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探討了在存量時代,品牌如何透過精細化運營實現全域增長。文章提出品牌需要既“養魚塘”留存會員,建立長期使用者資產,又要“做海王”精準獲客,確保品牌持續活力。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刀姐doris”(ID:doriskerundong),作者Siete,編輯刀姐doris。文章所述觀點不代表新榜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營銷大變天時代,品牌全域到底該怎麼做?今天我來繼續給大家講講續集。
我在前兩篇文章就提到,過去是增量時代,品類為王,而現在是存量時代,人群為王。
人群時代,說白了就是搶人頭的時代。做消費品的底層邏輯變成:品牌生意規模=人群心智滲透 x 人群 LTV x 人群裂變率。
而搶人頭,不是簡單把人弄進來一次成交就行,而是關注精細化的人群運營。以前講從認知到購買,後來又加上了復購、推薦,讓愛你的人更愛你。
現在已經到了 2025 年,增量已經轉存量,池塘裡的那點魚早就不夠品牌釣的了。
所以我提出一個新觀點:存量時代做以人為本的全域增長,本質是什麼?
長期來看,品牌操盤手要會養魚塘,留存會員,建立起長期使用者資產和品牌壁壘,持續為品牌創造價值。
短期品牌要能用“海王”的邏輯,利用這些會員,不斷圈“準”人進來保證成交,保證品牌有活水引入,有有效行為。
也就是說,品牌需要關心三件事:魚養得好不好,撈魚的池塘夠不夠準。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環節能不能聯動,做成一個能迴圈起來的生態,把效率提上去。
市場增量轉存量,所有品牌人都有的一個體感就是,獲客成本越來越高。
我曾經開玩笑地說,只要你敢在品牌名前面加上夠多的限定詞,那你肯定能變成賽道里的 TOP1。
的確,中國市場這麼大,即便是細分細分再細分,也總夠養活一個品牌。只是,但凡切一刀,必然會導致整體的使用者池子變小。現在平臺的流量紅利本來就少,加上競品不斷進入搶量,很多還在用海量投放拉新的思路,我出五毛你出一塊,成本於是被抬得越來越高。
存量市場的另一個共識是,品類邏輯失效,圈層之間的價值觀正在越來越拉大,競爭關鍵從拼品類變成拼人群。
原來我們說上火就喝王老吉,現在是一群人有一群人的降火飲料,我憑什麼要喝王老吉?
“佔領心智”這個詞已經太過爹味,品牌和使用者早已不是佔領與被佔領的關係。使用者主權的時代,洗腦式營銷失效。要讓自己被選擇,關鍵是贏得使用者的心,自然地融入他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的成為生活場景裡的重要角色。
增量時代的品牌生意規模 =品類滲透率*渠道滲透率*動銷。
存量時代的品牌生意規模=人群心智滲透率 x 人群 LTV x 人群裂變率。
從這兩個公式就可以看出,存量時代品牌必須要做的就是精細化運營,也就是“養魚塘”——經營上拉長 LTV(生命週期總價值),品牌上提高 NPS(淨推薦值)。
很多品牌早就走在了前面。比如,我之前採訪過小仙燉的董事長,小仙燉做的是鮮燉燕窩,保質期只有 15 天,燕窩又是一種得吃半年才能感受到效果的滋補品,所以小仙燉從 19 年就開始推“週期解決方案”,也就是使用者可以買各種禮品卡,從按周、按月到按年,時間越長價格越優惠。
而且,為了保證他們吃的方法是對的,小仙燉還給使用者配了 1V1 的私域顧問,不管是產品選擇、售後,還是日常有什麼養生方面的疑惑,都可以直接在私域裡提問。這些動作都是在“養魚塘”,提升品牌好感度,讓使用者願意買更多。
很多人一聽到要拉長 LTV,第一反應就是:那我多出點新品,多打點折,他們不就來買了?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新品和折扣可能讓他們多買一次兩次,但這很可能是個負迴圈的開始,結果就是“不促不銷”和“不推不銷”。品牌如果想躺著也能贏,可以怎麼做?
我想到了之前和周宏騏教授聊天時他提到的一個關鍵詞叫做“遊戲力”。
玩是人性的本能,所以品牌可以嘗試為使用者打造一個“遊樂園”:
簡單的比如簽到積分徽章禮物等等,保證使用者的活躍度,提升品牌的存在感。
更進一步,還可以內容在使用者和品牌之間建立好感度與更深的忠誠度。畢竟,使用者花在品牌上的時間越久,就越有可能產生感情;而在遊戲中獲得快樂,本來就是在追求使用價值之外的精神價值,直接把品牌帶上了一個新高度。
不過,就算你再養魚塘,怎麼都還是會有自然流失的,而且俗話也說,羊毛不能逮著一隻薅。
也就是說,品牌不能只運營存量,還得把池子做大,也要把增量做上去,要能提效——也就是我們說的做“海王”,去大海撈魚。
理解不難,操作很難。最大的問題是,2025 年的海和 2019 年的海,早就已經不是同一片海了。
2019 年,分眾廣告、事件營銷、病毒裂變,都還管用。但是今天,營銷環境越來越碎片化,使用者不像過去那樣聚集,而是被平臺、被興趣彼此分割開,從一大群變成了很多小群;而且,品牌的預算收緊,沒錢試錯了。
同樣是做海王,以前 cpm 低的時候,品牌做的是大浪淘沙型的“泛海王”,下一次海就能覆蓋 1000 人,裡面只要有 100個人被你帶回來就行。
而現在,品牌要做的是帶“心智”的“準海王”,下一次海可能只能覆蓋 100 人,但有 80 個人被你帶回來就是勝利。
怎麼成為“準海王”?答案是,就靠你養的那些“魚”。
因為你養魚塘,所以你知道你要找什麼魚,能歸納總結出誰是你的核心使用者,然後把這群人放大。
而且,因為你養魚塘,你的鉤子也會更準,你還可以根據核心人群的偏好,設定好你的“魚餌”,讓公域的魚一進來,立刻就有效果、有轉化。
同時,一旦你的魚認可了你,積累了品牌心智,他們還會自發地帶魚進來,也就是我們說的推薦 NPS。
舉個例子,去年瑞幸咖啡找到電視劇《玫瑰的故事》去做聯名,就是個“準海王”的代表案例。
瑞幸的核心使用者,簡單來說就是一二線城市的學生和年輕白領,他們要麼即將踏入社會,要麼在事業的奮鬥和上升期。這群人其實和《玫瑰的故事》中的主角黃亦玫很一致:認真勇敢、積極向上,獨立自由地走在成長的路上。
靠著對自己核心人群的理解,瑞幸選定《玫瑰的故事》這個騰訊影片底下的大 IP ,合作劉亦菲推出了“黃玫瑰拿鐵”,並且一系列精準內容,包括聯名周邊、聯名桌布、專屬影片號直播、短影片等等作為“魚餌”,在各個觸點吸引住了這群和黃亦玫共享精神世界的年輕人。
過了兩個月,瑞幸又官宣了劉亦菲作為全球品牌代言人及茶飲首席推薦官,和無數個奢侈品共享了一把代言人。我還看到一條很搞笑的評論是,“九塊九的瑞,帶上了 LV 的味”。
從自己的“魚池”出發,瑞幸藉助熱門的影視劇 IP 疊加代言人完成了流量從獲取到放大,甚至還拉高了品牌調性,怎麼不算是一款專業“準海王”呢?
總結一下,在這個時代,既要養魚塘,又要做海王 ,還能讓這兩件事迴圈起來,才是品牌破局存量市場的真正解法。
所有品牌都有體會,一般的公域獲客→私域承接鏈路,一旦有平臺跳轉,就會出現很高的流失率。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幾乎所有的平臺都在做自己的私域,但都很難,畢竟十年前我們就習慣拉微信群做私域了。
我之前畫過一張圖,講全域營銷裡各個平臺在人群流轉過程裡的位置。在我看來,騰訊是唯一一個打穿了從 A1-R3 的生態體系。
我一直在關注各個平臺最新的發展,去年騰訊生態裡的幾個品牌案例,真的讓我看出了“會養魚塘的新海王”的感覺。
我前面說,前鏈路要做新海王,而且是“準”海王,騰訊生態是怎麼做“又準又海”的呢?
一方面它的開口流量很大,既有影片號這種“小內容”型的海,也有騰訊影片這種“大滲透”型的海;另一方面它有熟人背書,當用戶看到自己的朋友也在看、在點贊、在討論,自然也就有了興趣。
去年 SIINSIIN 在影片號把一條鯊魚褲賣爆,正是擊中了騰訊生態裡精準又龐大的 30-35 歲女性群體,透過投放代言人試穿、頭部主播切片的短影片,把泛流量變成了熟人之間的“點贊”相傳,轉化率非常高。
騰訊影片作為 A1 流量大開口,旗下有非常多熱門劇綜,包括上面提到了的《玫瑰的故事》、《慶餘年2》等等。我看到一個對騰訊影片 IP 授權商業合作負責人的採訪,他說《慶餘年2》合作了 30 多家客戶,僅僅一個月周邊+聯名商品 GMV 就破億。
而且我觀察到,去年下半年開始,朋友圈能直跳直播間了,影片號、朋友圈、公眾號也都支援直接跳到商品頁,這些都能很好幫品牌提升短期的轉化。
把短期增量、人群裂變做起來之後,品牌可以直接繼續在騰訊生態裡做使用者運營和品牌價值。不僅不用跨平臺減少流失,而且騰訊真的用上了“遊樂園”思維來增加留存。
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我研究認養一頭牛,發現它在小程式裡搞了個“雲牧場”遊戲。這是個積分養成的經營類遊戲,其實做得不復雜,簽到、做任務、收整合就,你就能養好自己的牛,還能升級牧場。
但很妙的一點是,認養一頭牛本來打的品牌理念就是“為使用者養好牛”。這個遊戲不僅能讓使用者玩起來,還把品牌做的事具象化了,在品牌和使用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共同養牛的情感連線,有了品牌效應。
而且我瞭解到,很多品牌把使用者的資產沉澱在企業微信和社群裡,把小程式建成了品牌官網,包括品牌手冊、新品釋出、新品共創、活動報名等,都放在了小程式上,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品牌資產。
有了這個前鏈路當海王⇌後鏈路養魚塘的雙迴圈飛輪,品牌的生意空間非常大。就拿最近瑞幸小店送禮的例子來說,19.9 的禮盒爆賣 20 萬,起點只是一篇公眾號推文+一個百萬量級的私域池,正因為品牌日常在後鏈路有積累,才能在前鏈路流量起飛時,讓飛輪轉起來。
其實品牌做長期經營,勝負就在日常,如果能把每天的機會都沉澱在自己的生態裡,好生意的爆發只等引線點燃。
全域營銷時代是品牌結構化轉型的時代,認知高度決定轉型速度。
營銷環境碎片化之後,新的營銷場就變成了一片大海,這片海需要會養魚塘的新海王,帶著你的品牌心智去針對性地搞“海王式營銷”。
這時候,過去的流量思維也是時候切換為生態思維了。好的平臺生態,能夠幫助更多品牌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市場裡,找到新的機會,也只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生態,才能更精準的去圈人養人,做到短期抓住紅利,長期構建壁壘。
關於“營銷大變天時代,品牌全域到底該怎麼做?”這個話題,也歡迎你把自己的困惑都告訴我,我今年還會持續更新這個欄目,繼續為大家提供更適合中國新營銷的新打法!
• 作為資料驅動的網際網路內容科技公司,新榜提供新媒體內容營銷和企業服務系列產品,助力中國企業數字化內容資產獲取與管理,服務於內容產業,以內容服務產業。
• 我們的客戶既包括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巴巴、中國平安、比亞迪、京東、通威、貝殼、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雅詩蘭黛、迪士尼等頭部品牌,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長的中小企業、新興品牌和MCN機構。面向企業的內容化組織建設,新榜提供從公域流量募集分發到私域內容運營建設的各項所需。
• “新媒體,找新榜”是我們的使命。憑藉全面穩定的新媒體內容資料產品和企業服務能力,新榜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上海數字廣告領軍企業,曾榮獲“全國內容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 、“上海文化企業十佳”、“中國廣告新媒體貢獻年度大獎”等稱號,擁有多個傳播評估監測專利。瀏覽器搜尋新榜官網,獲取更多新媒體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