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個智慧手機,似乎已經成了這一代青少年的成人儀式之一。
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除了少數父母管控比較嚴格的,大多數青少年平均每天使用智慧手機的時間在2—3個小時左右,還有人甚至長達6—8個小時。對於這些在智慧手機上消耗掉的時間,有人解釋是學習的必需,也有人說是對學業壓力的合理逃避,還有人提出了一個很有見地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手機癮”比成年人的“手機癮”更有害?

此刻,我的智慧手機就躺在另一個房間的抽屜裡。當我要專心做點什麼事情的時候,必須把它收起來,否則我總覺得我的手機裡有什麼更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低估智慧手機對我們的誘惑,不僅是一種錯誤,更是一種自大——手機螢幕的另一側是成千上萬網際網路高科技公司試圖攫取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儘可能長久地停留在他們的App上。
所以,擁有人生第一個智慧手機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你要進入一個資訊、娛樂、社交和自我表達交織的世界。這是一個更自由、更復雜,也更危險的世界。這裡有海量的知識、新奇的事物、友誼和自我成長的機會,但也有真假難辨的資訊、演算法的操縱、資訊繭房的阻隔、觀點的極化、消費主義的陷阱、個人隱私的危機,甚至成癮、暴力與欺凌。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喬納森·海特的說法,現在很多青少年使用智慧手機,就像一個新手司機連最基本的交通規則都沒搞明白就開車上路了。這位學者將當下歐美青少年抑鬱和焦慮的激增歸咎於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的興起,並建議16歲之前不要使用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
鑑於擁有智慧手機這件事已經是當下大部分青少年生活中的既定事實,在這一期雜誌裡,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應該怎樣面對智慧手機開啟的這個“美麗新世界”。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本期目錄

以往,學者用“媒介素養”來概括我們明智地、批判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所謂媒介,就是傳遞資訊的工具,比如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社交媒體等。你們手中的這本《少年新知》也是媒介,智慧手機更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媒介。按照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教授劉海龍的說法,媒介就像一個講故事的人或表演者,用它自己的方式把世界轉述、表演,呈現在我們面前,比如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遠方的戰爭,在微博上看到陌生人的苦難,在微信朋友圈裡刷到朋友的美好生活,而這些媒介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判斷。

那麼,你能否理解媒介傳遞的資訊及其語境?能否辨別資訊的真實性、相關度和重要度?能否判斷它們背後隱含的動機、立場或偏見?能否分辨事實與觀點,不被一時的情緒所操縱,不被輿論的迷霧所裹挾?……這種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正是媒介素養的核心。

當然,智慧手機對“媒介素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除了對資訊的鑑別力之外,你還要對演算法、系統,甚至整個注意力經濟的執行機制有所瞭解,你要學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內容,講述關於自己的故事,而不只是被動的消費者。你要學會在公共空間表達自己,容納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還要學會剋制、同情與寬容。

如何與你的智慧手機之間建立一種健康的關係,做一個明智、負責任的使用者,這期雜誌權且作為一份小小的指南。



《少年新知》是《三聯生活週刊》旗下的原創青少年雜誌,我們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維啟蒙。我們希望這本雜誌能夠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實複雜的世界,讓他們意識到,看待世界不是隻有一種方法。
自2020年6月創刊,《少年新知》已經推出47期雜誌。我們的主題涉及時間、魔法、友誼、家庭、偶像、未知、運動、冬日、海洋、傾聽與表達、網路生存、像偵探一樣思考、歷史、成長的煩惱、微觀世界、寫作實驗室、清單、博物館、愛情、野外、情緒、音樂、美食、建築、物理、秋日、漫畫、流行、故事、社團、身體、AI、南北朝、遊戲、古生物、語文、蘇東坡、廚房、旅行、神話、智慧手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