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探索用國有資產收益支援居民消費

2025.04.15
本文字數:2330,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4月12日,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的重要意義、難點問題和機制創新研究”開題會在京召開。在此前會議(《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1978-2022》新書釋出暨探索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高層研討會)中,我曾提出一個感慨:以往我們的宏觀經濟分析沒有系統運用資產負債表,出來了很多高水平的成果,是非常難得的。換個角度說,我們過去的研究是有很大改善空間的。
存量資料和流量資料相結合,無論是對於短期還是中長期的宏觀經濟分析,均能顯著增強研究的系統性和解釋力。資產負債表與資金流量表和投入產出表相結合,在展示消費、儲蓄、收入和財產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具有顯著優勢,使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各經濟主體、各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絡。在過去,許多宏觀經濟分析都是基於主觀經驗的判斷,一旦引入這些表格體系,就能看到更加完整和客觀的部門關聯圖譜。更為關鍵的是,這些資料體系在理論上存在閉環特性,能夠進行量化分析並具有硬約束特徵。一旦出現數據不平衡,問題便會立即顯現。這與我們過去使用其他模型進行量化分析時可能出現的遺漏有本質區別。從理論層面來看,這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宏觀經濟分析的工具體系。
目前我國(國家)資產負債表和資金流量表的釋出仍存在滯後,這不利於中長期研究。而實際上,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提升資料釋出的時效性是完全可行的。我也想借此機會呼籲,國家統計局應當率先推進這項工作。這同樣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應有之義。當前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已經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一些最基礎的資料卻仍然嚴重滯後,部分政策制定存在偏差,這並不完全是政府的責任,而是因為基礎資料系統尚未完善。因此,建議從完善資料體系做起,優先推動國家資產負債表和資金流量表的建設,否則我們對政策效果的判斷將缺乏可靠依據。
最近,我也對相關問題做了一些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發現,這裡舉幾個例子。
首先是消費有待提升的結構性原因。當前普遍認為中國消費提升還有空間,其中一個常見說法是政府支出佔GDP的比重偏低,透過分析2022年我國資金流量表發現,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並不低2022年我國GDP總量約為120萬億元,居民(住戶)部門的可支配收入約為80萬億元(調整後),佔比接近66%,與發達國家的水平相當。這80萬億元中約53萬億元用於消費,27萬億元用於儲蓄(佔總儲蓄的一半,另一半為企業儲蓄),儲蓄率約為三分之一,消費率為三分之二,這說明我國居民的儲蓄率仍然處於較高水平。真正的問題在於,居民儲蓄高度集中。據招商銀行“金葵花”客戶報告顯示,20%的儲戶掌握了80%的儲蓄。這反映出少部分高收入人群主導了儲蓄行為,而大多數人儲蓄能力有限,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低收入人群處於淨負債狀態。
2022年我國全社會淨資產達756萬億元,其中政府部門擁有291萬億元,佔比高達38%,在全球範圍內處於高位,而其他國家政府淨資產佔比一般不超過10%,甚至為負值。綜上所述,中國消費率偏低的結構性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居民儲蓄高度集中,反映出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其二是企業儲蓄中大量來自國有企業,而這部分資產收益並未直接用於消費。此外,在現有資料體系中,缺乏居民分組資料是當前研究的重大短板。如果我們能獲取分組的居民收入、財產、儲蓄、消費等指標,對中國經濟的理解將會有根本性的提升。
這一認識充分凸顯當前存量管理思維的重要性。在2022年社會淨資產中,有38%是政府財富,而且國有企業股權佔比也較高,這在投資驅動增長階段有一個有利條件。但目前到了投資乏力、創新和消費驅動的發展階段,繼續以往的模式行不通了,應探索的是如何用好國有資產,用其收益去支援居民消費。比如,若能將一部分國有股權劃歸社保基金,尤其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並將國有股權資產收益用於支出,便可將“不適合消費”的資產轉化為“可以消費”的資源。實際上,“身份轉一下,還是這麼多東西”。在不改變資產總量的情況下,僅透過調整國有資本用途,就能夠實現結構性改善。
其次是從終端需求構成看如何擴大內需。我現在提出一個終端需求的概念:從GDP中剔除生產性投資部分,剩下的即為終端需求,包括全部消費和非生產性投資(主要是房地產和基建)兩塊。我國全部消費佔比一直很低,但是過去透過房地產和基建的高速增長使得這一結構性矛盾並不明顯。而近年來房地產和基建逐漸趨冷,導致終端需求的問題暴露和突出出來。如果此時繼續強調擴大生產性投資而忽視消費,投資將難以形成閉環,宏觀經濟將難以有效運轉。這表明將資產負債表、資金流量表等體系化表格結合起來分析,方能正確認識中國經濟中的此類關鍵問題。然而,目前仍有很多人未能掌握這些基本工具,或者僅停留在對當期流量的觀察層面,導致研究結論和現實脫節。尤其在討論擴大內需、財政政策投向等重大問題時,如果增量資金無法有效投入終端需求領域,整個經濟迴圈便無法有效擴大。
最後,我想談一個國際上的研究趨勢。近年來,國際社會對GDP這一指標的質疑日益增多,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正在推動“超越GDP”共識的形成,積極開展綜合財富(Comprehensive Wealth)評估。所謂綜合財富涵蓋多方面的財富(資本),包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五大類。目前一些相關研究已經取得進展,未來有望將這五類資本納入一個更大框架中進行統一評估。這項工作難度較高,但指明瞭研究方向,希望本課題也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本文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微信編輯 | 夏木
推薦閱讀

利好政策來了!上海宣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