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靖,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傑出教授。
商業思維
國際局勢動盪的實質是全球範圍內對資源和權力的重新分配。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化,打破了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預測經濟的三大決定性因素——市場預期、大宗產品價格和匯率——都變得不確定。
在這樣的局面下,企業家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其選擇也面臨著更大的、難以預測的風險。我們應該如何謀求生存與發展?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我們只有對國際局勢進行全面的瞭解,才能在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上,作出更符合長遠利益的決策。
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競爭將決定今後世界格局的走向與發展,也同時決定了中美兩國自身的前途與命運。作為中國的企業家,把握中美關係的大局,認清形勢,順應潮流,對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此外,俄烏戰爭、巴以衝突的走向將牽動今後世界格局的力量增長與平衡。我們如何理解和預判這些地緣衝突焦點的發展趨勢?瞭解衝突各方的政策選擇及影響?清楚中國在這些衝突中的立場與考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在這個動盪的世界中,企業家要如何決策?
動盪世界具備四個特徵。
1.對自己所做之事感到迷茫
黃靖教授說:戰爭是動盪世界的一個標誌,但戰爭並非動盪的全部。例如,我們觀察到俄烏衝突,許多重大事件構成了動盪的世界,但戰爭並不是關鍵所在,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全體國民團結一心,堅決抵抗日本侵略,這不是動盪。我們堅韌不拔,不懼犧牲,誓要贏得這場戰爭,這並非動盪,因為我明白我所追求的。因此,動盪世界的第一個標準就是,我們對自己所做之事感到迷茫。
我們在行動或決策時,需要有像北斗星一樣的指引,需要固定的參照物來確定方向。例如,要想向南行進,我們需要明確的地標或道路作為參考。這樣,我們才能辨識前進的方向。
想象一下,如果你置身於一個旋轉的世界,一切都處於動態之中,沒有穩定的參照物,你將無法確定方向,就像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東西南北。因為找不到可靠的參照,動盪世界中的決策變得非常困難,因為我們的參照物都在不斷變化。
2.大宗商品的價格可能瞬間崩潰
市場趨勢難以預測,我們無法預知明日市場經濟的走向,市場可能由繁榮轉向蕭條,大家都在討論經濟究竟會下滑到何種程度。即使有人認為美國經濟狀況尚可,但美國發布的資料往往存在造假,所以我們對市場的預期和判斷並未得到提升。
對於那些負責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人來說,觀察大宗商品價格是關鍵,這些價格波動巨大,例如石油價格的不確定性,以及一旦發生戰爭,糧食價格可能瞬間崩潰,這便是第二個參考標準。
3.匯率管理存在巨大的困難和問題
全球經濟目前正面臨嚴峻挑戰,除了美元,我們還使用多種貨幣。因此,匯率或債務問題如果處理得當,即便不涉及其他,也能盈利;反之,若處理不當,一年的辛苦可能全數虧損。匯率管理對企業家而言尤其困難,特別是那些面向市場的企業家,決策變得異常艱難。
因此,動盪的世界要求我們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向,但目前缺乏明確的參照物。在今天這個動盪的世界中,我們確實面臨著道路選擇的問題。
4.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快速發生變化
動盪的另一個標準是規模之大。就像今天的中國,美國,俄羅斯,都是世界上的強國,都處於不確定之中,這被稱為思維的困境。
如果我是一個併購專家或者專業買家,如果我是一個懶惰的人,只會跟隨那些大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這些大國也不知道該往哪裡走,沒有明確的模式。現在世界所有的主要國家都在快速發生變化。
說完動盪還要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這一趨勢是由我們自己推動的。正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努力,才有瞭如今的美好生活,包括電燈、電話、空調和汽車,這一切僅用了300年。想想300年前,人們的生活多麼不同,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300年裡,我們經歷了三次重大的工業化浪潮。
第一次浪潮發生在大約二三百年前,以英國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國家開始興起,那時影響的人口大約有4000萬。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受四國影響,我們邁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美國、俾斯麥領導下的德國、民主復興後的德國,以及廢除農奴制後的俄羅斯和蘇聯,以及於1876年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這四個國家引領了第二波工業化浪潮。這四國的國內動盪最終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了大約4.4億人口。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亞太地區為中心,開啟了第三次工業化程序,這一時期全球幾乎全部工業化。這一次,包括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在內的總人口達到了40億。

如果這一階段能夠順利完成,那麼90%的人類將步入現代化。但現在為何仍在路上,因為這40億人口的平均收入仍然處於比較低的水平。
人類面臨的基本矛盾是什麼?是無限的需求與有限的資源之間的矛盾。需求是無止境的,滿足了還要更多。作為企業領導者,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合理分配和收入,是決策的關鍵。資源的有效利用至關重要,這是我們的共識。
在這樣一個充滿動盪的時代,我們作為企業家,要清楚企業家的三大準則。
第一,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否則無法實現公司的進步,我們必須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企業家的內心必須堅韌不拔,自信滿滿,堅信自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第三,要具備極強的抗壓能力。能承受他人無法承受之苦,將腰彎至他人無法達到之低,同時擁有極強的韌性,一拳擊出,足以致命,隨後安然休息。唯有最能扛打者方能成為冠軍。
何謂政治?人皆為政治生物,假設你獨居於荒野,遠離人煙,或許無需涉及政治,因你孑然一身,自給自足。
然而,一旦置身於人群之中,作為群居生物的我們,便不可避免地要與政治打交道。你的影響力越大,地位越顯赫,能力越強,你所涉及的政治事務便越多。因為你的行為必將對他人產生影響或改變。
從學術角度審視,政治意味著什麼?
政治學家認為,政治涉及兩種角色: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主動者與被動者。
統治者通常採取主動行動,其影響深遠;而被統治者若無法忍受現狀,可能會尋求變革,甚至起義反抗。
在某些情況下,被統治者的行為可能反過來影響統治者,引發重大革命。因此,這兩種角色雖然共存,但其意義和需求截然不同,甚至相互矛盾。
統治者通常掌握資源,而被統治者則沒有,但這兩種人在同一世界中必須共處。在群體中,我們彼此初識時,互不瞭解,不知對方的資源與能力,也不清楚對方的意圖與發展水平。在相互探索與認識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平等且重要的。
只有當你尊敬他人,他人也會把你當做兄弟,只有這樣,你才能洞察對方的行為。我所言並非市場上的競爭手段,而是平等對待他人對自身的影響。透過平等相待,你或許能以最快、最有效、最深刻、最全面的方式理解你周圍的世界,為決策和系統學習提供支援。
因此,平等是相互交往、相互認識、相互瞭解過程中的關鍵。然而,一旦彼此的底細被摸清,或者一方摸清了另一方的底細,你們之間的關係定位就會立刻改變。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能力、資源、人脈和閱讀習慣各異,大家很快就能根據所瞭解的資訊,在小範圍內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個定位至關重要,如果你不瞭解自己的定位,那肯定是不行的。
你的資源決定著你是屬於掌控者,還是處於被掌控者,換言之,你是屬於弱者還是強者,這並非僅憑你努力就能決定的。你必須建立某種關係,因為你的自我定位將決定你接下來的處事態度。
舉個例子,有些老闆在自己的公司裡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但當他進入一個規模更大的公司,成為交易公司的一員時,他便不再是老闆,那位老闆比他更強大,他需要改變自己的處事方式。
若換一個環境,有些人不願低頭改變,表面上看似有志氣,實際上卻可能在損害自己,為什麼呢?因為他缺乏經驗。當然,如果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那就出現了問題,這兩人必須永遠共存,卻又總是出現問題,你該如何應對?
在所有如何解決的問題上,就是政治的指導原則,也就是政治制度。
政治學研究的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這就是政治學。
中國在崛起過程中並未發展出能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軍事行動的軍事理念,我們稱之為全球到達能力的缺失。觀察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它們都曾擁有能在海外長期作戰的軍事力量。
相比之下,中國儘管擁有強大的人民解放軍,其主要作戰範圍仍侷限於周邊地區,尚未實現全球作戰能力。
歷史上大國的崛起往往伴隨著對現有世界秩序的挑戰。例如,英國曾挑戰西班牙確立的海上霸權,英國皇家海軍實質上由海盜組成,英國女王甚至公開鼓勵人們去掠奪西班牙商船,按照戰利品分配,你得一萬,我得兩萬,英國海軍的這種傳統與海盜行徑緊密相關。
當時,西班牙建立了兩條至關重要的海上航線,一條通往美洲,另一條連線非洲和亞洲,這些航線對西班牙王國至關重要。至於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它們的崛起過程以及以及美國對英國政府秩序的挑戰,都體現了這一點。
然而,由於美國和英國在文化、民族、宗教和治理上的相似性,美國對英國的挑戰相對溫和一些。
美國把握了兩次重大的戰略機遇,即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均是在戰爭後期才參與其中。透過觀察戰局,美國能夠決定加入哪一方,同時,美國所擁有的天然地理優勢——位於兩個大洋之間——賦予了它選擇的自由和條件。
相比之下,歐洲大陸的國家如德國和法國則沒有選擇的餘地,一旦開戰,必須立即做出選擇。美國的自信讓它能夠等待時機,再決定是否參與。因此,美國成功地利用了這兩次機遇,而英國的衰退則為這一劇情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儘管維護世界秩序的責任並非僅由中國政府承擔,我們仍需追求公正。為此,我們必須具備全球智慧。
何為國際秩序?
中國的觀點是,國際秩序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
首先是聯合國主導的政治秩序;
其次是基於WTO、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一個由38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旨在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中國發起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等經貿協議的世界經濟貿易秩序;
第三是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亞洲投資銀行等機構構成的實際經濟秩序。
然而,我們注意到這三個秩序的基礎:多邊機制,正面臨挑戰。因此,中國主張必須堅持多邊主義,推動建立在多邊機制之上的全球治理體系。
中國崛起的要素是改革開放,而非軍事力量。
什麼是改革呢?改革旨在解決形象問題。如果你留著長辮子,穿著傳統的馬褂,你是無法融入的。你需要穿上西裝,繫上領帶,透過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經濟。有時候,改革解決的是我們形象的問題,而開放解決的是路徑問題。我們開啟大門,邀請你進入,同時也希望你能開啟大門,讓我們走進去。
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必要保障。正因如此,中國的崛起必然是和平的,因為只有和平的生活方式才能實現崛起。
然而,我們的崛起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引領了整個亞太地區的發展,這是具體行動的體現。無論是所謂的“東昇西降”,都必須承認這一社會制度,它應被視為一個程序而非終極結果。
同時,我們必須保持謙遜,不能自滿。這是決策的關鍵,它引導了第三次現代化,並且塑造了現代文化結構,我們取得今天的成果意味著世界發展的中心動力已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若此程序受挫,全球將面臨災難;若成功,則將開啟全新的篇章。
眾所周知,美國試圖透過限制晶片供應來制約我們,但這一策略並未奏效。美國指責中國透過走私晶片,但實際上,是美國自己未能有效控制晶片走私的源頭。
最諷刺的是,中國政府實際上在幫助美國政府打擊晶片走私。中國的海關在打擊走私方面表現得非常積極,而美國海關卻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我們在看待問題時,需要深入分析,這才是企業家精神的體現。
一部分美國人試圖中斷全球供應鏈,無疑是異想天開。在經濟領域,資金需尋找出路。因此,中國的建設若出現問題,全球60%的貿易將受到影響,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我們對此感到自豪,但這也構成了我們的最大軟肋。
若全球市場消失,我們又將從何處購買商品?因此,世界的繁榮直接關係到中國的利益,我們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世界環境。這也是為何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講述的故事,是真心渴望和平。中國並不希望發生戰爭,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依賴於全球的穩定,這是第二個要點。
在第三個情形下,無論中美競爭如何演變,美國的經濟都面臨無法挽回的時空格局。F-35戰鬥機已經8個月未能交付,問題出在發動機葉片的材料由中國供應。
美國國防部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透過Google搜尋可以發現,軍工產品對中國依賴度竟然高達60%,至少在某些材料的手工製造方面。中國無所不能,因此中美關係變得複雜。
特朗普上任,將引發一場巨大的危機。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對中國而言既是最大的優勢也是最大的風險。因為一旦對方決心切斷,戰時經濟的全面中斷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中國在短時間內與美國平起平坐,中國人民應當感到自豪。美國將中國視為對手,這說明了什麼呢?可能意味著中國與美國一樣強大。
從這個角度出發,美國將中美關係視為競爭關係,實際上是對中國能力的認可,表明兩國處於一個平等的競爭狀態。
第五代企業家PPE班(2期)是一個目標聚焦、內在邏輯指向性鮮明的結構性課程產品,不是單純思想的講授,也不是脫節務實的社交,而是一個在思想深處自我革新的學習社群的養成過程,是一個所有力量共同努力才能長出來的花。
未來前景是光明燦爛還是霧霾重重,取決於我們的思想和智慧、眼光和行動,讓我們聚在一起,連結廣大,拓寬邊界,共同塑造屬於我們的未來前景。
成為第五代企業家,趕赴這一個大時代。
如果喜歡,請分享到朋友圈。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
工商管理碩士
EMBA
法國蒙彼利埃大學·
工商管理博士
EDBA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國際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