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用卡的戰國時代

作者:包小林
來源:新金融琅琊榜
文章已獲授權
站在銀行整體利潤增長的角度,如果信用卡業務線虧損,其作為獨立部門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將會存疑,“關停並轉”就很順理成章。
作者系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資深從業者。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信用卡行業,開始分化了。

2023年10月,上海農商銀行董事會以18票同意,0票反對0票棄權,表決通過了零售條線組織架構調整,信用卡部被撤銷合併了。
2023年12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廣東監管局批覆了《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廣州分中心終止營業的請示》,同意其終止營業。
2024年3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天津監管局批覆了《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天津分中心終止營業的請示》,同意其終止營業。
這一定不是信用卡行業摘的最後一張牌,相反,可能只是一個序幕。
分化,是信用卡行業在這個階段的必然,會愈演愈烈。
肉眼可見的未來,整個中國信用卡將出現3種分化:戰略分化、業務分化、組織分化。
01
何以分化
分化有底層邏輯嗎?有。先講講為什麼會分化。
生產率、利率、收入、消費、風險、成本、房地產、結構、存量……,這一組關鍵詞,構成了信用卡行業分化的大邏輯。
生產率,進入了新常態,以GDP的5時代為標誌。當以信貸規模推動的經濟增長到達拐點,增長會乏力,資金價格自然會走低,進入低利率通道。同時,由於資金沒有更多的使用出口,社會對信貸的需求也會疲軟,貸款發放規模下降。銀行進入價量齊跌階段,表現為營收開始負增長,各大銀行23年的報表已經驗證了。
收入,銀行的收入,社會個體的收入,都在下降。銀行是社會平均生產力的綜合反映,銀行營收下降,社會個體的收入也會下降,相信大家有真實的體感。全社會收入的下降,必然傳導到信用卡消費能力和還款能力。消費起不來,影響信用卡行業收入;還款能力下降,信用卡風險開始抬頭,蠶食利潤。信用卡行業,收入成本兩頭承壓。
房地產,被稱為經濟週期之母。中國人70%的財富,在房子裡。房價下跌,個體資產負債表受損;財富縮水疊加收入下降,消費能力和還款能力遭遇雙重考驗,也直接反映在信用卡的收入端和成本端,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如果信心的修復是中長期的,那麼信用卡行業的景氣恢復,也將是中長期的。
結構,一是各大卡中心的資產組合結構;二是消費者的債務結構;三是銀行存款結構。你過往吃進去什麼,現在你的體質就是什麼,短期難改變。
各大卡中心的資產組合結構,即客群結構,由過去10多年銷售渠道結構決定,禍福依伏,註定往不同方向演進分化。
個人債務結構,不用多說,70%的財富在房子裡,也意味著七成的債務也在房子裡。當房價跌幅大於30%,個人負債大於資產,負資產出現,還有多少消費空間?共債客戶資金鍊會不會斷裂?是一個很大的問號。銀行的存款中,定期存款正在快速大幅上升,付息成本在增加。
存量,信用卡太成熟了,滲透率太高了,這是共識,不多說。
把這些關鍵詞捋一下,得出的結論是:銀行資產端價量齊跌,營收下降是大機率事件;負債端(指存款)結構變化,資金成本上升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個人收入和還款能力短期缺乏改善,風險成本在上升。
當信用卡行業收入成本被擠壓變形,分化就開始了;被擠壓的程度,就是分化本身。
有的卡中心只是收入少了,但風險可控,利潤收縮程度在可控範圍;有的卡中心,被擠壓成一條線,在盈虧平衡線上下掙扎;而有一部分卡中心,被擠爆了,確定性地出現了大幅虧損。因此出現了應對這種局面的戰略分化、業務分化、組織分化。
02
戰國時代
進入2024年,我們看到各家銀行卡中心的戰略或策略出現了明顯的分化,形成了“群雄割據”不同格局和陣營。
(1)“按部就班”的國有銀行信用卡戰隊:中、農、工、建
這一波調整,國有行信用卡很穩,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2023年還有不少利潤,它們形成了一個陣營。2024年,它們的基本經營策略是按部就班,不收不放,延續向前。這裡,國有行,主要指中農工建四大銀行。
為什麼他們可以這樣?因為“結構”。
國有行的信用卡獲客,歷來以銀行網點為主陣地,這是他們的優勢。他們很少自建直銷隊伍和其他渠道。銀行網點進來的客戶,基本上是簽帳金融卡業務滲透轉化而來,持有銀行兩個以上產品,賬戶裡多少有點錢,抗風險能力天然比其他渠道要強。
這是屬於國有銀行信用卡戰隊的“結構”,以銀行網點渠道為底色。
十多年的渠道結構,造就了存量客群的結構,進而決定了資產結構。雖然,黃金十年他們的增長速度不如股份行那麼迅猛,但在下行階段,他們反而因禍得福,風險暴露也不如股份行那麼迅猛。
家裡有糧,心裡不慌。他們是最有底氣“按部就班”的一個陣營。
(2)“元氣大傷”的股份行信用卡第1陣營:被動收縮,深陷泥沼
有幾家股份行卡中心(不便明講),由於在上行週期用力過猛,出現虧損甚至較大虧損,元氣大傷,客觀上分化為一個陣營。
當務之急,是堵窟窿、減虧損。壓降風險,提升催收是它們工作的重心,畢竟活過當下是最緊迫的選擇。獲客要砍,經營要砍,隊伍要砍,甚至機構也要砍,而且是被動的砍。
為什麼會出現一個“元氣大傷”的陣營?還是因為“結構”。
與國銀行的渠道結構不同,很多股份行的江山,主要靠直銷隊伍打下來。很多股份行卡中心,高峰時期直銷隊伍人數超過1萬人。彼時,得直銷者得信用卡天下。
但是,透過直銷進來的客戶,相對較雜;在賬單厚度、損益表現上不如其他渠道。由於客群下沉,抗風險能力,是所有渠道中最差的。順週期看不出明顯的差別,但是逆週期,差別異常明顯,整個渠道的新進客戶出現了終身虧損。
因此,越是直銷渠道佔比大的卡中心,現在虧損越嚴重;越是在黃金十年規模增速快的卡中心,現在越煎熬。當年賺取的營收利潤,現在如數回吐,甚至還要貼上老本。
(3)“調優結構、主動收縮”的股份行第2陣營
“新戶獲取規模有所下降”、“信用卡交易同比下降0.44%”、“利息收入同比下降0.72%”、“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3.02%”,這是招商銀行2023年年報信用卡部分的陳述。
作為股份行優等生,招行信用卡業務也受到一些影響。其2024年的策略,在年報中可見一斑:“持續推進房地產、信用卡等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化解”、“聚焦價值客群獲取,最佳化資產結構,穩健發展信用卡業務”。雖然底子很厚,“平穩、低波動”的招行信用卡也在調優結構,主動作為。
處在輿論風口之上的平安信用卡,被人談及最多的是交易、貸款、流通戶等規模指標的大幅下滑。平安信用卡的渠道結構,是保險、直銷、銀行三分天下,獨具一格。
在“危機、週期、企劃、風險、客戶經營”五大思維的啟迪下,平安信用卡在十字路口提前行動,做出了一系列調優結構、主動收縮的行動,提出並落地了包括“放棄銷售規模情結”、“提升健康交易壓降套現交易”、“壓降高風險客群”、“清理長期睡眠戶”、“主動收縮下蹲”等一套組合舉措。
套現少了,交易和貸款規模自然會大幅度下滑;銷售收緊疊加睡眠戶清理,流通戶也會少。2023年,平安信用卡還有利潤,沒虧。2024年,主動收縮還將繼續,以此應對行業的衰退。
在虧損來臨之前,主動收縮、調優結構的股份行,還有光大信用卡、廣發信用卡等。它們分化成了股份行第2陣營。
(3)“帶傷前行、逆勢擴張”的股份行第3陣營
帶傷,即虧損。我們在股份行第1陣營裡,發現了即使虧損,還要繼續擴張的少數兩三家股份行,即為第3陣營。
這幾家股份行信用卡中心,2023年虧損在幾億到幾十億不等。但2024年,它們基於自身的戰略定位和對未來的判斷,沒有收縮跡象。髮卡目標仍然是大幾百萬,依靠新戶驅動客戶規模指標繼續增長,並希望透過以新換舊的方式,緩解沖淡存量風險和客群結構。
在存量行業,以新換舊的本質可能是“以舊換舊”,更有可能是行業接盤俠。效果到底如何,時間會給一個答案。
(4)“沒有未來”的區域性銀行
關於區域性銀行,在這個階段,我有個武斷的結論:無論怎麼折騰,紅海行業不會給還沒有上岸的後進者機會。
10年前,信用卡行業有一個說法:一家機構信用卡客戶達到400萬,才能實現盈虧平衡。10年後,這個標準要翻2.5倍,大概要1000萬客戶。為什麼要乘以2.5倍?因為10年前後單客賬單厚度相差很大,客戶風險水平相差也很大,單客利潤保守估計差了2.5倍。
所以,如果一家區域性銀行現在池子裡沒有800萬、1000萬存量客戶,靠現在持續擴張獲客來突破這個臨界,基本沒有可能。環境變了,道理和前面一樣,進來的是你家的新客戶,但卻是行業的老客戶,用卡表現、盈利表現大不如前了。
無論怎麼劃分,中國信用卡玩家們基於各自不同的戰略選擇,客觀上出現了分化,實實在在的分化。
03
業務分化
一個過度供給、充分競爭、滯脹的行業,總成本領先,是競爭的實質。各家信用卡中心開始比拼資金價格、比拼資金成本,由此形成了業務側的不同和分化。
利率分化。當社會對信貸有極大需求的時候,信用卡是甲方市場,18.25%的分期利率能打天下,行業不約而同,齊刷刷都是這個價格。可是,現在情況變了,大家對資金的需求迅速萎縮了,高價缺乏支撐,各家銀行的信用卡分期價格也跟著降。
降價的程度和降價的能力不同,形成了行業在利率上的分化。
我們看到,國有行的生息資產收益率(即分期價格),最低能到4.6%,最高6.2%。大家熟悉的工行、建行的家裝分期和汽車分期等專項分期,利率大致在這個水平。
股份行的分期價格,在10%~14%區間出現了不同的選擇,有一家卡中心生息資產毛收益率甚至只有8.8%。其餘8家股份行信用卡,有兩家分期價格在10.7%左右,有兩家在11.5%左右,有三家在13.5%左右,有一家超過14%。
定價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能力。各家行在利率定價上的不同,本質是業務策略和能力的不同。
國有行資金成本低,在分期市場有定價權。透過低利率在市場中篩選優質客戶,低收益低風險,穩健經營,利潤也不會差。
股份行受限於自身負債端的成本結構,定價能力顯然比國有行弱一些。但在需求疲軟的大環境中,或主動或被動要下調貸款價格。
主動降價的股份行,有兩個目的:一是希望用低價獲取優質客戶,改善調優自身資產結構,抵禦風險;二是透過低價在信貸規模萎縮的市場中搶佔份額,抑價換量,以量補價。
被動降價的股份行,還存在“高收益高風險”經營的慣性,管理層猶豫未決,或者還沒有找到降價的路徑。因為,“以量補價”稍不留神,就會變成“價量齊跌”。價格下去了,成交上不來;價格下去了,客群沒改善。
資金成本,在分化國有行的資金成本,都是2字頭。股份行,最低有2.17%,最高3.74%,兩者差了1.57個百分點。
這個差距是巨大的,要知道信用卡行業平均資產收益率(ROA)在1%~2%之間,資金成本的差距,直接決定了盈利能力和定價能力業務分化。
3.74%的資金成本,是無法涉足5%以下的貸款生意的,你沒有這個低價的底氣和能力。中間還要預留風險成本、運營成本,風險管理和運營水平,也是實打實的能力。
如果大家留意,會發現銀行的資金成本,在變高。比如招商銀行,其2023年年報顯示,存款的平均存款率1.62%,比2022年的1.52%增加了10個BP。因為,它的存款結構在變,公司定期存款和零售定期存款,分別以21%、48%的增速迅猛增長。
資料來源:招商銀行2023年年報
信貸低利率化是趨勢,但是,降價是一種能力。各家信用卡中心,基於自身資金成本、風控水平、運營能力的資產價格區間選擇,稟賦是不同的,差別是巨大的,分化是必然的。
有些卡中心,降價空間有限,在“總成本領先”的行業競爭策略中,將越來越處於劣勢,甚至被擠出市場。
04
組織分化
信用卡行業的組織形態,大致分兩類:
一類是獨立持牌,獨立事業部(卡中心),人財物五臟俱全;是銀行總行的一級部門,全國分支機構(分中心)獨立持牌,人財物獨立於當地分行,歸卡中心垂直統一管理。
另一類,無論是總部還是分支機構,都不是單獨的存在。信用卡不是總行一個單獨存在的一級部門,要麼和簽帳金融卡合併為一個部門,要麼是零售的二級部門。各地沒有獨立存在的分支機構,而是直接歸屬當地分行的一個職能模組。
組織分化,主要指第一類獨立存在的信用卡中心,也指信用卡中心內部組織的分化。
根據前面講的“分化的底層邏輯”,結合下面這張利潤表,我們先來推導一下銀行業未來會有哪些動作,以及和組織分化的關係。
資料來源:招商銀行2023年年報
我們以行業標杆招行2023年年報為例。收入在下降,利潤在增長,代表了銀行業普遍現象。“增利不增收”,會是常態嗎?會不會出現“收入利潤雙降”的局面呢?
首先,低利率是常態,貸款價格上不來;同時資金需求疲軟,貸款規模下降也是大機率事件。價量齊跌,銀行淨利息收入持續下降也是大機率事件。招行2023年貸款規模是增加的,但“以量補價”也未能使淨利息收入增加。其次,代理基金、保險、信託、證券交易及代銷理財等財富管理收入,以及各類資管、託管收入,是負增長的。
銀行的收入端,增長是困難的,負增是大機率的。
成本端,看兩個大頭,一是業務及管理費,二是信用減值損失。招行23年利潤的增加,核心是信用減值損失比22年少了約155億,從而在營收減少的情況下,保證了87億利潤增長。其信用減值損失的減少,主要是金融投資、應收同業、表外預期信用卡減值損失的衝回。
也就是說,以前年度計提壞賬多了,在23年轉回來,作為利潤的增項。很顯然,在風險上升的大背景下,靠信用減值損失轉回,增加利潤的方法,不可持續,空間有限。
顯然,各家銀行要確保淨利潤持續增長,只有從“業務及管理費”中擠水分了。“業務及管理費”,指員工費用、其他一般及行政費用等。
資料來源:招商銀行2023年年報
你應該明白了,各家銀行說的過緊日子、過苦日子,並不是喊口號,而是非常認真的。你也應該可以有個預判:像上海農商銀行對信用卡部的裁撤,華夏銀行對廣州、天津分中心的撤牌(可能不是因為業務收縮,但對行業有啟示意義),將不會是個案的結束。
站在銀行整體利潤增長的角度,如果信用卡業務線虧損,其作為獨立部門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將會存疑,“關停並轉”就很順理成章。站在一個獨立信用卡中心的角度,全國幾十上百家分支機構,那些處於虧損且難以扭轉的分中心,其存在性也將受到挑戰。
信用卡業務是必要的,但虧損的信用卡中心及分中心,獨立存在不是必須的。
信用卡行業,將在銀行業“增利不增收”或“收入利潤雙降”整體背景下,出現組織分化。要麼是瘦身,要麼是砍掉虧損機構,要麼是併入銀行其他部門,以此來止住利潤表的虧損。
05
寫在最後
與時遷移,應物變化。
信用卡行業,甚至是大部分行業,都會在調整期出現戰略分化、業務分化、組織分化。行業從業者、機構掌舵人需要順勢而為,正確決策,不斷破局。
銀行信用卡機構各自的歷史,決定了它們的現狀;而現在的選擇,又決定了它們的未來,如此迴圈輪迴。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