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溫啟示錄 2025-07-17 03:24 起點人文plus 作者:花貓哥哥 來源:貓哥的視界 文章已獲授權 最近一個月來,印度正在遭遇熱浪的襲擊。 可能中國人對熱浪沒清晰的概念,不就是熱嘛,我們這也很熱啊。 可是在印度,這一熱浪超出了人類的想象。 印度新德里的最高氣溫達到52.3度,已經超過了印度歷史最高氣溫51.3度。 而且這個歷史最高氣溫還是在沙漠中測得的,現在在首都出現這個溫度,太恐怖了! 如此的高溫之下,似乎連空氣都變得粘稠,氧氣含量都不足了,已經超出了人類能承受的上限。 所以中暑、死亡事件頻繁傳來。 比如,在剛剛完成的印度議會選舉中,北方邦至少有33名選舉工作人員中暑身亡。 至於排隊的選民就更多了,據說因選舉而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200人。 過去三個月內,印度報告了近2.5萬例中暑病例,單5月就報告了近2萬例。 酷熱之下,印度全民苦不堪言。 很多印度的體力勞動者,在戶外工作時為了散熱,只能裸露身體,但這樣一來,又很容易被曬傷。 為了降溫,印度人不得不一盆一盆水往頭上澆,藉此帶走身體的熱量。 但這樣一來,引發印度用水量激增,導致印度150座主要水庫的儲水量為五年來最低。 多地面臨“用水荒”,數千萬人面臨缺水的挑戰。 為了保障供電,新德里地區不得不限制自來水的使用,停止貧民窟的管道供水,每天只派出兩趟裝滿水的油罐車開進缺水地區,居民們拿桶接滿水回家使用。 結果又引發了多起因為搶水造成的打架鬥毆和傷亡事件,最終新德里市政府只能為運水的車輛配備警衛。 更嚴重的是,酷熱帶來的不僅僅是難忍,而是生產生活的停滯。 新德里的學校開始放假,理由是風扇普遍難以承受高負荷運轉而損壞。 印度的工廠也有很多停工,因為中暑請假的人原來越多。 甚至連法院,都表示沒有空調天氣太熱無法工作,停止審理一切案件。 印度的貨運司機,因為長時間手握方向盤而被燙傷手的事件頻繁發生,已經嚴重影響印度的物流行業。 還有一些建築工人說:“我們使用的金屬棒燙到不能觸控,即使是在下午五點後,金屬棒也會因為高溫而難以使用。”最終導致在建工程停工。 最誇張的是,就連印度的獼猴和瞪羚都受不了高溫了,開始成群死亡,動物園也沒人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印度為啥會這麼熱呢?這種氣候,又會對印度的國運造成怎樣的影響? 1 印度為啥這麼熱? 可以說,是天災,也是人禍。 說天災,是因為本來印度這地方就是個容易出現熱浪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印度板塊原本並不屬於亞歐大陸,是硬生生撞進來的,結果隆起了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大部分秋季中期到次年春季南下的冷空氣,這些冷空氣都會留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上,所以印度全年的氣溫都不會低於10攝氏度。 所以每年5月的時候,印度離太陽直射點較近,獲得太陽輻射多,亞歐大陸高壓氣團減弱,處在這個時段的印度天氣晴朗,容易引發熱浪。 印度北邊是喜馬拉雅山,東西方向都是大洋,讓印度受北半球季風帶影響非常大。 夏天在赤道附近形成裡高氣壓帶,為印度洋儲備了強大的氣流和充沛的水汽。 當季風來臨的時候,這股飽含水汽的洋流會直接吹向印度半島海岸,然後水汽受到喜馬拉雅山阻隔,引發降水,能起到降溫的效果。 二者相融合,導致以往印度5月雖然頻繁出現高溫,但其實不是那麼難熬,無非就是溼熱一些而已。 但問題在於,氣候並不像鐘錶那樣精確,萬一季風沒按時到呢?那不就是幹曬了? 這就不得不說到厄爾尼諾現象了。 厄爾尼諾現象會導致從東太平洋向西太平洋吹的季風改為從西太平洋向東太平洋吹,而印度洋上空的空氣也會向東移動,彌補西太平洋的空缺。 這樣就導致季風並不能準時到達印度次大陸提供降水來降溫。 同時,因為印度洋上空的氣團缺口,還會拉動中亞地區的熱空氣南下,連帶塔爾沙漠地區的熱空氣一起,席捲印度次大陸。 今年的情況就是很典型的厄爾尼諾,簡單來說就是高溫來了,但季風降雨沒來,導致熱浪襲擊史無前例。 說是人禍,就要說到莫迪老仙了。 我們都知道,森林樹木可以有效調節氣候,所以有著大量森林的地區,氣候都不差。 但問題在於,印度有個龐大的農村社會,這些人每天要吃飯,拿什麼做飯呢?天然氣嗎?農村哪裡使得起? 想來想去,只能砍樹劈柴! 結果就是日日砍,年年砍,導致印度的森林覆蓋率直線下降。 莫迪知道亂砍亂伐不好麼? 當然知道,但問題在於,這些農民手中有選票,你不讓人家砍柴了,人家還會把票投給你麼? 所以只能聽之任之。 同時,近些年隨著美國供應鏈的轉移,印度吃下了不少傢俱產業訂單,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排名第四的傢俱生產國。 但生產傢俱需要木材,而印度又拿不出那麼多外匯來購買木材,所以只能把主意打到了自家的森林之上。 於是在利益集團的綁架下,印度的木材公司開始瘋狂砍伐森林,很多珍稀樹種都被拿來做了傢俱。 那麼如果森林覆蓋率下降的太厲害,在國際上不好看啊,於是莫迪又讓有關部門調整了森林標準。 將灌木計入森林面積(30釐米高度就算森林),結果在全民砍樹的情況下,印度竟然年宣佈了森林面積還增加了2.2萬平方公里! 一顆灌木的氣溫調節能力,顯然比一棵樹差遠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印度城市化。 2014年,莫迪第一次大選勝出的時候,面對是一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式的印度,到處都是髒亂差。 所以莫迪在任上,乾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加強基建,推動城市化,這其實和中國用城市化做經濟引擎的情況差不多。 但問題在於,印度的城市化,似乎忘了城市綠化了! 你隨便看看國內東部的城市,哪個城市沒有成排的道旁樹?沒有充滿綠蔭的公園?沒有城郊的森林? 不要小看這種城市綠化,綠化樹可以遮蔽陽光,也可以反射一部分陽光。 這樣一來,陽光直射到地面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單層植物的葉子至少可以吸收80%的光,反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光。 研究表明,城市綠化覆蓋率每提高10%,平均氣溫可降低約0.6°C,而且綠化還有遮陽作用,樹蔭下一坐,體感溫度都能瞬間下降幾度。 可是印度呢? 隨便看看印度城市的衛星地圖就會發現,雖然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已然嶄露頭角,然而整個城區內的綠地面積和植被覆蓋率卻非常有限,連5%都不到。 看來,莫迪寧可把錢投到一座座公共廁所上,也不願在綠化方面下點功夫。 結果就是,大面積硬質路面和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散佈於地面,太陽光的反射率較低,再加上汽車和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熱量,引起了城市熱島效應,使城市溫度遠高於周邊區域。 所以,看起來印度的高溫是地理因素為主,但莫迪的短視,也是成因之一。 2 高溫的影響 不得不說,這場熱浪,是剛剛開始第三個任期的莫迪,面臨的第一個重大考驗。 為啥說是考驗? 因為熱浪帶來的不僅僅是難受,還有可能影響莫迪的夢想。 第一,高溫打擊經濟。 在人類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熱帶無強國。 這個說法是指,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除了新加坡(新加坡的情況比較特殊,不適合作為例證),全部都位於溫帶,而非熱帶。 為啥這麼說呢?看看歷史就知道了。 從歷史來看,有文明才會有國家,而文明,是因為不斷進取才產生的。 像熱帶的一些國家,一般都炎熱溼潤,雨水充足,物產資源豐富。 人們要想獲取食物,上樹下海都可以,生存壓力小,生活舒適,那還要啥進取心? 溫帶呢?氣候相對熱帶更惡劣,人類為了獲取食物,就必須想辦法發展種植業,馴化動物。 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勞動性,並在勞動中總結經驗,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有個段子很好解釋了這種區別: 中國人去非洲搞基建,看到野生香蕉林,就在青的時候採摘下來,然後慢慢地放熟。 這讓非洲人非常驚訝,說,你們幹嘛這麼費勁?我們都是等香蕉熟了自己掉下來! 所以雖然現代工業文明改變了世界很多規則,但“熱帶無強國”的規律,卻很難打破。 原因很簡單,炎熱的氣候,對勞動力供應和生產效率影響很大。 研究表明,極端高溫會使全球工作時間減少2%以上,並且會影響專注度和認知能力。 所以在高溫情況下工作,生產效率自然提不上去。 以印度為例,在印度最熱的一段時間,很多勞動者是沒法出門工作的。 只有清晨和傍晚能出去幹會活,其他時間只能找個涼快地方待著,否則就是找死。 非洲很多國家同樣是如此。 這其實和中國人概念中的懶沒關係,純粹就是勤快的人早就被熱死了,剩下的人都是懶散的。 你不信的話,找個沒空調的工廠去上一天班就知道了。 而且,高溫帶來的乾旱,會大幅度降低水位,限制水路運輸,導致物流受阻,影響物資流通效率。 除此之外,高溫還會給電力供應造成巨大沖擊,特別是水力發電,缺水會加劇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 這一種情況去年越南已經發生了,最後靠中國送電才渡過難關。 極端高溫還會導致消費和投資下降,道理也很簡單,高溫天氣下,誰會出門逛街? 消費自然也就萎縮了,消費一萎縮,也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 更嚴重的是,高溫會嚴重打擊農業。 良好的光照雖然是增產的秘訣之一,但太過的光照和高溫,反而會導致植物葉片烤傷、光合作用受損,從而影響其正常生長和產量。 根據聯合國調查,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10%,土地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13%。 印度耕地面積達到1.56億公頃,位居世界第一,如果熱浪持續,印度的小麥和水稻將會遭遇大面積減產,讓印度遭遇糧食短缺。 比如2022年,印度小麥產量就因高溫減少約10%(近1100萬噸)。 目前,印度總人口有14億多,其中1.9億人屬於飢餓人口,在全球營養不良人口中的佔比高達25%。 如果糧食減產,不僅會引發印度大範圍的通脹,還可能引發大饑荒! 考慮到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現在的高溫可能影響的不僅僅是印度,而且還可能會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 第二,高溫增加民生苦難。 如此高溫,印度老百姓可是遭大罪了。 有錢人還能飛到喜馬拉雅山南部去避暑,而留下來的人,基本都是窮人,想用水用電都難,更別說用空調了。 事實上,印度的家庭空調普及率,不到5%,甚至在大多數家庭,連電風扇都沒有。 而且就算有電風扇又如何呢? 新德里的峰值需求上升至 8000 兆瓦,現有發電能力根本沒法滿足需求,沒電,風扇也不會轉啊! 所以現在印度商戶正在瘋狂訂購去年中國往越南賣的那種帶鋰電池的太陽能風扇。 白天用光伏板,晚上用電池,這種中國根本賣不掉的產品到了印度,妥妥的神器。 不過儘管如此,就算有了風扇,也很難解決問題。 因為印度的白天和晚上一樣很熱,根據《柳葉刀》上發表的研究,夜晚炎熱的日子,人們的死亡風險提高了 50%。 雖然印度政府不斷底喊話,要求人們待在室內,但對印度體力勞動者來說,怎麼可能呢? 一天不幹活,可就沒飯吃啊! 而在目前,印度就連蔬菜供應都開始變得不足。 一方面蔬菜在高溫下腐爛變質非常快,另一方面是街上沒有人,導致菜販減少了進菜量。 想象一下,你在酷熱的50度高溫之中,無計可施,連水和電都無法滿足供應,你滿不滿意?你有沒有怨氣?你報不抱怨莫迪處置不力? 所以,今年在高溫中舉行的印度大選,才會如此爆冷門,讓莫迪領導的印人黨只拿到了240個議席,第一次未超越半數(272席)“分水嶺”。 這就意味著,印人黨必須依靠其聯盟中至少3個政黨共同組閣,這是莫迪任期內印人黨首次面臨無法單獨組閣的局面。 既然要共同組閣,那也就意味著進行內閣部長分享,分散了莫迪的權利,為莫迪下一任期當中各項決策增加了許多的變數與不確定性,也削弱了莫迪的領導力。 當然,這都不是大問題,大問題是,高溫給了莫迪的“製造大國夢”重重一擊。 第三,高溫毀滅工業化。 我們都知道,自莫迪執政以來,印度便確立了“印度製造”這一戰略方向。 不得不說,莫迪幹得不賴。 在莫迪任上,製造業佔GDP比重提高到了17.7%,而且在美國的供應鏈轉移中表現得非常積極,搶走了很多中國的傳統制造業。 但是問題在於,莫迪現在要面臨高溫的難題,而高溫直接影響了兩個搞工業化的前置條件—水和電。 先看看水。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搞製造業、工業化,最需要的是能源、人力、原材料,而水資源往往被忽視了。 事實上,在現代工業中,沒有一個工業部門是不用水的,也沒有一項工業不和水直接或間接發生關係。 每個工廠都要利用水的各種作用來維護正常生產,幾乎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有水的參與。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用水一直在以相當驚人的速度增長。 1900年全世界工業用水量為300億立方米,佔當今世界總用水量的7.5%。 到了1975年,全世界工業用水量達到6330億立方米,佔該年總用水量的22.2%。 此時美國的工業用水已超過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的58%。 從1900年到1975年,全世界工業用水量竟增長了20倍! 中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到了2022年,全國用水總量為5998.2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為968.4億立方米,佔用水總量的16.2%。 比如,採掘業需要大量水進行清洗、降溫和防塵,而製造業中水常常用來作為洗滌劑,漂洗原料或產品。 還有紡織、印染、造紙、陶瓷和選礦等工業,通常都需要大量的洗滌用水。 二化學工業生產中,也需要大量純水,防止與化工原料發生反應。 可問題是,印度現在沒水啊! 靠著喜馬拉雅山脈的雪山融水,其實印度並不缺水,但對水的利用率卻很低。 結果就是用水始終處於緊平衡狀態,一有風吹草動就沒水了。 比如,印度農業以水稻為主,需要大量的水,印度的灌溉用水佔到用水總量的89%。而生活用水佔到9%,工業用水只有2%。 還在處於傳統耕作模式的印度,光灌溉用水就要從河流抽取海量水源。 今年的熱浪,帶來蒸發量急劇增加。 水田一天就能曬乾,印度農民為了不讓莊稼枯死,只能從河中抽取更多的水,直接導致很多河流水位下降甚至斷流。 這下子就麻煩了,別說工業用水了,城市用水也供應不了了! 比如從今年3月開始,印度南部科技重鎮“印度矽谷”班加羅爾,就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缺水危機。 這個城市主要水源高韋裡河,過去每日供水量為14.5億升,但該市的每日需水量為20億升,只能靠地下水補充。 但高韋裡河水位下降後,供水量降到了10億升之下,缺口巨大,地下水也面臨枯竭的狀態。 今年3月,在班加羅爾13900口井中,已經有6900口已經乾涸,以至於班加羅爾不得不遠遠地從還有水的農村水井抽水去供應城市。 連生活用水都不夠,印度怎麼搞製造業? 除此之外,水資源缺乏還帶來了一個明顯的問題:缺電! 我們都知道,水電站是靠水位落差發電的,但現在河流水位低了,發電量會急劇下滑。 這個情況,和去年越南的情況是一樣的。 有人說,既然水電不行,那為啥不搞火電呢? 其實不是印度不想搞火電,而是印度的火電也一言難盡。 印度的火電裝機量約佔總裝機容量49.7%,印度也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 但是,隨著世界能源價格上漲,很多煤礦礦主寧願把煤炭出口賺外匯,也不願意賣給發電廠。 導致印度173座發電廠中有108座的煤炭庫存處於極低水平,當夏季用電高峰來臨時,煤炭消耗急劇增加,瞬間就把庫存用沒了。 而且,印度不掌握最先進的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技術,燃料利用效率低,發電成本高。 再加上在全球能源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下,沒人願意再轉讓超超臨界火力發電技術,這就讓印度不得不用更多的煤來發電,但煤礦礦主又不願意賣,陷入死迴圈。 如果是中國,一個地方缺電了,國家電網會遠端調電,但印度呢? 供電公司由幾個大企業壟斷,標準互不統一,電網互不連線,怎麼可能遠端供電? 現在,印度全國都席捲在缺電風暴中,新德里部分地區停電已經超過8小時,其他地區也經常面臨經常計劃性停電。 說實話,這種計劃性停電對製造業是巨大的打擊。 原因很簡單,你好不容易接了訂單準備生產呢,這邊停電了!咋辦? 你不僅賺不到錢,還要賠違約金! 去年,蘋果、波音、富士康、聯想、戴爾、惠普等製造業大廠積極排隊擠進印度,恐怕想不到今年印度連電都沒有吧? 輸了水和電,高溫還帶來很多其他的問題。 比如因為工廠沒有空調,高溫必然帶來低生產效率和高曠工現象,甚至熱射病、中暑等高溫相關疾病發病率上升,直接影響生產效率。 5月份印度的製衣工廠已經崩潰了,所以很多訂單都緊急轉移到了中國。 比如高溫會生產裝置的老化,生產效率、故障率、維護成本都急劇升高。 再比如高溫同樣對物流與供應鏈造成影響,印度的冷鏈運輸可不是那麼靠譜。 一些藥廠、食品廠所依賴的冷鏈運輸,要麼被迫增加製冷成本,要麼就要忍受產品變質的痛苦了。 所以,在熱浪重重之下,印度的工業化想達到中國的水平,可以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罷了。 3 我們的幸運 看看印度水深火熱的情況,我們不得不感嘆我們的幸運。 青藏高原阻斷了南亞的熱流,長江黃河珠江源源不斷地為我們帶來巨大財富:用水、發電和運輸。 有人說,這要感謝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選了一塊風水寶地。 不過,除了老祖宗選的好之外,還要感謝我們的先輩。 因為他們一直在嘗試改造環境,而不像印度人那樣順其自然。 你看,當年中國水患頻發,大禹治水才有瞭如今的萬里沃野。 秦國缺水,先輩修了鄭國渠,滋潤了八百里秦川。 春秋時期,南方還是瘴氣密佈的雨林,到了明朝,南方已經成了江南水鄉。 歷朝歷代,治理黃河都是重中之重,讓黃河中下游變成了糧倉。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會把愚公移山編進啟蒙教材,讓中國人從小就知道,如果山擋路,就搬走它!人定勝天! 看看我們的先輩,我們才知道,只有我們才是建設性文明,和那些躺平性文明和掠奪性文明,有本質的區別。 我們並非簡單地適應環境,而是在不斷地改善和最佳化環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一直到現在,我們仍然繼承著先輩的精神,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國土。 土地沙化了,我們拼命植樹造林,已經讓數個沙漠變成了綠洲,創造了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蹟。 戈壁灘太乾旱,我們就建設光伏發電站,減少太陽對地表直射,提高地下水位,草不就能長了麼?有了草,不就能養牛羊了? 新疆的鹹水湖自然條件差,那我們就在鹹水湖裡面養海魚,讓中國人吃上沒有經歷過核輻射汙水的海魚。 就這樣,我們透過自己的努力,讓一個個惡劣的自然環境變成不可思議的魚米之鄉。 所以,我們文明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最好的地盤。 曾經有人提出過一個“氣候歷史學”,大致意思是: 每當平均溫度高於基準線的時候,中華文明就處於大發展時期,分別對應的是夏商時期、春秋戰國、秦漢和唐; 當平均氣溫低於基準線的時候,中華文明的日子就不太好過,對應的是魏晉三國、宋、元和明末、清末; 當平均氣溫處於恢復期時,中華文明就相對恢復元氣,比如明清的中前葉。 近一百年以來,平均氣溫在基準線附近波動,直到90年代前都略低於基準線。也就是說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世界處於相對涼爽的時代。 20多年來,氣溫越來越高了,這裡面有地球變化的原因,也有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因。 那麼對中國人來說,最大的影響是胡煥庸線北移,適合農業生產的地方一下子就多起來了。 這幾年總有報道是西北變綠了,一方面,是中國人大力植樹造林,另一方面,也是氣溫變高、降水帶北移給中國人帶來的世紀紅利。 從歷史規律來看,氣溫上升對於中國而言就是國運,就是國家蒸蒸日上,這不是偶然,而是中國人與老外完全不同的發展觀念而形成的。 中國是長期主義,著眼於未來。 老外是短期主義,只看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