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流崩了…

前段時間回老家參加了個聚會,有兒時的小夥伴吐槽說,這兩年感覺壓力是越來越大。
我說你不是單位挺好的嘛,不光是內陸省會城市事業編制,你們這個片區還是省內收入最高的片區,普通科員也有萬數塊錢。
這哥們說按道理自己的收入在這樣一個三線城市壓力不大,所有人都覺得他狀況應該不錯。
但因為前兩年買了個二百多萬的房貸款三十年,每個月房貸還完之後口袋裡的錢除了養娃,就沒剩下多少可以用於消費了。
別人都覺得好像他們工作不錯收入穩定,但是年底看看自己的口袋根本剩不下啥錢,一直處在現金流崩塌的狀態。
想了想他說的也沒錯,首付三成貸款七成的話,他差不多背了一百五十萬的貸款。
按照貸款三十年的話,按照前兩年的貸款利息還掉這個貸款連本帶息需要三百萬,摺合到三十年的話每年也要十萬。
他那個事業單位普通科員收入雖然不錯,每個月基本都能拿到萬數塊錢的樣子。
但是除去房貸之後每個月也就剩下了兩千多塊,如果老婆收入不高的話維持家庭開銷還是挺吃力的。
有時候想想,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現金流才是王道,月度現金流收入沒辦法超過月供一倍以上的話,債務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因為每個月能夠剩餘多少現金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每個月能花多少錢,也決定了你的日常生活質量。
尤其是對於多數依靠出賣自己的技能、知識和時間為主的中產群體來說,現金流變化帶來的影響,可能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尤其巨大。
很多中產就是年輕時候找到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以為這個收入能持續很多年,然後在自己高光時刻階段背上了高額的貸款和債務。
但沒想到自己的高收入僅僅持續幾年,就沒辦法維持下去了。過了三十五四十歲又遇到了中年失業危機,現金流跟不上以後生活陷入了困境。
要知道中產能夠維持體面的生活,本質上是用自己受教育以後獲得的知識、技能或者時間,換取一份高於社會平均收入的工資。
現金流的驟然變化,對多數中產家庭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雖然米麵糧油基礎物價國家是管控的,賺錢很少的人也不太會吃不起飯。
但是中產家庭支出的大頭,服務業、教育培訓和優質醫療這類非基礎消費,這些東西近年來價格一直是上漲的。
一旦這類中產家庭的日常收入現金流因為裁員、失業等客觀原因發生變化。
他們就不得不被迫砍掉非基礎消費,之前相對體面的中產生活也會變得難以維持下去。
大城市中產家庭裡最好的情況,是那些從學校畢業之後的中產找到不錯的工作,恰好又趕上行業紅利成為風口上的豬,透過風口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
但其實相對更加常見的情況,是折騰了很多年之後也沒攢下啥錢,但又在收入的高光時刻背上債務。
之後又因為行業進入下行期,自己的收入開始出現下滑,在收入高光時刻背上的債務開始吞噬自家的現金流,日常生活質量開始受到影響。
如果說隨著時間流逝家庭現金流沒有變好,稍微熬幾年人一輩子最好的那時間就過去了,然後這些人就會成為掙扎的時代塵埃。
在現代經濟生活裡面,多數中產家庭的孩子比較悲催的是都在走和父母類似的路徑,而且大家的軌跡基本是一定的。
比如中產家庭的父母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努力讓孩子進一個好的學校去讀書。
之後就是各種雞娃讓孩子努力學習,進入好的高中和大學,跨過藍領到白領學歷的門檻。
只不過現在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可能還要考研,才能跨過就業基礎門檻,透過自己積累的知識技能找份好的工作。
而工作以後多數中產家庭的孩子都會考慮買房,在大城市買房普通中產家庭積累又夠不上,往往要繼續負債才能做到。
所以過去很長時間裡的通用路徑,是普通中產家庭找個同樣是普通中產家庭孩子結合步入婚姻,然後兩個家庭一起努力。
因為靠工資吃飯的普通中產家庭想要在大城市買房,本來就是兩個家庭一起出力才能支撐的事情。
往往是兩家父母湊個首付,夫妻倆一個人收入還月供,一個人收入支撐生活,這是過去十多年最常見最普遍的中產家庭狀況。
這裡可能有人要說了,我就是不想負債,不想每個月現金流緊巴巴的過日子。
那你可能不知道二戰以後的趕超型經濟體,基本都是透過外貿從外部獲得原始積累資金。
之後再透過城鎮化和房地產拉動內需,內部獲得資金兩條腿搞經濟建設的。
伴隨著城鎮化進行,中產負債為城市發展提供資金,也順帶分享城市發展的紅利,這是中產的使命也是中產的作用。
在現代信用經濟裡面,給中產家庭的定位就是積攢三成首付以後貸款七成三十年,這些錢最終都會變成城市建設和發展資金。
你在大城市買房,本質上就是買這個城市發展的份額,分享城市發展紅利的代價就是你要背上三十年的貸款還債。
一代一代人攢錢之後買房,之後貸款欠債,月供還錢。等你還清年紀也大了,這時候就可以退休把接力棒交給下一代。
這中間能讓中產家庭生活水平維持的,就是在經濟上升期能夠持續的現金流。
不過一旦經濟增速放緩,之前因為經濟發展催生的很多中產崗位和收入開始縮減。
這時候可能往往最難過的,就是伴隨著整體經濟放緩,出現現金流收縮的普通中產家庭。
因為他們往往會感受到,除了工資收入現金流的收縮,還有資產價格下行帶來的雙殺。
這時候那些在收入高光時刻,加了大槓桿投資買房的中產家庭,日子就會非常難過了。
有時候想想,其實投資本來就是現金流充裕的有錢人的事情,因為他們抗風險能力強,相對比較耐折騰。
而過去二十年經濟高速增長階段雞犬升天,讓很多中產家庭也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
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整個社會的機會減少,之前的大背景已經變了
這個階段普通中產家庭該想的不是怎麼負債投資博收益,而是應該更多的應該把目光轉向保底線。
畢竟多數普通中產的收入,主要是來自於自己受過教育以後學會的知識技能。
這些東西學會以後能不能換成錢,能換多少錢都很依賴於整個經濟大環境。
因為衝動投資,背上了超出自己現金流水平的負債,最後卡里存款比密碼都少,人到中年失業怎麼辦呢。
如果自己都自顧不暇了,那就更別提自己家孩子了,娃以後也只能“兒孫自有兒孫福”了。
現在最後一代嬰兒潮出生的人,算年齡中位數已經差不多35歲了,到這個年紀應該逐步認清這個事情了。
可能如果你是在大城市,普通中產家庭站在自身實際情況角度可以考慮的是。
在價格合適負債壓力不大的情況下,多買一套各方面還過得去的房子,中間也要及時的做置換。
因為房子這玩意不是古董,不會隨著時間持續增值,到一定年限都會遇到貶值和《小區不可避免的走向衰敗》。
等孩子成年以後,兩個普通中產家庭結合,到時候兩個家庭哪怕兩套便宜的老房相加,也能維持不低於父母一代的生活水平。
比如說兩家都留了套150萬的房子,兩套加起來300萬。倆人結婚付300首付,貸款200萬。
這時候倆人如果在大城市每人能賺1.5萬,小兩口相加賺到3萬每月,日子也能過得還行了。
如果孩子自己能力比較強收入比較高,那麼加點錢把這個房子總價拉到800萬也不是很難,整體也遠超父母一代了。
當然了,這種操作僅限於一線強二線大城市不錯的位置,而且還要父母一輩能在合適的時間和價位,買進那套家庭多出來的那套房子。
因為這個話說起來雖然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買入的時點選錯了,對自己這代人壓力都會很大。
這裡可能有人要說了,按照你的說法中產家庭就只能努力受好的教育,努力找好工作,努力打工賺錢買房還貸,然後到了孩子一代又是迴圈。
實際情況就是這樣,中產負債是中產的命運,是中產的功能,也是中產的定位和作用。
現代經濟就是這麼安排的:中產階層就是小時候努力受教育,長大了以後努力工作貸款買房。
之後就是欠銀行的貸款、打工還錢的同時養孩子。等還清年齡也大了,把接力棒交給你的下一代。
你說你不想參與這個遊戲,不好意思,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經濟都是這麼運轉的,不管在哪裡都是這個遊戲的一份子。
另外還有個殘酷的現實是,大部分普通人的軌跡到底是上升下降,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所處年代是順境還是逆境。
對普通人來說,所謂的順境就是經濟高速發展,增量機會比較多的時候。
而所謂的逆境,就是經濟增速慢下來,進入到存量博弈時代大家白刃戰廝殺的時候。
我的理解是普通人大機率只有在順境中才能透過自己的努力,持續向上改善自己的生活。
如果除了生活改善,還能在事業上有所小成,就已經超越了90%的同齡人了。
而遇到逆境的時候想要逆勢而上,對於99%的普通人來說,其實是沒什麼可能做到的。
畢竟在順境紅利期的時候你都沒有抓住機會起飛,紅利期過去以後想要逆勢而上也太難了。
這個時候要麼你想辦法從逆境裡面脫離出來,要麼就是躺平等待逆境這段時間過去。
所以明白自己目前所處的情況變化,想清楚自己在能力範圍內可以落地執行的操作。
同時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好自己的應對策略,才是多數普通中產家庭在大背景變化以後應該做的事情。
個人覺得這個階段能不掉坑,還能保住之前順境紅利期積攢下來的果實,其實對大多數普通中產家庭來說就是不錯的結果了。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