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內治療(EVT)是目前大血管閉塞(LVO)卒中的首選治療。儘管取栓術後實現成功再通,但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在90天時恢復功能獨立,這突顯了微迴圈障礙在不良神經功能結局中的潛在作用。血管內再通後動脈內溶栓(IA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爭議。
即將於2025年8月正式發表的一項meta分析,系統評估了血管內再通後進行IAT對因LVO導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表明,與單純血管內再通相比,血管內再通後行IAT可提高患者在90天時達到mRS評分0-1分的比例,且不增加死亡或sICH的風險。
這項meta分析研究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江昕、何俐等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趙紫旭、周璨等多中心、神經科與心血管科等多學科聯合完成,為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手段提供了新的參考證據。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基於PubMed、Embase、CENTRAL和ClinicalTrials.gov資料庫,進行了一項研究層面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納入標準:研究僅納入報告LVO卒中血管內再通後IAT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隨機對照試驗。使用偏倚風險評估工具2(RoB2)評估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該研究使用隨機效應薈萃分析分析彙總資料。
研究的主要結局: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0-1分的患者比例。其他結局包括90天時mRS評分為0-2分的患者比例、90天全因死亡率以及48小時內有症狀顱內出血和任何顱內出血。

主要結果:
研究最終共納入6項RCT研究,涉及1985名初始入組患者。
結果顯示:IAT組(448/990)90天mRS評分0-1分的比例顯著高於對照組(356/981),風險比(RR)為1.25(95% CI 1.11–1.41)。
兩組之間90天mRS評分0-2分的比例(RR 1.04, 95% CI 0.96–1.13)無顯著差異。
對於安全性結局,90天全因死亡率(RR 1.00, 95% CI 0.83–1.21)、症狀性顱內出血(RR 1.14, 95% CI 0.76–1.70)和任何顱內出血(RR 1.16, 95% CI 0.98–1.37)在IAT組與對照組中相似。

編者按:
這項由神經科和心內科多學科聯合完成的薈萃分析顯示,與單純血管內再通相比,血管內再通後行IAT可提高患者在90天時達到mRS評分0-1分的比例,且不增加死亡或sICH的風險。
從臨床科研角度,這篇文章也再次證明了:選題是如此重要、方法學是那麼關鍵;只要做好這兩點,就是高質量的臨床科研!
期待正在進行的RCT和未來的高質量研究將為IAT提供進一步的見解,也期待中國的醫生科學家為醫學進步做出更多貢獻。
Reference:
Jiang X, Zhao Z, Zhang Y, Luo W, Zheng K, Zhang M, Li E, Lang H, Wang J, Zhou C, He L.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Following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for Large Vessel Occlusion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eurology. 2025 Aug 12;105(3):e213842.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13842. Epub 2025 Jun 27. PMID: 40577652.
更多臨床科研新進展,請關注醫學“格物論道”專輯。
格物論道:探索生命奧秘,醫學格物致知,用心洞察,以醫道照亮生命之路。
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加好友請註明理由。
助理:ChatGPT;封面圖片:Hanson設計、GPT 4製圖
點選👆;用大資料,來辨清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