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舉證|“觀眾會接過劇中人的接力棒,把聲音傳遞開來”

作者:五月,三聯中讀資深編輯,媒體人,播客製作人。

本文為作者為《初步舉證》放映場所做導賞的原文。

《初步舉證》的開場曲,英國著名藝術家瑞貝卡·露西·泰勒(Rebecca Lucy Taylor,藝名Self Esteem)為本劇創作的I’m fine
《初步舉證》是一部獨角戲,劇中有大量的直面內心的剖白,有著強烈的戲劇性,也帶來了很大爭議性。編劇蘇茜·米勒在澳大利亞曾做過人權辯護律師,這為她的劇本提供了相當多真實的細節,比如裡面有很多在法庭上律師和原告之間的對話,非常具有真實性和可信性,讓人,尤其女性可以很快速地共情,進入當下的情景。在蘇茜·米勒看來,當男性主導的司法體系難以為女性提供保障時,女性的聲音顯得尤為重要,正是這樣的思考促成了《初步舉證》的創作,講述故事可以切實地改變社會程序,劇場可以成為社會運動的行動者,可以成為人們分享觀點,討論問題的平臺,“當初《陰道獨白》面世時,劇院可以以行動主義為導向做出一些事情,促進一些變革,有經驗有學識的人就可以將提議傳遞給她們所在的社群,再引發更多的討論”(提到了紀錄片《傷口上的重生》)。她是從現在、當時的記憶和我們對生活的情節化三個部分來構建劇作結構的,女性對創傷的敘述和法庭上更傾向採納的證詞,是如此迥然不同。
她在採訪時提到,這部劇最讓她驚訝的是“觀眾會接過劇中人的接力棒,把聲音傳遞開來”,她不是受委託而寫,而是為了理清,她所在的國度是怎樣把性侵“合理化”成文化的一部分,她在法學院學習時就覺得有些不對勁:“性同意”不應該成為辯護詞中的一部分,否則在反覆質詢中,一定會有人反覆質疑受害者的記憶,以此證明侵害時是否有性同意。在質證過程中,要負擔舉證責任的當事人被反了。
作為一個媒體人的身份,我可能更想從這部劇發出的聲音,彙集更多的聲音:在《初步舉證》中,米勒將重點放置在具有人際關係紐帶的性侵事件上:“事情並不總是走在路上被陌生人暴力侵害,而更有可能來自你認識甚至你信任的人”。如果我們將這部舞臺劇的上映時間放在世界的座標軸,2019年前後,我們可能會聯想到2017年開始,由哈維·韋恩斯坦性騷擾醜聞引發的“metoo”運動;2015年,實習記者伊藤詩織被日本知名電視記者山口敬之迷姦,報警後被撤訴,2017年,別無他法的伊藤決定把一切公之於眾,同時請求檢方複議撤銷該案的決定,她成為日本第一個主動向公眾公開面容的性侵受害女性,2019年12月18日,漫長的審理後,法院宣判,伊藤詩織勝訴,18年,她的故事還被拍成了紀錄片《日本之恥》;比如前幾年在我們國內引起風波一些性侵、性騷擾事件,這些女性在文化和相關領域遭受騷擾和侵犯的問題都成了社交媒體的熱搜。在這之中,討論的話題可能包括女性的不平等,權力場域下的女性,“文化青年崇拜”,以及當被指控的騷擾者以談戀愛和感情關係來為自己行為辯護是否合理等等,我們或許在看到相關媒體新聞時,也會共情將自己也代入其中。
在劇中,泰莎會說“三分之一的女性會在一生中遭受某種形式的性侵犯,只有1.3%的強姦案被起訴,獲勝者更是寥寥”,在現實世界中,由於舉證困難,性侵案件定罪也是極為困難的。一個互有好感的同事,在曖昧氛圍逐漸升起的房間,兩人共飲了幾杯清酒,彼此撫摸著逐漸灼熱的臉龐,但是親熱被粗暴所代替,溫情戛然而止,很多人會模糊人與人交往的邊界,如果女性沒有沒有說不,是否就是同意?
那究竟什麼情況算性侵,性同意的邊界是什麼? 這是一個世界範圍內的問題。美國性同意的定義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自願地與伴侶達成參與性行為的協議,且雙方對此都明確知曉並毫無疑問。在我國,我想引用我很喜歡的一位法學專家羅翔老師的採訪,他提到“性侵犯罪中的核心問題是‘不同意’”,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強姦罪長期以來使用的概念叫做“違背意志”,但這種說法更多帶有心理學的成分,和法律所要求的規範性存在距離。


排練廳場景

而此後,“不同意”的標準大致分為:最大限度反抗標準、合理反抗標準、“不等於不”標準和肯定性同意標準。“即便一個男性真誠地認為——‘不等於是’,你也必須為你的偏見付出代價。”羅翔認為,在理解性同意問題時,最重要的是不能開啟男性視野,因為強姦罪大部分受害者為女性,刑法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而肯定性同意規則是道德生活中的一種自律的依據。
回到《初步舉證》,它並非意在顛覆“疑罪從無”這一基本共識,而是試圖討論視角缺失下法律的無力,在一個由男性主導建立的司法體系下,法律不能拋開一致性,但是面對性侵案件,這還會是檢驗證詞可信程度的試金石嗎?這也正是《初步認證》的採訪中曾提到的:“我們需要跳出原來的思維框架,進行創造性思考,不斷討論,這才可能改變日常經驗”。
這部劇也的確促進了法律的變革:一些大律師會專程來看這部劇,提出了“泰莎法案”——《對嚴重性侵犯的質詢方法提案》,北愛爾蘭還頒佈了“泰莎法”,要求法律從業者在考律師資格證前都要看看《初步舉證》,還有一位中央刑事廳的法官要求法官們也要看這部劇,理解女性在遭受性侵這類重大創傷後的心理變化。蘇茜·米勒創作這部劇的初衷:為了補充在此類案件中女性視角的普遍空白,引發討論;而當人們開始討論,就不能再視而不見。
《初步舉證》主創的圓桌訪談
另外,推薦一篇文章《“如果羞恥也有立場的話,那麼今天羞恥的立場必須改變”》,其中所提到的案件及其影響與《初步舉證》所提出的議題有很多互文之處,強烈推薦大家閱讀。
《初步舉證》近期排期

12月27日 20:00 天通苑365劇場

12月28日 14:30 三里屯CHAO藝術中心

12月28日 14:30 廣州蓓蕾劇院

12月28日 19:30 廣州蓓蕾劇院

12月28日 20:00 天通苑365劇場

12月29日 14:30 江蘇大劇院

12月29日 19:30 東壩小莎翁戲劇藝術空間

12月31日 19:30 江蘇大劇院

大部分場館可在大麥app或小程式購票(搜尋劇目或場館名稱),其他場館可在場館公眾號或小程式購買
“新現場”

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

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

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

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

截至2023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超過25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0000場,觀影人次超過80萬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