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鬼當家2》
上任兩個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推出了多項“改革”,挑動著全世界的神經。
針對中國、歐盟、加墨等國家地區增加關稅,解散國際開發署等政府機構,縮緊移民政策,加強對高校的監管,大幅削減特定領域的科研經費……
但實際上,特朗普的所作所為沒有出乎太多人的意料,尤其是從保守主義迴歸的視角來看。追溯美國保守主義的傳統,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是一段繞不過去的歷史——
它不僅塑造了美國在20世紀中後期的政治議程,也為其提供了意識形態對抗的框架。
2022年12月,看理想App上線了一檔音訊節目《冷戰的故事》,由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創始院長、博雅榮休講席教授王緝思主講——一位生於1948年,幾乎與冷戰“同齡”的國際政治學者。
在70+集的長篇節目中,王緝思分析了冷戰爆發和終結的原因,講述了不同國家、陣營間的權力博弈,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與街頭抗爭,以及整個二十世紀下半葉湧現的文化思潮。
保守主義,到底保守在哪裡?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為所欲為”,是美國保守主義的“復辟”嗎?這些問題,也許可以回到冷戰的框架下解讀。

01.
什麼是保守主義?
歐美國家公認的政治體系基礎是“自由主義”。其概念和理論龐雜,被不同學者劃分出多個分支。我們通常所稱的“保守主義”,也是“自由主義”中的一支。
最早的保守主義,起源於17至18世紀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法國推翻王朝建立共和制的時代。雖然保守主義是廣義上自由主義的分支,但具體而言,兩者仍有不同。

《悲慘世界》
當時歐洲的保守主義主張用溫和漸進的方式實現社會變革,比如反對推翻帝制等。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國政治家兼作家埃德蒙·伯克,就曾攻擊法國大革命破壞了秩序和自由的原則,認為推翻現有制度的運動只會為暴政鋪平道路。
簡單概括,早期歐洲保守主義的特點是尊重傳統,保持社會穩定,維護神權、王權和統治者的權威,反對激進的社會變革,更反對暴力革命。
02.
什麼是美國的保守主義傳統?
進入19、20世紀後,隨著西方國家民主共和制度和市場經濟原則的確立,現代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由對抗走向融合。我們暫且把20世紀以來歐美的保守主義,稱為“新保守主義”,以此跟前面所講的時代做出區分。
“新保守主義”保留了自由主義的核心,卻呈現了保守主義的形式。新保守主義者探討了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問題。他們認為,美國羅斯福新政及後續推行的國家干預政策,試圖調節人們收入的差距,以得到結果的平等。
但是,國家過分干預,反過來將危及機會平等和人們自由競爭的權利,影響生產效率的提高,並且會降低人們創造財富和創新技術的積極性,使那些工作勤奮、創造力強的人去養活那些倚靠社會福利而生活的人,這是不公正的,甚至可能導致政治上的專制。
寬泛而言,保守主義所“保守”的,是美國白人-基督新教-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瓦斯普”(WASP)傳統。19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掀起了一場“保守主義革命”,他們的施政綱領被一些人稱為“新保守主義”,又被另一些人稱為“新自由主義”,實際上兩者說的是同一回事。
理解1980年代“新保守主義”怎麼來的,對於理解今天特朗普究竟是不是保守主義回潮,有著關鍵意義。

《里根》
03.
冷戰視角下,
美國如何醞釀了保守主義?
我們在此引入冷戰的視角,是為了更清楚地看到,美蘇對抗的大背景,如何推進了美國的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兩股思潮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形塑著二戰結束80年來美國政治和社會的面貌。
回到冷戰大幕剛剛拉開的1950年代,對於剛從戰爭廢墟上站起來的西方國家來說,如何儘快實現政治穩定和經濟復甦,是當務之急。
首先,沉痛的戰爭損失,持續的政治動盪,以及糟糕的經濟環境,讓社會公眾厭倦了意識形態之爭,人們主要關注政府能否拿出改善民生的現實舉措。
在本土沒有經歷戰火摧殘的美國,一方面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促進經濟復甦,擴大就業,另一方面又壓制社會異議,防止勞工運動等社會抗議活動破壞穩定的政治局面。
這一邏輯從根源上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羅斯福新政,也就是在保障政治自由的前提下,借用政府的力量修復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弊端。
其次,公眾對戰爭的痛苦記憶和急劇變化的地緣政治形勢,給了自由主義戰勝其他對手的機會。在1930至1940年代,自由主義、法西斯主義和蘇聯式的社會主義三分天下。
法西斯主義透過強制性的政府措施,推動德國迅速擺脫了大蕭條的泥淖,從而在歐洲收穫了不少擁躉;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使蘇聯在很短的時間內崛起為歐洲第二工業強國,沒有受到大蕭條的影響,讓許多西方知識分子“心馳神往”。
二戰結束之後,罪行累累的法西斯主義徹底破產,蘇聯對東歐各國的控制則引發了西方的警覺,西歐國家的共產黨被視為蘇聯安插的“特洛伊木馬”,導致不同派別的自由主義者聯合起來,阻止共產黨掌握政權。
在自由主義思想界,反思和反對“極權主義”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旋律,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德裔政治學家漢娜·阿倫特等。
而蘇聯領袖赫魯曉夫上臺後揭露出斯大林時期的陰暗面,使對蘇聯的許多指控都得到了印證,更加深了西方社會對蘇聯式社會主義的反感,強化了對西方自由主義的認同。
不過,在自由主義共識看似壓倒一切的表面之下,潛藏著新一輪思想變革的動力。這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第一,長期的穩定和共識助長了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由於推崇經濟復甦和社會穩定優先,一些涉及到意識形態的重大爭議被擱置,但是它們背後的社會矛盾並沒有就此消失,只是等待合適的時機爆發。
第二,戰後十多年的和平與繁榮,造就了個性鮮明的“嬰兒潮”一代。這一代人沒有像父輩一樣經歷過蕭條和戰爭的苦難,而是成長在物質條件優渥、文化娛樂活躍的年代。他們有更多精力來思考生計之外的重要議題,因此成為推動意識形態變革的主力軍。

《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於是,到了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興盛一時,“一統天下”的自由主義出現了內部分裂。以年輕一代和各色少數群體為代表的激進派、進步派,向被他們視為保守的自由主義主流思想和體制發起了衝擊。
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反文化運動和反越戰運動匯聚成一股洪流,要求落實美國憲法所許諾的自由和普遍權利;在西歐,激進派的“造反”熱情絲毫不輸給美國同行,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1968年發生在法國的“五月風暴”。
西方社會貧富懸殊的急劇擴大,美國和歐洲的反戰運動,世界範圍的民族獨立運動,推高了西方青年的“造反”浪潮,深刻改變了自由主義的面貌。
在很多人看來,“造反”的青年做得有點過頭,只顧一味地追求自由和解放,而忽視了秩序、傳統等至關重要的東西,最終會造成道德失範和社會失序。在潛移默化間,對激進政治運動的反感壯大了保守派的聲勢。
總結而言,這一時期的保守主義處於蟄伏期,但因為60年代社會運動非常激烈,在自由主義內部的保守勢力,又一次開始醞釀,試圖重新建立穩定的價值秩序。
04.
里根時期的保守主義是怎麼回事?
到了1970年代,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指標開始逐漸向右偏轉,保守主義逐步崛起。造成這一趨勢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第一,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重創了西方經濟,主要西方國家紛紛陷入長期的經濟“滯脹”,民生所繫的福利國家制度受到嚴峻的考驗。
在此背景下,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再次被引向如何恢復經濟增長、拉動就業、降低物價等事關生計的基本問題,對激進的政治和文化主張的熱情有所降溫。
第二,1960年代的激進政治和社會運動塵埃落定,到了“開花結果”的階段。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反戰運動因為美國完全撤出越南而告終,各類少數群體得到了社會主流觀念的包容。短期內,自由主義者已經沒有強烈動機去推進更激進的政治議程了。
第三,到了1970年代,上一個十年“造反”青年中的主力逐漸步入中年,埋頭於成家立業、工作收入等更加現實的問題,往日的“革命熱情”衰退了。經歷過苦難時代洗禮的中老年人,更講求政策的實效和政治穩定。
因此,在整個1970年代,西方社會普遍經歷了保守主義的回潮。1980年代初,隨著里根入主華盛頓白宮,撒切爾夫人執掌倫敦唐寧街十號首相府,這股風潮達到了高峰。

《查理·威爾森的戰爭》
里根和撒切爾夫人被視為標誌性的保守主義政治家,他們的“新保守主義”施政方針影響到了多個國家,就連以激進左翼而聞名的法國,以及以政府幹預經濟而著稱的日本,都開始吸收里根的經濟和社會政策。
里根時期的基本主張是對內推動經濟自由化,放鬆市場管制,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削減社會福利,降低稅收,鼓勵企業的技術創新;對外推動金融和貿易自由化,降低跨國貿易和投資的壁壘,支援產業鏈和資本的全球流通。
在思想文化上,里根時期帶有更強烈的保守色彩。它不再將批判的矛頭集中於西方社會自身,而是轉而關注如何推進非西方社會,如蘇聯及第三世界的西方化。
這股浪潮最終改變了冷戰的走勢。1980年代中後期,英美等西方國家擺脫了滯脹危機,重振雄風;而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道路卻走向衰落。
到了冷戰的落幕時分,蘇東劇變後的原社會主義國家成為“里根式”經濟政策的試驗場,在躊躇滿志的經濟學家的指引下,普遍採用了被稱為“休克療法”的經濟轉軌方式。蘇聯則於1991年正式解體,冷戰帷幕落下。
05.
特朗普有幾分保守主義?
透過對保守主義最初的主張、到美國的保守主義立場演變,不難看出,所謂的保守主義,是西方世界自由主義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意識形態隨著經濟波動、國際局勢尤其是冷戰對立而導致左右搖擺中,偏右的那一方。
同時也要看到,保守主義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表現,如果一定要說一致性,或許是保守主義都會強調共同體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往往與其歷史文化的積澱有關。

《第一滴血5》
以此再來看,特朗普2.0是保守主義的回潮嗎?這個問題也就有一定的階段性結論了。不妨從特朗普上臺後的政策,來對比20世紀美國保守主義的基本立場。
對內政策上:推動經濟自由化,放鬆市場管制,降低稅收,鼓勵企業的技術創新。這些政策,特朗普大多延續了保守主義的立場。
對外政策上:特朗普設定關稅門檻、增加投資壁壘、對國際科技企業加強監管、反全球化的種種措施,明顯不符合1980年代以來新保守主義的自由競爭原則,但是又與保守主義有著某種呼應。
文化上,特朗普反墮胎、反移民、反同性婚姻、反多元文化,看上去是保守主義的立場,但其實走的更加極端,已經不是在維護美國多種族文化融合的既定事實,而是加速了不同身份群體的進一步撕裂。也因此,很多學者強調其“民粹”屬性。
尾聲.
何謂保守、何謂自由、何謂激進,不能只看文字,它們沒有先進落後之分,不能想當然地認為保守主義就是壞的。
而所謂的美國保守主義,在不同時期有很大的差異性,其核心是希望用穩定的價值觀(歷史、宗教、種族、文化等等),維護共同體的利益。只是在身份政治癒演愈烈的今天,這種願景難上加難。
此外,特朗普及本屆美國政府的確與保守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把特朗普直接等同於保守主義,是不夠準確的。
或許我們可以撕掉標籤,從事實而不是預設的立場出發,看看這些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做了什麼、產生了哪些後果、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這樣才有可能拋開偏見,在紛雜的世界中看到真相。


根據同名音訊節目改編、由理想國出品的新書《冷戰的故事》(作者簽名版)已在在看理想App獨家首發上線。點選本文最下方“閱讀原文”或看理想App首頁“冷戰的故事”即可瞭解。
🌟《冷戰的故事》新書普通版、作者簽名版,理想家會員均可使用圖書餘額兌換,普通版還可享新書5折優惠。
我們還特別推出了看理想獨家首發限定套裝,包含已完結的《冷戰的故事》和更多政治、歷史類音訊節目的永久收聽權益,希望幫助各位讀者、聽眾開啟更廣闊的視野。
🧐獨家限定·首發套裝一
《冷戰的故事》作者簽名版
《冷戰的故事》節目永久聽

🇪🇺獨家限定·首發套裝二
《冷戰的故事》新書
《歐洲摺疊》節目永久聽
《沒有贏家的戰爭》節目永久聽

⛰獨家限定·首發套裝三
《冷戰的故事》新書
《夢碎南斯拉夫》節目永久聽

🇺🇸獨家限定·首發套裝四
《冷戰的故事》新書
《美國大選與世界轉向》節目永久聽

⚠️獨家限定·首發套裝五
《冷戰的故事》新書
《第三帝國的內幕》節目永久聽

💰會員限時活動
加入會員,贈《冷戰的故事》新書

今天,冷戰的陰影與遺產仍在深刻影響著全球治理、國際關係與文化秩序。
當下世界的許多變化,都能在冷戰中找到脈絡。理解冷戰,方能理解當今世界。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