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13 日,Space X 公司的「星艦」火箭第五次試飛發射。此次試飛相當成功,在發射約 7 分鐘後,其超重型助推器成功穿越大氣層,返回發射塔,被機械「筷子」牢牢夾住。星艦飛船則成功入軌並在印度洋再入濺落。再入也就是航天器或其部件從太空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過程,是航天任務中一個關鍵且具有挑戰性的步驟。
星艦此次試飛,被評論稱為是「開啟了人類太空探索的新起點」。

▲主火箭回收時,被機械「筷子」夾住。|圖源:SpaceX Livestream
為什麼要開發可複用火箭?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未來又是什麼樣的呢?中國商業航天企業藍箭航天朱雀三號可複用火箭型號副總師董鍇,給出了詳細解讀。
以下為對話要點,文末還有完整音訊,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科技早知道」收聽,不要錯過。

聲動活潑
星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航天器,為什麼它受到那麼多關注?
董鍇
星艦從自身技術特點來講,屬於重型火箭,另外一個非常關鍵的特點是「完全重複使用」。在星艦之前,大多數火箭是一次性使用的,把航天器送入軌道後,使命就完成了。SpaceX 的獵鷹 9 號火箭引入了部分可重複使用的概念,2023 年在全球發射百餘次,佔美國約 80% 的運力。星艦在獵鷹 9 號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實現了完全可重複使用,這樣它就變成了像飛機和汽車一樣,成熟的、能夠實現大規模空間投放能力的產品。
星艦受到廣泛關注其實不止這一次。從獵鷹 9 號成功開始,業內從業者就一直對 SpaceX 的技術進展保持密切關注,尤其是從 2023 年 4 月星艦的第一次飛行開始,每次飛行都帶來進步和驚喜。在第五次飛行中,星艦完美實現了一級火箭(助推器)的新型回收方式,這種新的回收方式未來可能不僅適用於星艦,還可能應用於獵鷹 9 號。
同時,二級火箭的技術也取得突破,不僅能夠高速再入,還能精確降落在預定位置,最後在印度洋上的著陸跟預測的誤差控制在 10 米之內。

▲本次發射,二級火箭精準降落在印度洋。|來源:SpaceX Livestream
關於完全重複使用的概念,我們會用「可回收」「可複用」這些詞,但更準確的說法是「可重複使用」。現在星艦已經證明了產品能夠安全返回。下一步的關鍵是驗證這些產品是否能夠在簡單維護後復飛,這是完全重複使用的最終目標。
目前,星艦的結構被完整回收,但能否執行下一次飛行,類似於汽車行駛 10 萬公里後的保養,還需要經過一系列檢查和維護。Space X 也是第一次回收成功,可能也會對發動機、結構、閥門等關鍵部件全面檢測和維護,必要時還會更換部分零件,這是一個迭代和最佳化的過程。
聲動活潑
星艦經歷過多次迭代,每一次有哪些迭代?
董鍇
最早在 2005 年,還處於 PPT 階段,連正常的 SpaceX 入軌飛行還沒有完成一次,當時叫大獵鷹。2019 年大獵鷹更名為超重星艦,當然公佈的運力是 150 噸。與之相比,我們國家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征五號火箭的單次運輸能力大概是 25 噸,150 噸相當於 2023 年整個中國航天全年的發射總量。
真正開始進入到我們能看見的實驗階段,是從 2019 年星蟲首次試跳開始。發動機不停迭代,從猛禽一代到三代,從很複雜的結構變成極端簡潔。後來 SN 系列對整個氣動減速控制防熱結構,以及整個推進器轉換、姿態變化、防熱都進行了迭代升級。
2023 年星艦首飛,起飛後地面發射臺有大量碎石飛濺,剛起飛發動機就失效了好幾臺,一級解體分離後安控也沒有及時啟動,打了幾個圈之後才爆炸。所以經過了前面那麼多迭代,第一次全系統檢驗還是出現了幾十個問題,之後挨個在第二次飛行時候再區域性改進,區域性再升級。到第四次,它正常完成了二級的工作,大家認為作為非重複使用火箭來說,基本上已經算很成功了。可能第四次也進行了落點測試,發現整個控制精度達到了,所以在第五次大膽使用發射塔來嘗試全新的回收方式。
聲動活潑
這一次試飛為什麼會被認為是人類太空探索的新起點?
董鍇
火箭成功還屬於應用創新,還達不到工業革命或基礎科學的突破。但作為應用突破來講,馬斯克在過去一段時間經常把理想變為現實,包括太陽能電動車、人形機器人、腦機介面、星鏈等,把這些拼在一起會有種感覺:這些東西似乎不僅僅是為了在地球上生活,更像是為了實現他火星退休的願景。超重型火箭突破了太陽系內規模化運輸的約束,為他整個版圖中重要的一部分拼上了最後一塊拼圖。所以,從這個角度可以說是所謂新時代的開始。

▲從太空看地球。|來源:SpaceX Livestream

聲動活潑
這一次大家特別關心「筷子」夾火箭,它的難點具體在哪裡?
董鍇
首先,33 臺發動機同時起飛,在星艦專案一開始就已經讓人覺得很了不起。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多臺發動機捆綁在一起,而是涉及到多臺發動機並聯飛行所產生的起飛環境的影響,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系統性問題。
這種多臺發動機並聯的方案可以追溯到蘇聯時代的 N1 火箭。但 1969 年美國實現了載人登月,蘇聯多臺發動機並聯設計的方案沒有成功。我們通常會用成敗因果論來分析問題,所以多臺發動機並聯被認為是不可靠的,並且還有各種理論支援這一觀點。然而,馬斯克首次成功實現了 33 臺發動機並聯,向我們展示了這是可行的。這是解決的第一個難點。

▲ 本次發射採用了 33 臺發動機並聯起飛的技術。|來源:SpaceX Livestream
第二個值得關注的點是整個飛行過程中的級間分離。星艦首飛時還是冷分離,之後馬斯克在提及方案變化時,特別強調改成了熱分離。所謂冷分離熱分離,就是指二級發動機是先開機再分離,還是先分離後再點火。在過去中國的航天領域,特別是對於大型火箭來說,我們通常傾向於採用冷分離方式。這意味著先進行分離,然後再點火啟動二級火箭。這主要取決於運載能力和分離安全性之間的權衡。為了保證運力,星艦這種超重型火箭採用了熱分離技術,增加了技術難度。從第四次飛行開始,星艦在這方面的表現已經相當完美了。這個突破實際上是整個專案的一個重大難點和亮點。
星艦與獵鷹 9 號的一個顯著區別在於它更大程度地利用了氣動控制。星艦的艦體上有一些邊條翼,這些結構不是為了美觀,而是專門用於氣動滑行控制。大部分箭體再入時,這個角度越大,就能越好地利用氣動力實現減速。但同時也會帶來更大載荷,如果角度過大,可能會導致艦體在完成減速前就被返回時的氣動力掰斷了。這麼大的箭體如果完全依靠發動機推力減速,會消耗大量推進劑,運載能力就會降低。如何在運力損失跟艦體強度當中找這個平衡,也是它的細節和亮點之一。
我們能看到的最後一步,是這麼大的艦體能夠精確控制在幾米範圍內著陸,這需要位置和速度的高度精準控制,涉及一整套地面電力和通訊系統的配合。在一級火箭返回過程中,地面控制人員會根據火箭的飛行狀態決定要不要它返回。如果飛行狀態不好,可能就放棄返回。這種地面與火箭之間的通訊配合也是專案中的一個亮點。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方面,是二級火箭再入。一級分離後,二級火箭的飛行速度非常高。而速度越快,再入過程中的破壞風險就越大。這次飛行中,二級火箭以 60 度攻角、25 倍音速再入,並且一直堅持到落地後才發生爆炸墜毀,已經是了不起的壯舉了。更令人驚歎的是,在之前的幾次試飛中,星艦就已經展現出非常厲害的高空通訊能力。也就是說除了火箭本身,整個配套的輔助保障系統也在不斷帶來驚喜。

▲SpaceX 的發射基地。|來源:SpaceX Livestream
聲動活潑
但即使這次星艦回收成功了,還是有人在討論到底有沒有必要開發可複用火箭。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董鍇
運載火箭的核心本質是運載工具,也就是空間投放能力。提高空間投放能力有不同路徑,但最終目的都是相同的。現在在可見範圍內,回收複用火箭是提升投放運力最容易實現的路徑。SpaceX 能夠承擔 2023 年美國 80% 的投放量,就是靠回收複用火箭實現的。

聲動活潑
我們國家的商業航天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現在處於什麼階段?
董鍇
在 1969 年載人登月後,人類對進入外太空有著非常高的期待,但實際上隨著美蘇解體,並不像大家發展得那麼快,甚至熱情也沒有以前那麼高。在這期間,中國發展的速度比較快,是因為我們國家從 1956 年開始就提出要趕上並超越世界先進水平,這對中國航天來講是一個永恆的誓言。
商業航天其實包含很多部分,比如火箭、衛星、地面測控,甚至包括為航天所做的各種配套。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國家很早就有民營企業參與。2015 年印發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鼓勵社會資本步入航天領域,這一年也就被視為「中國商業航天元年」。火箭公司也就在那個時候成立起來。
美國的商業航天法 1984 年正式立法,明確允許私營企業參與。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商業航天公司大部分都分佈在中美兩國。
聲動活潑
SpaceX 有自己的製造優勢,才發展那麼快。中國作為一個製造大國,是不是能夠幫助我們加速發展?
董鍇
如果講工業基礎和科技積累,我認為中國並不遜於美國。由於我們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特別從工程師群體數量和年齡群來看,我認為我們是有潛力的,甚至從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我認為我們是唯一有資格追趕美國的。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不是中國航天人的態度,我們的精神核心一直是認清差距,奮起直追。
關於回收火箭,無論是國家隊還是民間商業公司,都在努力實現這個目標。按照我們目前的預計,樂觀來講,我們可能在 2025 年實現。雖然與 SpaceX 在 2015 年首次完成回收火箭相比有 10 年的差距,但這已經比 1969 年的時候好多了。我們正在縮小差距。
火箭技術存在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擁有回收技術的公司,產品迭代速度會快得多。只需要回收火箭,就可以進行下一次迭代。而沒有這項技術的公司,需要不斷製造新火箭,即使生產速度再快,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馬斯克的星艦早期迭代時,每次進展之間需要間隔一個月,因為他們需要一邊製造一邊試驗。一旦突破了回收技術,迭代速度會很驚人。

▲藍箭航天朱雀三號可複用火箭可以實現垂直起降。|圖源:藍箭航天官網
聲動活潑
中國航天發展有商業化目標嗎?目標是什麼?
董鍇
我們認為,商業火箭公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還是技術創新,甚至可以稱之為產業升級。我們以前在國家隊做火箭時,從來沒覺得發射衛星是賺錢的生意,而是一直把它視為一項事業。以長征五號火箭為例,近十年的研製帶動了我國許多原材料基礎和工業基礎升級。回到商業航天領域,雖然我們的生產供應鏈系統無法像國家隊那樣引發基礎科學研究,但在區域性領域還是能產生顯著影響。
比如 3D 列印技術。過去 3D 列印技術主要應用於醫療領域,而現在幾乎所有商業航天公司的火箭發動機都會大量應用這項技術。在 3D 列印技術出現之前,我們主要依靠精加工和焊接。雖然這項傳統工藝在不斷進步,但效率和成品率都有上限。而 3D 列印技術可以大大減少人工依賴,只要裝置運轉,擴大產能就變得非常簡單,有裝置運轉就行了。
在討論市場和需求時,我們這些搞工程的可能想得沒有那麼全,難以超越現實認知。但是我們作為工程師起碼要先解決最核心的投放能力問題。當我們解決了天地運輸通路的問題之後,會有很多應用場景考慮怎麼應用。

從工程師的視角出發,火星生活就不再是科幻場景,而是每一步都可落地的清晰路徑。
此次星艦發射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你對中國商業航天又有怎樣的期待。來評論區聊聊吧。

以上對話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科技早知道」
想更多瞭解星艦技術
歡迎點選收聽
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本期節目
監製/徐濤
編審/東君
編輯/Riley
排版/Riley
運營/Geor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