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秘:碳水、脂肪、蛋白質,到底誰才是脂肪肝“致病元兇”?

作者:Succy
轉載:國際科學
【寫在開頭】
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大家別忘了給視角學社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
正文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對飲食的關注也愈加深入,尤其是在脂肪肝這一與飲食密切相關的疾病上。
近日,由廣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細胞·代謝》期刊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題為“Amino acid is a major carbon source for hepatic lipogenesis”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脂肪肝的主要營養風險因素可能並非我們一直視作“罪魁禍首”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而是我們認為相對健康的蛋白質。
研究團隊透過分析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資料集,涉及4,693名參與者。
結果發現,碳水化合物和總脂肪的攝入量與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的發病率並無顯著相關性,而膳食蛋白質的含量與MASLD的發病風險呈正相關。
那麼,為什麼蛋白質攝入量會與脂肪肝的發生有關呢?
研究人員首先在小鼠模型中探索了肝細胞的三羧酸(TCA)迴圈底物偏好性,結果發現,氨基酸氧化佔線粒體呼吸的33%,而葡萄糖僅佔4%。
這表明,在肝臟中,氨基酸是主要的能量來源。
研究進一步證實,在肝臟從頭脂肪合成(DNL)過程中,氨基酸的貢獻遠超葡萄糖,且其作為脂肪酸碳骨架的效率比葡萄糖高出8到40倍。
在小鼠實驗中,儘管飲食中氨基酸的含量僅為葡萄糖的三分之一,但其脂肪生成能力卻是葡萄糖的兩倍。
這意味著,即使在體內,氨基酸也是脂肪生成的重要來源,尤其是在肥胖狀態下,氨基酸透過轉氨和還原羧化途徑更容易轉化為脂肪酸,進一步促進脂肪積累。
那麼,減少蛋白質攝入是否能改善脂肪肝呢?
研究人員在肝脂肪變性的小鼠模型上進行了實驗,將其分為標準飲食和低蛋白飲食(LPD)組。
結果發現,低蛋白飲食不僅減少了體重增加,還顯著降低了肝臟脂質積累和肝損傷程度。
這一發現為脂肪肝的干預提供了新思路,提示減少蛋白質攝入或許能幫助逆轉脂肪肝。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為我們理解脂肪肝的成因提供了新視角,尤其是對蛋白質攝入的探討。
雖然蛋白質是身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素,但其過量攝入可能會成為脂肪肝的風險因素。
因此,合理的飲食結構,特別是對蛋白質攝入量的控制,才更加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脂肪肝。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i3332
美本早申資料大揭秘
翠鹿升學榜2025早申資料報告如何領取?
點選下方名片
關注“視角學社”公眾號,
後臺對話方塊傳送“資料報告”(不是評論區哦~
獲得完整版報告領取方式!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高分紀錄片:如何攝入脂肪,對你最有益?值得收看

人工智慧再奪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用AI揭示了蛋白質的秘密……


作者:Succy,轉載:國際科學,本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