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西洋兩岸到地中海兩端,從歐亞邊界線到帕米爾山巔,從歐亞大陸東緣到淺淺的東京灣…人類歷史的天空上,陰天太多,晴天太過少見。
二戰結束以來的這80年和平時期,是人類歷史上的特殊存在,有其必然性,更有其偶然性。而且,即便在這一時期,區域性戰爭也接連不斷。
相信大多數正常人都不會喜歡弱肉強食的世界。但在人類一萬年來的歷史中,文明表象下始終藏著暴力基因,叢林法則始終都是常態。
當然,常態不代表合理。追求和平,才是一萬年以來人類的夙願。
那麼,如何才能維持長期和平呢?戰爭真的能被永久化解嗎?
無論中國古代兵聖孫武,還是近代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都一致認為,戰爭需要服務於政治目標。後者更是直接指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放眼人類歷史,單純為了打仗而開啟的戰爭,不能說完全沒有,但確實非常少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也就是說,要想破解戰爭難題,關鍵就在於政治,尤其是國際政治。因此,瞭解一萬年以來國際政治的演化,就成為關鍵中的關鍵。
為此,店長薦書特別推薦閱讀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唐世平的著作《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從公元前8000年到未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唐教授將生物學中的演化論,帶入了社會學的研究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演化正規化”。他認為國際政治系統就像生態系統一樣,其變遷過程是動態的、內生的;其核心機制包括變異、選擇和遺傳。
例如:主權觀念和軍事技術的革新,往往會成為政治系統變異的驅動力;進攻性國家的擴張行為,會在資源稀缺時代被選擇,而在防禦能力逐漸提升後逐漸被淘汰;戰爭文化會通過歷史敘事代際延續,國際制度也能透過規則化實現橫向擴散。
從這種“社會演化正規化”的角度出發,唐教授將國際政治歷史分為三大正規化:進攻性現實主義世界、防禦性現實主義世界、和平制度化的世界。
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起,最晚至1945年,進攻性現實主義是全世界的主流——各個國家之間往往處於敵對狀態,不是在戰爭就是在備戰,屬於典型的叢林世界。
從1945年起,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進入三大正規化鼎立狀態:防禦性現實主義成為主流,滅國戰爭已經非常罕見,侵略戰爭也會遭到強烈譴責;雖然部分國家之間仍處於進攻性現實主義狀態,但主要國家則已經走向制度化的和平。
制度化的和平看起來很美好,但它並不完美,背後仍受權力博弈支配。唐教授指出,這種“不完美的和平”,其核心問題在於並沒有消除衝突,而是透過制度轉移了矛盾、壓制了矛盾,因此仍然不是長久之計。
現在我們都看到,制度化的和平已經接近尾聲,防禦性現實主義也瀕臨崩潰,進攻性現實主義的叢林世界正在迴歸,戰爭的陰霾已經再度籠罩這顆藍色的星球。
未來的世界將會何去何從?沒有人能準確預言。但根據唐教授在《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中提出理論來看,我們並不需要太過悲觀。
長期來看,國際政治演化的大方向,其實還是和平——這並非單純的願望,而是由國際政治演化的機制決定的。當世界秩序重新調整之後,也許人類將“邁向更好但總是不完美的世界”。
只是這個過程大機率非常緩慢,極可能耗盡一個人的一生,甚至更加漫長。真應了那句話——“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最後,店長再次推薦唐世平教授《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這本書並非預言水晶球,而是送給每個現代人的認知盾牌——在世界大撕裂的時代,思想防空洞比任何物理掩體還要重要。
當我們看清戰爭陰霾的生成機制,陽光就會從認知的裂縫中透進來。在認知戰爭的維度,早一天翻開這本書,就多一分在資訊洪流中構築防線的可能——畢竟,現代人爭奪最激烈的高地,在大腦皮層褶皺的最深處。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還可在規格內一併選購國際政治通識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