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兆洋
郵箱
如果根據AI自媒體們的標題來看,昨天全世界AI圈應該無人存活,因為他們又被“炸”了。
這次扔炸彈的是一個叫做“Manus”的產品。它是一箇中國團隊開發的只通過一部全英文的宣傳片釋出的,沒有邀請碼就用不了的 AI Agent 產品,官方稱它為“全球首個通用 Agent”。
彷彿OpenAI 的 Operator 和 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r們,一夜之間都被炸得不存在了。
而釋出後,它在一個小圈子裡迅速傳播起來,“炸裂”不斷,迅速走向了另一個熟悉的味道:
中國又一個 DeepSeek 來了。
中國肯定需要不止一個 DeepSeek,但它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是一個問題。

1
彷彿 Open AI和 Anthropic 不存在
先不去看這些標題,我們來看看Manus是個什麼產品。
根據它的影片和官網上的資訊,它是一個可以“可以解決各類複雜多變的任務,能透過獨立思考和系統規劃,在自己的虛擬環境中靈活呼叫各類工具為你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務成果,而非僅僅提供建議或答案的Agent”。
今天所有讓人辨別不清的AI Agent們,基本都會這麼介紹自己。
它目前沒有公開上線,只能透過邀請碼使用,而它的釋出主要透過一個演示影片。
在演示影片中,它展示了三個場景:上傳包含多個簡歷的壓縮包,根據你的提示詞,Manus自動幫你解壓縮並分析簡歷,然後給出建議;提出你對房產的需求,Manus自動幫你做房價和資訊的整理;對英偉達和特斯拉股價生成分析報告。
要知道此前OpenAI的 Operator,以及智譜AI 的 Phone Use,都已經實機展示過類似的功能,而Google Gemini 在去年展示的,都已經是多模態的透過攝像頭基於10分鐘記憶來和你一起打遊戲的 Agent 了。
如果熟悉主流的模型能力迭代方向,以及AI產品的現狀的話,會很快意識到,這些場景和功能展示都在各種 Agent概念的產品裡實現過,而且,Manus的介面也基本是 Devin 和 Artifact 的樣子。
官方並沒有任何對技術的詳細報告,有人拆解了它背後的方法,基本是 Claude 的基礎能力和開源模型的後訓練後的規劃能力的結合,同時內建了各種 Agent 來透過某種已經設定的工作流來完成任務。
它有趣的地方在於,與此前大部分 Agent 類產品不同的是,Manus 把這些能力“封裝”到了一個雲端的虛擬環境,同時它也算是一個“非同步”互動潮流裡的新產品。
不過,這些開發工程上的創新,和業界今天已經在追求的端到端實現的“通用”方式有些遠。
與用一長串文字來描述 Agent 相比,Anthropic 最近在一場分享中給 Agent 的定義更加清晰:Agents are models using tools in a loop——它首先要是一個強大的模型。作為目前 Agent 能力最強的模型,Claude 對“通用”的實現方式是強大的模型本身,加上一個通用的協議(MCP)。
這也指向 Manus 這類產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它的這些能力,本質上任何一個 Agent 能力強一點的模型就能幹得了。而 Manus 也沒有給出解決的方法。
1
想並肩 DeepSeek 不能靠自嗨和邀請碼
但這些都不妨礙 Manus 成了一個小圈子裡“刷屏”的產品。
從這個產品的設計來看,它就是瞄準了“普通使用者”的套殼 Devin,把 Devin 變成使用者不需要感知的產品過程的一部分,然後提供給使用者更直接的用途,這樣的產品其實在 Perplexity 走紅後也被證明是有市場的。
它的做法也非常 Perplexity,營銷是重要一環,它會在分享機制上做設計,比如,使用者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在Manus上的操作錄屏,因此而製造傳播。
而更經典的,就是邀請碼的機制。

邀請碼是一個總會在一個小圈子自嗨階段出現的推廣設計。它也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當一款產品想出圈時的基本操作,某種上個時代的肌肉記憶。
Manus 的傳播堪稱移動網際網路的經典模版復現:邀請碼飢餓營銷(“動用我的人脈才搞到”)+KOL尖叫體測評(“人類一敗塗地”“渾身發麻”)+借勢其它明星產品(這次是繫結 DeepSeek)。然而當人們開啟海外科技論壇和社交媒體,關於 Manus 的討論卻近乎真空。
欺負大家不懂英文是麼,想像出來的“矽谷無眠”在哪呢,人家就算是有人沒睡著,可能在討論的也是通義千問的 QwQ 開源版吧。

顯然 Manus 自己想要追求的是 DeepSeek 的那種火爆程度。基於它製造的傳播和預期來看,也是想要比肩DeepSeek。但路數似乎錯了。Deepseek 可沒搞過邀請碼,在出圈爆火之前,它一直是一個深耕開發者社群很久的產品,透過真誠的開源形成了口碑。
但這些前期的工作,在那些想跟 DeepSeek 相提並論的跟風者那裡,都變得不重要了,後來“國產之光”式的出圈成了一種技術性操作,而非持續的工作。
除了你在今天隨便一搜,出來的標題就是:
“中國AI雙星:DeepSeek技術突破,Manus商業落地” 這樣的東西。
Manus 自己還在強調它在 GAIA 上的成績,並表示擊敗了 OpenAI。
但一個 AI 應用,為什麼要對著 OpenAI 這樣的模型廠商去比拼榜單?而且,GAIA 本就是需要呼叫工具鏈的現實任務測試,而 Manus 作為專為工具呼叫設計的系統,好比帶著計算器參加小學數學競賽,和 OpenAI 這種沒有特定目的的模型對比,似乎比錯了物件。
是的,Manus 團隊背景不錯,出了一個在工程和前端上互動上有點新意的 AI 產品,然後成了一個小圈子的社交資產,加上一輪“炸裂”傳播,趁著人們對 DeepSeek 現象的深刻印記和情緒,營造一個事實上並不存在的“又一箇中國團隊讓矽谷無眠”的情緒,確實挺有效果,但它並不嚴肅。
中國太需要下一個 DeepSeek 了,但“下一個 DeepSeek” 是沒法自封和自嗨的。現在這個情況還好,如果矽谷真的有不少人注意到了 Manus,又很幸運地拿到了邀請碼,然後測試之後大失所望並且發表了評論,那就真的是消耗了DeepSeek 給中國 AI 帶來的正向價值,這應該是大家無論如何不願意看到的。
希望不會這樣。



點個“愛心”,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