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總理怎麼把全世界得罪光了

本文轉載自:美訊彭家榮
我的祖國怎麼把人得罪光了
我是個加拿大人。加拿大一直以“多元文化勝地”為自豪,國內各族裔、與別的國家都能和平相處。但最近幾年,加拿大好像在接連“得罪人”。
從幾年前華為的孟晚舟事件(那時候我已經在中國工作多年,正是華為派去加拿大負責處理該事件的員工)開始,加拿大似乎在接連遇到和大國相關的跨文化溝通挑戰。先是跟中國相處不來、頻繁出現紛爭,接著與印度陷入外交緊張局勢,加拿大外交官被印度政府驅逐,現在加拿大民眾也拿不到去印度的簽證。原本很多國家的高階人才——中國和印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加拿大數量可觀,但加拿大明顯得罪了中國、印度這兩個大國。
加拿大和它最重要甚至也是唯一的鄰國美國關係好像也變得不怎麼樣了。11月底,剛剛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對加拿大發出關稅威脅;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親赴特朗普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家中探討兩國關係問題,被特朗普當面開玩笑“不如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從那時起至今時間並不長,但特朗普又已經多次在公開採訪、社交媒體上提到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的一個州、讓特魯多成為“加拿大州長”的說法,引發加拿大憤怒,也讓全世界在圍觀美國對關係一直密切的加拿大的戲弄乃至侮辱。
加拿大並沒有刻意得罪美國,但目前在美加關係上的窘境有目共睹。我覺得,得罪中國、印度也好,對美國“沒討上好”也罷,主要原因是加拿大對自己定位不準,導致國際戰略有誤。
加拿大面積大,但從人口、經濟來看其實是個“小國”。加拿大並不適合像美國總統一樣,發表一些立場鮮明的言論——現實點說,美國總統“發言”,被針對的國家會擔心“有後果”;但加拿大總理發言並沒有如此效果。加拿大應該從自身情況出發,採取那種你來我往的、比較迂迴和靈活的外交政策。總是發表一些霸氣的言論,並無好處。加拿大總理面對中國、印度完全不會委婉表達,態度始終強硬,還總是採取一些意識形態色彩濃重的說法,造成了得罪對方的後果。
當然,與美國的近鄰關係與實力對比,決定了加拿大最不能得罪的就是美國,這也是一個現實因素。加拿大國土比美國還大,但可用面積並不多,90%的人口居住在接近與美國邊境線距離100公里以內的地方。一方面,加拿大和美國文化相通、經貿密切——加拿大出口產品的75%以上銷往美國。另一方面,加拿大從歷史上就一直處於實質上的隸屬國狀態(這可能是我的加拿大同胞們最不愛聽的一種描述,但又是事實)——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給英國輸送資源;後來又給美國輸送人才、木材、各種礦物資源;甚至也是美國的緩衝地帶,讓美國不用直接面對北極圈那邊的俄羅斯、中國。
綜合以上各種因素,我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提出幾個建議。
在我看來,首先,要全面考慮自身狀況。加拿大應該學習香港、新加坡、迪拜、阿聯酋等等地區或國家的做法,多考慮經濟,多平衡國際關係。從某些角度看,加拿大和這幾個地區或國家其實很像:名氣不小,但經濟總量不算大。加拿大應該像它們一樣,儘量避免“站邊”,要走多邊主義路線,多思考如何爭取自己的利益。
其次,要懂得“人在屋簷‘旁’”的道理。加拿大當然不會加入美國成為第51個州,但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在美國面前也只能“謙虛”一些,在經濟、科技角度多向美國學習,不要“說壞話”。
第三,眼光要長遠一些。舉例來說,目前與中國的貿易只佔加拿大國際貿易的約百分之五;幾年前我在華為時,華為在加拿大的營收是其國際市場營收的千分之四。中國與加拿大從經貿數字上來看彼此都不重要——甚至可以說,除美國外,其他國家對加拿大都沒那麼重要,但也正是為此,美國才如此“得罪不起”。因此,加拿大要有意識地與其他國家培養良好的關係,重點從經濟與發展角度出發,慢慢發展;而不是專注於死板地意識形態。前面提到過的新加坡,就是爭取國民利益的典範——加拿大要學習,而不是為了意識形態犧牲國民利益。
我在加拿大長大的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加拿大因為在國際體系中“維和”的角色而備受尊敬。今天的加拿大也要好好思考,好好“斡旋”;給各個國家輸送更多的“白求恩”,從“四面得罪”變成“人見人愛”。
順便提一下另一個話題:加拿大生活著很多華人;我給他們的建議是,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加拿大傳遞中國最好的一面。樸實的加拿大人其實不太懂海外——畢竟,這個國家唯一的鄰居就是美國,許多加拿大人一輩子都沒去過加拿大以外的國家。華人融入加拿大,在足夠本土化的基礎上向加拿大提出和中國、和世界相處的建議,作用將十分獨特而顯眼;對於華裔社群本身,對於加拿大,對於中國,都好處多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