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篇文章,是9月初寫的。那時A股還是萎靡不振,沒有一點起色。當時覺得這篇有點“大棋黨”,“打雞血”,就沒發。國慶前連續刺激政策,A股大漲。俗話說,三根陽線改變信仰,原本冷嘲熱諷的一些人,看到股票賬戶錢多了,興奮起來。物極必反,股市這東西,所有人都絕望了,轉機就來了;所有人都瘋狂了,轉機也來了。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經濟的根本問題,並不會因為股市反彈而解決,未來還有很艱辛的道路要走。
短線經濟不好,不要氣餒,要有信心。短線經濟有起色,也不要得意忘形,不要以短線的經濟利益為唯一的考慮。
2024年8月的博鰲論壇,恆隆集團前任董事長陳啟宗先生做了最後一次講演,非常精彩,摘錄幾段話:
美國不是現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它是人類歷史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國家是被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打得像今天中國被打的那樣。
第一的大國要把第二的大國壓下去,那是不好玩的一件事,而且我相信在座的難得有一個人對美國的認識有我這麼深,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在那裡住了好久,我現在每個月基本上還要過去。他們打你是絕對不好玩的一個事…… 在座的有誰知道美國是如何打你的?我不相信你們知道,我也不知道,可能知道的比你多一點,但是我也絕對知道我是不知道的。
我所聽到的、所看到的,以往幾十年我的朋友所告訴我的,我可以告訴你,絕對是人類歷史上沒有見過一個時期,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承受過那麼大的壓力。
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我所不知道的,是百年未見的大變局,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國家要打你……我說要是你看短線的話,沒有什麼動作,當然也不一定。但是更重要的是,所注意的是長線的東西,是讓國家能長遠保持在世界上競爭力所必須走的道路。
所以我期盼在我最後一次演講結束之前,把這一點貢獻給你們思考,就是不要以短線的經濟利益為唯一的考慮。
如果比較一下8月博鰲論壇上,樊綱陸挺這樣的經濟學家和陳啟宗的講演,顯然的區別就是,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問題時,是不討論不考慮政治的。這可能因為之前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結合太緊了,經濟學在相當長的時段內,被稱為政治經濟學。所以,今天,在西方受過教育的經濟學家,希望經濟學更加純粹,刻意迴避經濟和政治之間的聯絡。陳啟宗先生做為一個商人,不需要像經濟學家這樣迴避政治,可以講的更廣泛一點。
實際上,經濟政治是不分家的。脫離政治談經濟,是學術研究而不是現實世界。
2
前文《給“反對派”做個分類研究》,對反對派做了一個分類研究。中國人數最多的反對派,是溫和的“政策反對派”。他們反對政府的大部分政策,比較激進的反對政府的所有政策。
我和他們不一樣,我認為目前政府的大多數政策還是靠譜的,錯誤的政策不是大多數。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歧?從根本上,是對全球未來的判斷。全球今天,是處於1900年?處於1950年?還是1980年?現在可能是1900,可能是1950,也可能是1980。但絕對不會是2000。
如果是1900年,未來就是一場殘酷的戰爭。如果是1950年,就是兩個陣營數十年的冷戰。1980年,就是對峙雙方有一個會迅速解體衰落。
2018年前的單極世界,已經回不來了。現在已經到了大國競爭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終結,一定是以一方失敗為結束。
修昔底德陷阱也許不會引起戰爭,但一定會分出勝負。戰爭也許能避免,但分出勝負,是中國和美國的不可避免的宿命。

從1600年開始,荷蘭、英國、美國,先後當過世界第一的。法國、德國、蘇俄、日本,都曾經成為過排名第二的競爭者。達利歐的那張圖,描繪了世界列強力量對比的變化。登頂國,一般都可以維持100-200年的霸權地位,而第二位的競爭者,卻很難長期保住第二的位置。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法國,維持兩百年世界第二強國的地位。德國、蘇俄、日本,基本只有幾十年甚至十幾年的風光。
今天的中國,需要解決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中美問題。
正如陳啟宗先生所說,中國面臨的是人類歷史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的全力以赴的打壓,而人類歷史上沒有見過一個時期,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承受過這麼大的壓力。今天中國面對的,並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國際政治問題。
我們想一想,1900年的英國和德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1950年的美國和蘇聯,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只從經濟角度看,目前的很多政策確實值得商榷,但經濟能脫離政治而存在嗎?
3
為什麼我喜歡強調大家要有信心,中國未來一定能在和平競爭中超越美國?因為我討厭戰爭。
哈爾·布蘭茲和邁克爾·貝克利,在2021年9月在Foreign Policy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把國際政治危機的責任推卸給中國。但裡面很多觀點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一個相對財富和實力不斷增長的國家肯定會變得更加自信和雄心勃勃。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它將尋求更大的全球影響力和聲望。但如果其地位穩步提高,它應該推遲與現任霸權的致命決戰,直到它變得更加強大。這是中國過去,現在一直做的,也是我希望中國未來繼續做的。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一旦開始,就很難控制規模,也很難終結。
世界政治中最危險的軌跡是長期上升,然後出現一個急劇衰退的預期。這種情況下的戰爭風險是最大的。蘇聯解體後,有些俄羅斯人很憤憤不平,認為我們為人類未來負責,主動認輸,國家解體,避免了核戰爭,結果美國北約還咄咄逼人,一步步東擴,把俄羅斯逼到牆角。
蘇聯的教訓,中國的領導層肯定會吸取。如果迫在眉睫的危險感開始取代自己有無限可能性的感覺,中國大機率不會束手待斃,一定會用其他方法破局。畢竟,不像蘇聯,中國還沒有統一,有一個合理合法開啟戰端的藉口。那時,可能整個世界就會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今天,中國並不想掀桌子,但今天政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中國要準備好掀桌子,然後防止美國提前掀桌子。美國同樣,一邊全力以赴的準備掀桌子,一邊擾亂中國對掀桌子的準備工作。
如果中國準備好了,美國沒準備好。在未來的大國競爭中,中國就取得主動權。反之亦然。
如陳啟宗先生所說:我們今天面對的,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國家要打你。我們現在準備的是長線的東西,是讓國家能長遠保持在世界上競爭力所必須擁有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是股市,也不是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