普通家庭的女兒,就是這麼被養廢的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窮養和富養的本質區別,其實在於認知和格局。用“富人思維”去養育女兒,滋養她們的內心,鼓勵她們不斷拓寬自己人生的邊界。
——薩姐
作者:楓子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前段時間,王詩齡接連上了好幾個熱搜。
原因是,15歲的她不僅擁有了一輛賓利,還驚豔亮相巴黎時裝週,落落大方地和外國友人侃侃而談。
一頭微卷長髮,一身氣質套裝,一口流利英文,整個人散發著自信的光芒。
這不禁讓人感嘆,王詩齡似乎活成了真正人生贏家的樣子:有才有藝,知性從容,自信大方。
對此,有網友評論說:“為什麼富人家的女兒更容易成功,而普通人家的女兒卻鮮少大女主,根本原因就是:有錢人養女如花,普通人養女如草!”
這番話雖略顯果斷,但細想一下,好像很多時候,還真是這樣。
有錢人往往有更大的能力和資本託舉女兒,給到女兒很好的富養和滋養。
但單純把教育的差距簡單理解為物質的差距,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有錢人與普通人養女兒的本質區別,其實在於認知和格局的不同。
01
普通人養女兒,容易被性別框住
有錢人養女兒,往往無性別培養
據說在爹媽圈裡有這樣一個鄙視鏈:
家裡是閨女的,舒舒服服,在最頂端,是“人上人”。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觀念呢?
因為在很多普通家庭看來,養女兒似乎沒什麼壓力,不用像養兒子那樣準備車房,也不用費盡心思鋪路。
有得、無失,所以常將女兒比作“招商銀行”。
很多時候,可能父母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就給女兒貼上了“性別標籤”:
“女孩子就要乖一點,溫柔一點,這才討人喜歡。”
“女孩子嘛,差不多就行了,不用太努力。”
“女孩子學得再好,還是不如嫁的好。”
甚至,她們常常十幾歲,就被家裡教洗衣做飯、幹家務,不是為了獨立自主,而是為了將來能相夫教子。
這樣的養育,無疑是在暗示女兒:女孩是弱勢,是要依靠別人的附屬物。
這就像提前制定好了牢籠,困住她們一生。
那即便她們自身再優秀,翅膀再堅硬,也很難飛高。
反觀有錢人養女兒,則鮮有性別感,該受的教育,該給的資源一樣不少,甚至有的時候就當兒子使,當成一個繼承人來養。
就像之前火上熱搜“江浙滬獨生女”群體,她們的父母,有的在女兒一出生就規劃好了未來:
北京的頂級公立→頂級國際→美高美本。
將來,女兒留學歸來可以自己創業,也可以回家繼承公司。
有的從女兒小學開始,就效仿“孟母三遷”,只為讓女兒享受最好的教育。
從小,各種興趣班就一直沒停過,各種比賽也是到處參加,只為讓女兒找到真正的興趣。如此,既挖掘了特長,也培養了自信。
所以你看,有錢人的富養,是把女兒養成一個高價值感的個體,是在給自己養女兒。
而普通人的養育,卻像是把女兒變成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物”,是在給別人養兒媳。
故而,先在思想上去性別化,把女兒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培養,就是我們普通父母要做的第一步。
02
普通人養女兒,側重循規蹈矩
有錢人養女兒,鼓勵競爭拼搏
作家李曉懿曾分享說,她的父母非常傳統,要求她要懂事乖巧,不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否則顯得太強勢。
於是,李曉懿很早就習慣了沉默接受和忍耐妥協。
進入職場後,她的這種性格,導致她總是被欺負,被忽視,長期高壓之下,她病倒了。 
後來,老闆說了一番話,讓她醍醐灌頂:
 “人都是慕強的,你需要展現出自己的鋒芒和自信,你得大膽地爭取自己的需求,果斷拒絕不合理的要求,這樣才會讓人尊敬和欣賞。”
可生活中,很多普通家庭的女兒,就如李曉懿一樣,從小被灌輸這樣的思想:
要溫順,要懂事,要安分,要守規矩。
父母的本意,是希望她們在生活中更受喜歡、更順利,殊不知,卻親手給女兒帶上了“鐐銬”。
普通人在把女兒馴化成綿羊,有錢人卻把女兒塑造成獅子。
因為他們深知,世界的執行規律就是強者規則,而強者是不分性別的,只看能力。
就像谷愛凌媽媽,她從不給女兒束縛,反而鼓勵女兒去闖去拼,教她敢於樹立遠大的目標,幫她樹立強大的核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谷愛凌身上總是有一股不服輸,要做到最好的拼勁:
別人4年的課程,她擠時間用3年完成;
媽媽說要學好知識,她就努力考上斯坦福;
有人說女孩不適合滑雪運動,她就要比男孩還滑得更好;
大跳臺超高難度的 1620,她沒有把握成功,卻還是選擇了挑戰,最終奪冠。
她還以自身經歷,去鼓勵更多女孩去打破偏見,勇敢競爭,大膽追夢,活出精彩。
是啊,每個女孩都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愛她,就給她一片廣闊的草原,讓她奔跑,而不是將她束縛在傳統的框架中;
愛她,就要鼓勵她去拼搏和競爭,而不是僅僅教導她要懂事、順從。
03
普通人養女兒,注重她的功能性
有錢人養女兒,注重她的人格性
《少年說》裡有一個女孩,特別喜歡文學作品,最大的愛好就是寫小說。
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一,她手寫了56本,累計30多萬字的小說。
但因為女孩偏科,數學不好,爸爸便認為是寫小說耽誤了,於是不顧女兒的求情,將這56本小說全部撕毀了。
面對女兒的哭訴,爸爸仍覺得自己是為了女兒好:
“你太偏科,再這樣下去,就沒好的高中,更沒有好的大學……”
這種“追求成績第一,以考大學為目標”的功利化教育,正是普通父母常犯的錯誤之一。
我見過有的女孩,被逼著放棄愛好,一心學習,結果卻在高中時患上重度抑鬱症,再也學不下去了。
我也見過有的女孩,雖被逼進了名校,卻成了一個空心人:無目標、無動力、無興趣、無感受。
一位教育家說過,家庭教育的核心,是養人格。
相比之下,有錢人往往更注重培養女兒內在的人格,增強她們的精神力量。
奧運冠軍江旻憓的父母就是這樣做的。
給女兒報了很多興趣班,但都是遵從女兒的意願。
雖然不想女兒做運動員,但因女兒熱愛,就一直支援女兒做運動員。
風雨無阻陪伴女兒訓練,卻從未要求女兒必須要取得怎樣的成績,只願她高興就好。
這種“我是愛你的,而你是自由的”的教育理念,讓江旻憓眼裡有光,心中有愛,不懼任何挑戰和困難。
哪怕一次次訓練受傷,也沒有放棄擊劍,哪怕一次次失敗,也沒有喪失信心。
最終在開局大幅落後的情況下反超,奪得奧運冠軍。
要知道,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不是製造分數機器。
比起考高分、考大學,更重要的是讓女兒心懷熱愛,保有生命的活力與個性。
只有這樣,她們才能有持續前進的動力,也有能力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04
普通人養女兒,培養她客體思維
有錢人養女兒,培養她主體思維
王嶽倫曾在採訪中說起一件事。
王詩齡讀幼兒園時,他受邀參加學校組織的兒童節活動。
那天天氣特別熱,小朋友們全程在太陽下曬著,聽領導老師講話,再分班表演,小臉都曬得紅紅的。
這個場景讓他覺得,雖然學校硬體設施跟上去了,教育理念卻沒有同時更新,會壓抑束縛孩子的天性。
所以他果斷給女兒換了學校。
一直以來,王嶽倫和李湘都在秉持著這麼一個教育理念:把女兒的感受和情緒放在第一位。
這也使得王詩齡在處事時展現出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體思維”:不內耗、不討好、不在意,堅信自己最為重要。
當天天抱怨她太重,根本抱不動時,她沒覺得羞愧,而是跟天天說:“你再去喝點酸奶”,意思是天天力氣小才抱不動她,得多喝點奶長力氣。
當她因為一個英文單詞,被別人質疑時,她的第一反應,不是陷入焦慮,而是大膽懟回去。
反觀我們普通家庭,雖然也深愛女兒,但這種愛卻常常伴隨著附加條件的。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在養育女兒過程中,我總是有意無意傳遞這樣一種觀念:
你考第一名,才是好樣的;
你要做到溫良恭儉讓,才是好孩子;
你如果不能改掉這個壞習慣,我們就不喜歡你了……
在我的教導下,女兒確實一直很努力去獲取父母的肯定,別人的誇獎。
但副作用也很大:
世俗的標準、他人的眼光,外界的評價,都凌駕於她的感受之上。
這就是“客體思維”,孩子無法遵從內心,總是過於在意別人怎麼看,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所以,我後面真誠地跟女兒道了歉,並告訴她:
你不必討好、迎合於誰,而是要忠於自己的內心。
你的感受是永遠最重要的,無論你表現得好與壞,都值得被愛,被接納。
一個女孩,唯有忠於自己的感受,堅定不移地愛自己,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綻放屬於自己的光彩。
05
有句話說得好:內心無缺即為富,鼓勵認可即為養。
普通家庭的女孩,容易被“養廢”,往往不是因為物質的缺乏,而是因為父母的“貧窮思維”。
學會用“富人思維”養育女兒,我們一樣可以拓寬女兒的生命邊界,讓女兒觸控到更加自由廣闊的天空。
所以從今天起,請給女兒這樣的“富養”,告訴她:
你的人生,從來都不被定義和束縛。
你的世界,你來做主,你值得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你,不需要按別人說的那樣去做,不用非要這樣、那樣,你想要什麼,直接去創造就好了。
讓女兒的內心被滋養,精神被鼓舞,意志被喚醒,她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信、有力量的人。
共勉!
-END-
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