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醫學影像核心部件國產突破,六晶科技國產濾線柵首發

歷經連續兩年市場寒冬與規模收縮的陰霾後,2025年醫學影像裝置行業開始回暖。
方才開年,行業市場規模同比便已增長超47%。CT銷售金額更是同比增長超53%,高於醫學影像裝置整體增速,表現亮眼。種種跡象表明,壓抑已久的市場需求正在釋放。
市場重回增長,離不開國產醫學影像裝置核心零部件的突破。無論是《關於政府採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及實施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等政策的釋出,還是高階醫療裝備創新合作等平臺的成立,均促進著醫療器械核心零部件國產化,並將行業推向新的拐點。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繼球管、探測器等核心部件實現國產化後,上海六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六晶科技”)正式宣告濾線柵技術實現國產突破,為國產醫學影像裝置產業鏈自主可控再添重要拼圖。
01
突破材料加工與精密製造技術難題
在醫學影像領域,X射線濾線柵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核心部件。濾線柵能夠吸收散射線、降低圖片灰霧度並提高影像對比度,使醫生獲取成像清晰度更高的醫學影像,以準確觀察病變,減少誤診或漏診。其不僅是醫學影像裝置的“畫質開關”,更是臨床精準診療的重要底層支撐。
不過,要想實現該技術的國產化並非易事。
濾線柵採用特殊層壓板結構,由射線吸收材料(鉛)與射線透過材料(鋁或碳基材料)交替層疊構成,外層再以低射線吸收率的剛性材料封裝。其構造原理可理解為葉片角度不同的百葉窗,透過材料與吸收材料交替排列形成射線過濾結構。其生產不僅涉及材料學的突破,更需跨越精密製造領域微米級的鴻溝。
而材料選型與處理工藝又極為複雜,需在保證高射線透過率的同時,兼顧耐久性與抗輻射效能。吸收材料鉛條厚度通常為20-49微米,透過材料厚度為80-250微米,二者以與主射線一致的入射角交替排列,實現對散射線的高效濾除,同時保障主射線的高透過率。
此外,微米級加工精度要求柵條角度差與間距精準可控,製造過程中任何細微誤差都可能導致濾線效能劣化,進而影響影像質量。對設計與生產環節的精度控制能力提出了極為嚴苛要求。
由於生產工藝複雜、技術門檻高且需持續高額研發投入,全球濾線柵市場長期由日本、韓國、荷蘭等海外企業主導,形成高度壟斷格局。國內市場亦被進口產品佔據,導致國產影像裝置企業在成本控制、供應週期及技術升級等方面均受到顯著制約。
隨著醫療裝置帶量採購政策的持續深入實施,以及醫療機構對高性價比國產裝備需求的集中爆發,濾線柵國產化無疑已成當務之急。
02
開發高遮蔽性、無鉛環保的新型濾線柵材料,製備高透過率、低成本的新型濾線柵
六晶科技實現濾線柵的國產突破,始於公司創始人朱玉斌教授在材料領域的積澱與突破核心技術壁壘的決心。
作為材料學領域專家,早在2006年他便深耕CT防散射部件以及相關材料領域。目睹國內X光機整機產能全球第一,卻因濾線柵依賴進口而受制於人,朱玉斌決心帶領團隊填補這一空白。
朱玉斌團隊研究發現,國際主流濾線柵採用的鉛箔 – 鋁箔核心材料體系存在結構性缺陷。
其一,鉛箔作為遮蔽層需達到一定厚度才能有效阻擋散射線,但這會導致主射線透過率下降、影像解析度降低,且鉛的毒性在冶煉、加工、使用及廢棄全週期均會造成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隱患;
其二,鋁箔作為透過層對 X 射線吸收較強,導致射線透過率偏低,臨床需提高射線強度才能保證成像亮度,這無疑增加了患者的輻射暴露劑量;
其三,高線束比濾線柵對材料精度要求更高,需極薄且均勻的鉛箔與鋁箔,進一步加劇了加工難度與製造成本。
針對上述行業痛點,六晶科技創新性地從材料體系與成型工藝雙維度突破,同時自行設計自動化生產線,最佳化生產流程。
透過研發高遮蔽效能的無鉛環保替代材料,構建低輻射吸收的新型透過層結構,同步開發精密複合成型工藝,成功研製出兼具高射線透過率、低環境負荷與成本優勢的新一代濾線柵,實現了核心部件的國產化技術跨越。
在遮蔽材料選擇上,團隊將目光投向高原子序數材料。研發團隊透過自研工藝成功將遮蔽層加工至極薄規格,既充分發揮其高效能遮蔽優勢,提高了射線透過率,又有效地控制材料成本,為遮蔽層材料的國產化奠定技術根基。
在透過材料領域,針對傳統鋁箔對X射線吸收較強、導致成像亮度不足及患者輻射劑量增加的問題,六晶科技創新性選用更低原子序數的碳基高分子材料。該材料具備比鋁箔更優的X射線透過效能,從理論層面顯著提升濾線柵效能並降低患者輻射劑量。
在成型技術維度,六晶科技將材料研發中的技術思路延伸應用於濾線柵成型工藝,著力解決多層且漸變角度複合結構的精密成型難題。與此同時,公司透過系統性最佳化工藝引數與升級生產裝置,設計自動化生產線,大幅提升生產過程的穩定性與製造效率,將成本降低40%以上,良品率提升10%以上。透過超級工廠的搭建,節省70%人力成本,並將原材料利用率提高30%,同時保證產品一致性。
六晶科技產品管線
03
創始人深耕材料領域40年,搭建“產學研用”團隊破解行業難題
技術突破的背後,是六晶科技“學術深度 × 產業實踐”複合型團隊的支撐。
創始人朱玉斌教授深耕材料領域四十載,曾主持參與20餘項科研課題(含國家科技攻關、863 計劃等),獲13項發明專利,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曾在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從事研究和管理工作18年,並在一上市公司任高管,2003年作為人才引進來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至今。學術深度與產業實踐的深度融合,為六晶科技破解技術難題、推動成果轉化築牢根基,成為團隊攻堅核心部件國產化的關鍵支撐。
核心成員涵蓋GE醫療、飛利浦醫療、西門子醫療等企業資深工程師,研發人員佔比超30%,累計獲得發明專利36項。這支“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團隊,不僅具有自主摸索核心工藝引數和材料選型經驗,實現國產創新突破,同時在成型裝置研發方面,整合機械設計、電氣控制、自動化技術與材料科學的跨學科團隊,使公司具備從材料體系開發、加工技術突破到自動裝置開發的全鏈條技術能力。
在此支撐下,目前,六晶科技產品Grid-A系列已經穩定量產並涵蓋多種規格,適配各類醫學影像裝置,滿足不同科室的成像需求。Grid-A經過嚴格測試和市場驗證,已於2024年Q4正式投入量產,併成功應用於國內多家醫院及影像裝置製造商。
接下來,六晶科技將基於市場需求,實現對現有進口濾線柵的完全替代。透過全自動化生產線,解決傳統工藝痛點,實現從材料、複合、成型到檢測的全流程自動化,在提升產品良率的同時,降低人力成本,實現規模化生產的效率躍升。同時加快產能佈局,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推動國產濾線柵在全球醫學影像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宣告: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業資訊和資料,均由受訪者向分析師提供並確認。
動脈網,未來醫療服務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