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Pierre Boncompain
前幾天提醒大家要在12月確認個稅抵扣項。
受到了很大的關注。
很多人納悶——
個稅扣除,為何一定要在12月底前完成確認?
明年弄不行嗎?
其實是可以的。
那,既然明年弄也可以,為啥各種人都說要在12月完成呢?
這關乎你的到手工資。
早弄早享受。
早弄的話,如果把新增的扣除項都填好了、確認了,明年1月開始到手的工資會變多。
其實這涉及到個稅的總體運轉邏輯。
很多人不明白這裡頭的門道,有必要講講。
一
我們在12月要確認的是:
來年的抵扣項。
現在是2024年,大家打開個稅APP,看到的是對——2025年扣除項進行更新確認。

那確認完後,明年1月就開始發揮扣除效用了。
如果你推遲到明年才填這個,明年1月沒法立即享受扣除。
就延遲了享受個稅優惠。
那很直接的——發到手裡的工資會變少。
這方面有不少真實的反面例子,隨手說一個:
我朋友在2023年生了娃。
但他呢,比較糊塗,沒有在2023年底之前更新「嬰幼兒照護」這一項。



當他2024年1月份發的工資,少了這份扣除後。
到手的工資就縮水了。
一個小知識點:
大家可以在個稅APP上找到自己的工資流水、稅款計算。
像我這位糊塗朋友,他今年本可早早享受房貸+嬰幼兒兩重減稅。
但他沒有在2023年的12月更新扣除項,所以他2024年1月份只享受了房貸的扣除。

1月到手的錢,就少了60塊~
當然他在下一年度彙算時,如果補填了這項扣除,稅錢可以退給他的。
但畢竟推遲了一年到賬。
早早填寫扣除項還有個好處。
我們工資收入是每月累計的,個稅是每月都預交的。
早早填扣除,可以避免自己的稅率不斷抬高。
讓自己儘可能在低稅率區間多待待。
二
注意了,個稅有2個重要時間點。
一個是,每年12月。
也就是最近這個月我們在做的,更新確認下一年的扣除項。
一個是,每年3-6月。
個稅彙算和清繳。
算一算上一年的陳年舊賬,多退少補。
低於400塊不用補了。
我原本以為很多人知道這兩個時間點,但是幾篇文章寫下來,發現很多人搞不清楚。
所以回過頭再簡單介紹下。
其實,一旦我們有了新的扣除項,比如生娃了,老人超過60歲了——
當月可以立即填上這個扣除項的。
這樣免得自己之後忘記了,節稅也會更及時。
不必非得等到年末12月再操作。
年末12月,更多是做一下最終確認。
查缺補漏。
我們確認好了,抵扣資訊就會傳送給自己的公司。
公司來年可以順利按月扣除了。
如果你明年的抵扣項,和今年完全一致,就簡單,直接“一鍵帶入”就行了。
不用辛苦手動錄入資訊。

因為現在失業的人較多,可以提醒下,有一個規律:
失業的人容易退稅。
換工作的人容易遇到補稅。
這兩類人在明年彙算個稅時,要尤其注意~
PS.
個稅有一個地方,容易引爭議。
本地有房,就不能在本地繼續用租房的名義抵扣個稅了。
這好理解。
但有人反饋過:
“可我買的是期房呀,雖然還房貸了,但還沒搬進去住,只能繼續租房。“
”稅局告知不能填房租抵扣。“
這合理麼?
這涉及到一個問題,怎樣界定“有自有住房”?
我找到一份武漢某地的官方解釋:
拿到房本或者交完契稅的那一刻起,就算作“有自有住房”了。

也就是用房產證和契稅來作為評定標準。
但是呢,很多買了期房、還沒交房的朋友,並沒房產證呢,也沒交契稅。
但也被要求以房貸名義抵扣了。
就,有點兒矛盾,撓頭。
有沒有稅務部門的小夥伴來解釋下?各地執行不同?
當然了,大家有啥不懂的。
最穩妥的法子,還是自己打稅務電話12366,問問本地的稅務人員。
會有比較靠譜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