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變化和新提法

作者:趙宏鶴
來源:雪濤宏觀筆記(ID:xuetao_macro)
導讀:內部更自信,儲備更充足;對釋放改革潛力更重視,對總量刺激政策更穩慎。
一、幾組數字的深意
政府工作報告中最受矚目的歷來是幾組數字,數字的變與不變,背後都蘊藏深意。就今年來看:
不變的是經濟增長目標,連續第三年定在“5%左右”,但每年的內涵都不一樣。2023年的5%,是在2022年3.1%的低基數上,要讓經濟在防疫轉段後平穩恢復、避免西方式高通脹;2024年的5%,是在出口外需開始回暖的背景下,內需穩增長壓力下降、財政紀律整頓和金融嚴監管優先順序上升;今年的5%則更顯自信,雖然外部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但前沿科技突破、房地產市場企穩、內部系統性風險下降,如果外需承壓,擴大內需可以肩負更多責任。
變化的是預算內赤字規模,較過去幾年大幅提升,挑起擴大內需和防風險的擔子。今年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4.0%,對應一般國債和地方政府一般債規模5.66萬億,安排特別國債1.8萬億,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額度4.4萬億,合計11.86萬億,比2024年的8.96萬億多出2.9萬億。
2.9萬億財政增量中,用於防風險的比例接近一半。5000億特別國債支援大行注資、新增專項債中的8000億額度支援地方化債、部分額度支援房地產收儲,疊加去年部署的2萬億置換債,直指中央反覆強調的三大系統性風險:金融機構、房地產、地方債務,也是造成過去幾年中國資產估值折價的主要因素。
財政增量的另一半,多數作用在支援民生和消費而非專案建設上,包括消費換新、育兒補貼、地方三保、獎優助困等,反映了改善供求關係的政策導向。
總的來說,幾組數字反映的總體態度是:內部更自信、儲備更充足,以化解風險和擴大內需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二、過去三個月的新變化
數字的變與不變反映的是總體態度,措辭的邊際變化對映的是政策節奏。
從去年12月政治局會議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大的變化當屬“加強超常規逆週期調節”表述的從有到無。再對比政府工作報告新聞稿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最大的變化出現在對“問題與挑戰”的描述,大量增加了關於“政府效能和依法執政能力”的內容,直言“有的部門服務觀念不強、辦事效率不高。一些幹部亂作為、不作為、不善為”。
如果說“超常規逆週期調節”代表總量刺激,“政府效能和依法執政”則代表結構性改革,此消彼長之間,是對釋放改革潛力更重視、對總量刺激政策更穩慎。
相應的,工作總基調部分增加了一句“根據形勢變化動態調整政策”。一方面仍然是內部更自信,例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經濟執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風險隱患仍然較多”沒有提及,說明總量政策空間暫時不急於釋放;同時,面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下一階段總量政策釋放的節奏和力度要根據外部形勢動態調整。
因此,總量政策的總體表述沒有變化,例如財政政策主要是補充了更豐富的細節,貨幣政策依然保留了“適度寬鬆”“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等積極措辭,變化的是政策節奏、是為後續的不確定性預留空間。
總的來說,相比於三個月前,當前的政策導向對改革潛力更重視、對總量刺激更相機,前者是今年的主旋律,後者將根據外部形勢變化相機而動。
對於市場,兩會召開後,隨著工作重心和政策節奏逐步揭曉,宏觀真空期和春節躁動期進入尾聲,市場將從對長期趨勢的憧憬適當迴歸到短期的基本面和政策現實,因此預計股票市場的風格會更均衡,從開年經濟資料中尋找新的機會,或在外部風險暴露後暫時選擇防禦。
三、行業的重要表述和新提法
(一)消費領域:圍繞消費能力、供給和環境,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
在提振消費的側重點上,《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與是“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措施”,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略有不同。這一提法變化的背後是《哪吒2》和“以舊換新”的火熱,表明居民的消費意願可能不低,供給側質量和價格對消費熱度的影響更大。
如何提升消費能力?一是收入端“開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二是支出端“減負”。《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其用意是在養老、住房、醫療、教育等領域加強民生保障、減輕支出壓力,讓居民消費沒有“後顧之憂”。
如何增加優質消費供給?《政府工作報告》給出耐用品消費、服務消費和新消費三個方向。耐用品消費上,“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旨在透過以舊換新政策,提供價格更實惠的產品,釋放消費潛力。
服務消費上,一是要把握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服務消費需求增長。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加速期,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將提高服務消費佔比。由於老齡化的不可逆性,人口變遷帶來的服務消費需求可能保持較快增長,但供給層面仍有短板。因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二是要把握體驗式消費的增量機會。從消費需求的層次結構來看,在當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未來居民對於體驗式消費的需求會繼續增加。事實上,2023年以來文旅消費表現一直不錯,是服務消費的重要支點。同時,增加法定節假日對於促進消費的作用在春節假期也有所顯現。因此《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落實和最佳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
(二)科技領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領域定調突出“因地制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略有不同。這並非是對經濟工作會議表述的替代,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豐富。其背後的含義是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要突出因地制宜,在各行業、各地區之間形成差異化格局,避免出現“內卷式”競爭。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側重點更加明確。新興產業方面,《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產業叢集發展、應用和安全,提出“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叢集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未來產業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重點方向。
如何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政府工作報告》在存量和增量兩個維度作出部署。存量層面主要是“加強產能監測預警”。增量層面則是“加強產業統籌佈局”、“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
數字經濟領域要推進 “人工智慧+”行動,發展AI端側應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達到10%左右。要應對未來潛在經濟增速的下行壓力,改革和AI是兩個關鍵抓手。因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慧+”行動”、“大力發展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手機和電腦、智慧機器人等新一代智慧終端以及智慧製造裝備”、“最佳化全國算力資源佈局”等。
此外,科技創新的兩個提法值得關注:
1)更加強調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從制度上保障企業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承擔重大科技專案”。Deepseek的突破證明企業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要性,其優點是更貼近市場、更有效率,但企業風險承擔能力偏弱,因此更加需要政策支援。
2)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支出向基礎研究傾斜,完善競爭性支援和穩定支援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弘揚科學家精神,推動形成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從海外經驗看,以上兩點是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的關鍵。例如,美國DARPA的成功之處在於保證市場化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和容錯、糾錯機制。
(三)改革領域: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
改革的深層邏輯是從“土地財政”到“稅收財政”的轉型中,需要提高效率、活力和潛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國有企業要“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民營企業要“紮紮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政府要“寓管理於服務之中,用服務的暖心增強企業的信心”。
財稅體制改革的核心是開源節流。開源方面,主要是透過消費稅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修復現金流量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加快推進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下劃地方”。從可行性的角度看,成品油消費稅的改革有望率先落地。節流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中央部門零基預算改革試點,支援地方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本質是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四)地產領域:有效防範房企債務違約風險
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相比,《政府工作報告》增加了“有效防範房企債務違約風險”的表述。其中,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收購存量商品房可能是改善房企現金流量表,避免違約風險的重要抓手。此外,《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搭建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未來隨著預售制的改革,有能力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好房子”的企業或脫穎而出。
(五)民生領域:育兒補貼有望落地
育兒補貼規模預計1500億元左右,落地時間或相對靠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制定促進生育政策”,《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具體舉措包括“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發放育兒補貼一直是市場比較期待的政策,其本質上是給特定人群發放補貼,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生育意願,應對內需不足和少子化問題。考慮到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育兒補貼有望作為國內政策的“後手牌”,二季度以後落地的可能性更高。我們預計生育補貼的規模在1500億元左右,資金來源或是中央財政的“一本賬”。從影響上看,嬰幼兒消費將直接受益,改善性住房需求和後地產鏈或間接受益。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