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後3大“怪現象”,暴露了家庭教育最大的問題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可樂媽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人人成才,而是人人成人。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晏嬌朗讀音訊

高考結束之後,本以為緊張了三年,大氣都不敢出的父母會就此解放,卻沒想到在網上看到這樣兩則帖子:
第一則帖子是一位姐姐發的:
今年剛高考完的妹妹給爸爸發了一個長長的購物清單,清單被分成了電子類、護膚品/化妝品類、服飾類和日常藥品類,林林總總算下來,要兩萬四千多塊錢。
姐姐有些無奈地問網友,是不是有點誇張?
第二則是一個孩子自己發的,同樣是一份購物清單,總價差不多是媽媽五個月的工資。
這樣理所當然的語氣,看得人不禁為帖子中的父母狠狠捏了一把汗。
除了孩子瘋狂購物外,我還發現,今年高考結束後出現了一些怪現象。
這些怪現象,暴露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01
  • 怪現象一:扎堆送高考後大禮包。
最近,經常能在網路平臺上刷到父母給孩子準備“高考後大禮包”的帖子:
有的是最新款的電子產品:
有的是價格不菲的金飾:
還有的是大牌鞋子跟護膚品:
動輒幾萬,上不封頂。
對此,有家長表示,網路上鋪天蓋地地要給孩子考後的儀式感,最新款的手機、電腦,和外出旅遊,讓經濟條件普通的自己感到無比吃力。
父母傾其所有為孩子提供物質享受,孩子就會感恩父母、奮發上進嗎?
答案或許並不樂觀。
要知道,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懂得體恤父母。
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遠也不會懂。
對普通家庭來說,最不能缺席的一堂課就是讓孩子瞭解生活的真相。
1. 家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孩子。
南京師範大學酈波教授指出,這是一個全民富二代的時代,我們指責富二代的行為失當,但其實我們都是富二代的踐行者。
寧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為孩子提供錦衣玉食的生活。
窮家富養,以為能養出精英,結果只喂大了孩子的虛榮心。
所以不妨儘早向孩子展示生活的真相:帶他體驗一下父母的工作,讓他們知道工作的苦,賺錢的難,體諒父母的不容易。
2. 富養孩子的靈魂,而非物質。
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
與其送孩子昂貴的禮物,不如在閒暇時間,靜靜坐下來,和孩子一起翻閱一本書籍,富養孩子的談吐;
茶餘飯後,和孩子一起跑跑步、爬爬山,富養孩子的體質;
週末、節假日時,帶孩子親近大自然,用腳步丈量世界的寬度,富養孩子的眼界。
3. 好的金錢觀教育,才是父母留給孩子受用一生的財富
《商業週刊》出版的25個最佳觀念專題報道中,開篇寫了這樣一句話:好好善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
低層次的父母只會給孩子花錢,有遠見的父母則懂得跟孩子談錢:
帶孩子去工地、菜市場看一看,知道錢是從哪裡來的;
讓孩子規劃、支配自己的零用錢,學會量入為出;
和孩子一起做好合理的消費計劃,以身作則,理性消費。
02
  • 怪現象二:扎堆離婚。
又是一年高考季,又是一年離婚潮。
暨南大學輿情研究中心的學者發現,高考後這幾個月,是一年中媒體關注和網民搜尋“離婚”這個詞最多的時段。
對父母來說,忍耐到高考後再離婚,是為了孩子。
但對孩子而言,卻並非如此。
網友@已重置說:
“我去年剛高考完,離家去大學的那一天,有一種解脫和獲得自由的感覺。
爸媽多年爭吵,我一直生活在比較壓抑的環境當中。最討厭爸媽對我說:‘為了你,我們才不離婚。’
其實,這比離婚對我的傷害更大。”
父母犧牲自我的愛,對一個孩子來說,實在太沉重,也太窒息了。
就像辯手黃執中在《奇葩說》中強調的:
“自我犧牲的犧牲感,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很不錯,可是它在親密關係中,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但如果有一天,夫妻關係實在難以調和,該怎麼做才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呢?
1. 健康的父母關係,好過湊合的夫妻關係。
曾在中小學兼任心理輔導老師的伍群英老師發現,不少孩子來到心理輔導室後,稍微和老師聊幾句,就會嚎啕大哭。
而哭泣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父母關係不好,但其中一方卻總是跟孩子說:
“我是因為你,所以不得不跟爸爸(或媽媽)在一起。”
但實際上,孩子想要的是真真切切的幸福,不是一個艱難維繫著的家。
如果夫妻三觀嚴重不合,甚至對方有家暴、酗酒等不良行為,倒不如及時止損,為了自己,更為了那個苦不堪言的稚嫩的孩子。
有時,高質量的單親父母,遠勝過糟糕的雙親家庭。
2. 父母自己解決爭端,不將孩子裹挾其中。
有研究發現,父母自身的素質,以及離婚前的衝突,比如,打架、吵架、在子女面前說對方壞話,才是給孩子造成傷害的直接原因。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流淌著父母雙方的血液。
詆譭另一半、仇恨對方、逼迫孩子站隊等,只會讓孩子的內心陷入強烈的撕裂感。
所以,夫妻的問題就由大人自己解決,不要在小小的孩子心中培養扭曲仇恨的種子,將他變成傷害另一半的武器。
3. 夫妻關係解散,親子關係永存。
真正傷害孩子的,不是父母婚姻的解體,而是破碎的親子關係。
而最好的父母,就是無論夫妻感情如何,都會盡量給孩子完整的愛,甚至比在一起時更愛孩子。
不妨坦然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沒辦法繼續在一起了,但分開後,我們都會繼續愛你,陪伴你長大。”
這樣一來,也許就會發現,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更加成熟勇敢。
03
  • 怪現象三:扎堆整容。
某網際網路醫美平臺釋出的《2021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
從中國醫美市場的消費者年齡來看,19歲及以下的佔18.8%,20至30歲的佔63.7%,整容消費的低齡化趨勢明顯。
而高考結束後的6月和7月,則成了整容手術類專案消費的高峰期。
不少父母,甚至會主動帶著孩子去整容。
去年六月,遼寧鐵嶺一位媽媽就帶著女兒踏上了整容之路。
她說,女兒上高中後愛上了玩遊戲,她和孩子爸爸擔心是不是因為女兒長得不好看、不自信,所以不願意跟現實世界社交。
於是,在跟女兒進行溝通後,陪女兒去做了鼻子和下巴。
想要孩子變漂亮、變自信本沒有錯,但錯就錯在,很多父母在支援孩子透過手術變美之前,並沒有給他們相應的美的教育。
那麼,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追求美麗呢?
1. 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美學家蔣勳曾說:
“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
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而培養審美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帶孩子看高質量的紀錄片,讓他接受美的薰陶。
比如:
《國家美術館》《傑作背後的故事》《藝術的力量》《區域性》《文明的軌跡》等等,都可以將孩子引入藝術與美的天堂。
2. 學著接納真實的自己。
TED演講《告別容貌焦慮,外表不是一切》中,全球知名超模卡梅倫·魯塞爾告訴大家:
一味追求外在美是荒誕的、沒有意義的。
因為即使是那些外人眼中擁有最瘦的大腿、最具光澤感的頭髮,每天身著華服的頂級超模,也依舊會覺得自己不夠瘦、不夠美。
追求完美,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和不安。
無條件接納真實的自己,不盲目追逐流行,看得見屬於自己的優勢和美麗,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教給孩子的事。
3. 提升內在美。
有句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
作為父母,我們要儘早告訴孩子,比容貌更能主宰一個人留給他人印象的,其實是氣質。
而豐富的學識和優雅的談吐,就是氣質最好的支柱。
有了這根柱子,美才不會淪為膚淺、空洞的表象。
所以,窮養富養都不如用書籍滋養孩子,它會一點一滴地澆灌孩子的心性,讓他們成長、蛻變,綻放出屬於自己的自信之美。
04
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唐江澎曾在演講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學生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
高考後的種種“怪現象”固然荒誕,但也在提醒著我們:
教育最大的謊言,就是讓孩子只管好好學習就夠了。
而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孩子除了做題和考試,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學會。
好的教育,不光要追求分數,還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有審美、心懷感恩的人。
這是為人父母的使命,同時也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
點個在看,與所有父母共勉。
家有小男孩
我們為您推薦一個優質的育兒平臺
男孩派(微訊號:boy666dj)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鎧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在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