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軌被拆!這些城市,地鐵夢碎了

文|凱風
有軌電車被拆除之後,輕軌也頂不住了。
日前,廣西柳州市軌交投資發展集團釋出公告,將對未批先建、違規建設的城市軌道交通專案開展綜合整治,對位於桂柳路北側的墩柱等進行拆除整改。
柳州輕軌因未批先建而被叫停,如今龐大的柱子矗立在馬路中央,被戲稱為“輕軌遺址”“幻想柱”,成為這座新興網紅城市一道尷尬的“風景線”。
不只是柳州,近年來,多個二三線城市的輕軌、雲軌、有軌電車被叫停乃至拆除,國家發改委也不再受理一般地級市首輪地鐵建設規劃
種種訊號表明,地鐵、輕軌建設正在全面收緊,市政基建大擴張時代已經結束了。
01
柳州輕軌,為何淪為區域性被拆的命運?
作為廣西GDP第二大市、工業第一大市,柳州因“汽車拉著跑的城市”而廣為人知,汽車產業一度與上海、廣州、重慶、武漢等一二線城市分庭抗禮。
最近幾年,柳州更因螺螄粉而頻頻出圈,“一車風行、一江旖旎、一花傾城、一粉飄香、一城風情”,一躍而成為網紅城市。
然而,柳州卻多年盼地鐵輕軌而不得,而7年多前開建的輕軌更是陷入爛尾困局,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完工。
這背後,直接原因在於“未批先建”,而深層次原因則是地方財力過度透支,地方債務高企。
早在2017年,柳州一度規劃了7條輕軌線路,在未獲國家發改委批覆之下,以試驗站的名義鋪開全線開建,最終因違規而被叫停。
“先上車後補票”,被一些城市視為超前建設的“密碼”,以巨大投入作為既成事實,賭的是未來政策大幅鬆綁的可能,拼的是房地產大幅回暖的希望。
然而,事與願違,國家不僅沒有降低標準,反而不斷提高地鐵、輕軌的建設門檻,並進一步嚴控一般城市的首輪軌道交通規劃。
雪上加霜的是,以柳州為代表的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當棚改貨幣化帶來的增長不復存在之後,陷入長達數年的低迷,房價多數都已回到幾年前。更麻煩的是,由於超前建設過度透支地方財力,讓原本財政就不充裕的柳州,廣義債務率一度飆升到400%,與國內其他三座城市一起被戲稱為 “四大地方債網紅城市”。
2023年底,財政部發布關於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的通報,柳州赫然在列,因要求國有企業墊資建設應由財政預算安排的專案新增隱性債務,多名地方城投公司負責人被處理。
今年6月,柳州兩任主政官員同日被通報處分:“背離高質量發展要求……大搞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
不難想象,即使柳州輕軌事後能夠獲批,面對上百億的資金缺口,想要繼續完工,恐怕也是壓力山大。
02
這些城市的輕軌、地鐵,都建不成了。
日前,面對“當前銀川輕軌進展如何”的諮詢,當地回應稱,“目前不符合申報建設地鐵條件,申報建設輕軌的條件也不成熟”。
無獨有偶,針對“安徽安慶市輕軌建設是否有規劃”的諮詢,當地也表示,“相關指標尚未達到建設輕軌的標準,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審批難度較大,建設時機仍需進一步研究”。
這裡的“相關指標”,指的是2018年釋出的“52號文”,針對地鐵、輕軌建設的多個門檻。
根據 “52號文”,地鐵建設要滿足GDP3000億元,財政收入300億元,市區人口300萬人的要求,輕軌分別是1500億元、150億元、150萬人。
更嚴格的是客流強度:地鐵、輕軌線路初期客運強度分別不低於每日每公里 0.7萬人次、0.4萬人次,遠期客流規模分別達到單向高峰小時 3萬人次以上、1萬人以上。
寧夏銀川GDP尚未達到3000億元,沒有建設地鐵的資格,而輕軌客流強度也不達標;而安徽安慶的市區人口不到150萬人,同樣不滿足輕軌建設的要求。
別說銀川,就是目前全國已經開通地鐵的40多座城市中,滿足最低客流標準的不到1/3,一些強省會和萬億強市都不在其列。
GDP、財政和人口是硬約束,但地鐵建設還有著更為嚴格的制約:地方債務。
今年初,關於“哈爾濱地鐵二期工程的規劃建設情況”的相關諮詢,當地回應稱,“由於哈爾濱市債務率指標不符合審批要求,導致二期建設規劃被退回”。
這裡的關鍵就是“債務”。
“52號文”明確將“嚴控政府債務風險”作為地鐵建設的關鍵約束條件,指出對企業負債率過高的城市應採取有效措施降低債務,並暫停開工建設新專案。
事實上,銀川在回應“為何不建輕軌”時明直言,“城市輕軌建設投資巨大、運營維護成本高,增加政府債務”。
除此之外,山東濰坊、湖南衡陽等地在回覆也表示, “國家當前嚴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已不再受理啟動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的申請。”
這是“十四五”以來政策從嚴的體現。
根據經濟觀察報,國家層面不受理不具備條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級市的首輪建設規劃,開通運營三年後客流不達標的,不能上報新一輪建設規劃。
可以看到,就連包括廣州、成都、杭州在內的一線城市,新一輪地鐵規劃都遲遲未能獲批,而已批覆的城市相關線路也被大幅削減。
可以看到,從三四線城市的地鐵、輕軌、雲軌建設規劃的被叫停,到一二線城市地鐵線路的集體被砍,都預示著政策重心的變化。
03
地鐵、輕軌,為何不能大擴張了?
任何基建都是要花錢的,建設的成本數以百億千億計,而運營維護的成本同樣不菲。
如果沒有足夠龐大的客流作為支撐,或缺乏強大的財力進行兜底,最終只會陷入債務膨脹的無底洞。
要知道,絕大多數城市地鐵都難以做到自負盈虧,要麼依賴地產或商業開發作為補充,要麼靠財政補貼維持,連一線城市都不例外。
至於三四線城市,普遍面臨經濟增長放緩、財政收入下行、人口持續流失、地方債務壓力凸顯的困局。
需不需要建地鐵、有沒有實力建地鐵、能不能支撐地鐵運營,都是問題。
畢竟,隨著經濟步入新階段,“過緊日子”成為自上而下的共識,而“妥善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嚴防新增債務風險”則是對地方政府的剛性約束。
今年8月,財政部等6部委發文要求嚴禁沒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礎設施資產違法違規舉債,不得增加隱性債務。

好訊息是,新一輪地方債務置換政策即將加碼落地,財政刺激之路將會再次開啟,沒了債務壓頂的地方政府可以再次輕裝上陣。
但財政刺激,並意味著重回超前擴張、無序擴張的舊路,更不意味著一些城市還能繼續上演“以債謀發展”的遊戲。
新時期的財政刺激,訴諸的是有效投資,是指向長遠且利於全民的投資,而非一些地方人士的政績工程。
顯然,所有的無效投資、低效投資以及過度投資,都將迎來最嚴監管。

備註:封面圖為生成圖片

選城市,就是選未來
國民經略創始人 凱風 最新城市力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