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年輕的Peter Thiel,作為PayPal的創始人,在斯坦福的演講中說:“紙質貨幣是一種古老的技術,它可能會用完,可能會磨損,可能會丟失,也可能會被盜。而在21世紀,你應該能夠隨時隨地訪問你的錢,無論是透過PDA還是透過網際網路……”
彼時的Peter Thiel正在成為矽谷傳奇投資人的路上狂奔,矽谷的技術專家們對PayPal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那一年,是中國進行復關和入世談判的第13年,北京時間11月15日下午4點,時任中國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和美國的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一起簽署了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標誌著中美就中國加入WTO正式達成一致。
而中國想要真正加入WTO,也要再等兩年。
彼時美國的電話普及率已經達到95%,而中國尚不到8%;美國的家用電腦普及率已高達31%,而90%的中國人,甚至還不知道世界上存在著個人電腦這種東西。
沒有任何人能夠想到,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裡,PayPal的願景,一個都沒能自己實現,反而這個電話普及率還沒到8%的東方大國,將人類的移動支付徹底推向了許多科幻小說裡都未曾設想過的巔峰。
但有些事情,就是這麼發生了。

破解支付體系的“技術大山”
中國的移動支付有多強,已經在國際社會變成了一種傳說。許多歐美人民憑著144小時過境免籤的政策,第一次抵達這個曾經落後的東方大國時,卻發現這裡幾乎找不到使用現金的地方了。

讓這一切能夠成真的關鍵,就是成本。
第一個被中國人拿來開刀的,就是著名的IOE架構。也就是IBM的小型機與大型機、Oracle的甲骨文資料庫、EMC的高階儲存。這三者構成了金融技術體系領域絕對的黃金組合。可以說,以前全世界的銀行沒有敢不用這套組合的,事實上這成為了全世界的標準。

星海的朋友們一定不會對這三個字母陌生,而更不陌生的,肯定就是IOE的貴。
以2020年為例,Visa用於資料中心、硬體和基礎設施維護的支出接近30億美元。MasterCard在這方面每年投入也有20億美元。美國銀行每年為維護其支付交易處理系統的支出約為50億美元,其中大約20%的支出都用在硬體設施上。
可想而知,巨大的成本必然均攤到每一次支付上,因此,任何銀行都不可能在這種高昂成本下,能搞出什麼低費率或者免費的服務。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2000年左右,人們剛剛開始上網,銀行轉賬要收費就是吐槽的關鍵話題之一。
這個問題的解決一直要到免費的網路支付出來,才慢慢的消失。直到現在,主流的網民已經無從知曉轉賬收費曾經有多痛。
那麼網路支付又是怎麼做的?
支付寶率先打響了這一場戰役。一開始,支付寶也是依託於IOE架構,但是自己承擔了轉賬的成本推出的免費服務。隨著規模的變大,新上任的阿里巴巴首席架構師王堅博士發現,“光是買機器和軟體就足夠讓阿里破產”。
於是,去IOE戰役打響了。支付寶的工程師使用了彈性擴張的廉價PC伺服器來取代IBM小型機,正好網際網路服務具備非常強的潮汐特點,使用普通伺服器還更具彈性,在面對雙十一這種規模服務時更加得心應手,後來又用上了阿里云云計算。而EMC儲存器也隨之換成了普通儲存裝置。這兩項下來節省了大批成本。
最難的是資料庫,尤其是高可靠性資料庫被譽為軟體的皇冠。支付寶從開源的MySQL資料庫再到自己研究開發OceanBase資料庫,後者正是由北大王選的弟子陽振坤博士帶頭,歷盡艱辛。

但,所有的努力都值得。2013年,在IOE體系之下,支付寶的交易峰值處理能力還是1.53萬筆每秒,而且經常卡得讓人絕望。但僅僅兩年後,支付寶換上了自研的OceanBase資料庫,峰值處理能力暴增十倍到了8.59萬筆每秒,體驗流暢得讓人驚歎。
支付寶探出來的這條路,讓整個金融行業都看到了希望。隨後天弘基金、網商銀行以及各大銀行紛紛效仿,都開始去IOE自研技術系統。去IOE從支付行業肇始,席捲了整個金融產業。甚至連其他行業也開始覺醒到可以不必被既有的“世界標準”束縛。
這自然帶來全社會的金融支付成本的下降,伴隨著成本而變的,就是大量原本要收費的服務開始免費化。
如果說在這個技術升級的過程中,有什麼損失的,那自然是那些長期控制市場的海外供應商,但我們獲得的是定製技術體系的自由,並由此打破技術領域“崇洋媚外”的迷思。
對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是大獲裨益,支付寶從一個“開進口車的”變成了“造車的”(國產汽車產業的逆轉現象已經在網際網路行業發生過),成了敢於不斷突破的最大底氣。後來OceanBase也從支付寶拆分為獨立的資料庫公司,已經服務了超過2000家企業使用者,其中資產規模千億以上的銀行就有近100家。如今,國產資料庫產業已經是蔚為大觀。

因這一次技術革命而受益的,早就已經不只是支付行業,還有無數的中小商家,和幾乎所有的消費網際網路上的公司,以及普羅大眾。

支付模式與“低費率”革命
解決了支付的硬成本之後,中國移動支付面臨的另一個關於成本的分叉口:費率和模式。
根據Square和Stripe 2023年的報告,美國商戶在透過信用卡收款時,通常要支付的通道費用,大約是2.6%+0.10美元。也就是你花了100美元買東西,商家只能收到97.3美元。
歐洲商戶的平均費率則為1.2%-2.0%,這也是幾乎全球所有國家的標準。
而中國呢?
不超過千分之六。
對,你沒看錯,不超過0.6%

根據人民銀行釋出的《中國支付產業發展報告(2023)》,中國商家支付給“中間商”的標準費率,最高也就是1%,最常見的是千分之六。許多行業和商家還可以享受更優惠的費率,甚至對廣泛使用支付寶的小商販來說,他們連這千分之六的費率都不用付,直接起手0費率。整體攤下來,中國的平均費率大概在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
支付寶們能以這個費率水平,還提供今天這種靠譜到離譜的線上支付服務,簡直是件匪夷所思的事。
而背後源於兩個原因:
二維碼的使用;和“央媽”的母愛。
這裡就不得不提2016年9月6日那次著名的“96費改”。那之後,央行透過硬性規定,把中國商家支付過程中的硬性成本,控制在了0.5%左右,各個金融機構或平臺服務再略賺一點點利潤,這就是今天千分之六費率的由來。
這個費率水平,幾乎把支付公司、銀行、銀聯、網聯等機構的利潤水分,幾乎徹底擠幹了。
背後是中國銀行業和美國銀行業最本質的不同:中國銀行業最大的職責,還是給人民做好金融基礎設施服務,而不是賺商業盈利。這要是PayPal看了,都得說自己生錯了地方,不然早就實現了夢想。
而在中國央行之外,中國支付行業費率降低的另一個利器,就是二維碼。

命運的齒輪發生在2010年左右。國內也爆發過到底是選擇全球通用的pos機+銀行卡模式還是換一條路走?
pos機的好處是全球都在用,不會出錯,但是缺點非常明顯:pos機太貴了,當時還需要拉網線,而且似乎很難與當時已經開始流行的手機產生聯絡。而另一條路徑是從超市收銀員的掃碼槍得到了靈感,為什麼不讓手機顯示條形碼,一掃就支付更簡單。
很快,二維碼最終勝出。原因也很簡單:它的使用門檻實在太低了,低得沒有人會拒絕它。
自從有了二維碼,路邊賣紅薯的都能用上移動支付了,甚至連寺廟投香火錢、結婚收禮金、路邊乞討的流浪漢,也支援用二維碼付款……
極高的普及率,又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了費率的下降。民間就此迎來了一場移動支付的病毒式傳播,幾乎在極短的時間裡,就把中國的移動支付普及率,一路推到了86%,成為了世界第一。
二維碼支付在一開始出來的時候,就是世界上的異類。但沒有關係,這個異類很快就走出了國門,受到了同樣還沒有富裕到處處都用pos機的東南亞市場的歡迎。於是人們發現,不僅是國內可以掃碼支付,出了國也能用,而接著又發現當地也出現了一堆的“類支付寶”。
馬來西亞有了Touch 'n Go,印尼誕生了Dana,泰國則在TrueMoney的助推下,成為了移動支付普及率僅次於中國的國家。曾經一直堅持NFC路線的沃爾瑪,也成為歐美率先轉向的消費產業巨頭之一,開始適配二維碼支付。
以前,中國乃至全球網際網路產業的許多模式,都是從美國複製來的。被戲稱為CFA(copy from USA從美國複製)。但今天的移動支付領域,中國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先進模式的主要發源地。世界進入了CFC模式(copy from China,從中國複製)。

可以說,中國的條碼支付也在全世界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即便如此,中國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們,也從來沒有忘記探索其他更新、更神奇的技術,去尋找更高的效率,和下一場變革的所在。

碰一下+數字化,支付的再進化
2016年1月,144小時過境免籤的政策,第一次在上海等地實施。兩年後,為了中國首屆國際進博會,上海方面又優化了此政策,從上海口岸入境的外國友人,可以提前在手機上申請報備入境資訊。
彼時,還沒有人意識到,這個政策將在未來成為外國人進入中國的一個重要視窗。
直到2023年底,這項政策的適用範圍開始擴大,“China Travel”的詞條,開始在TikTok、YouTube上爆火。而各國旅行博主們的教程裡,教的第一課基本都是:如何使用Alipay。
但即使已經不是第一次來華,中國第三方支付軟體的神奇,還是經常會有外國遊客驚得合不攏嘴。
比如Youtube上有個被中國人戲稱為“不安仙人”的日本博主osada,今年11月已經是第二次來中國。他自認已經能夠熟練掌握掃碼支付的時候,卻發現過去放置支付寶二維碼的地方,變成了“碰一下”的標識。

當他試探性地用手機接近桌面上的標識,看到手機在下一秒彈出了餐廳的選單時,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來了個吃驚地後仰。影片發到網上,在抖音爆紅。
此時距離他上一次來中國,僅僅只有半年時間。上一次還沒見過的支付寶“碰一下”,卻已經高速覆蓋了超過50個城市,和全國超1000家商場、商圈。這項新技術結合了二維碼和NFC技術的優點,既能像NFC支付一樣把付款效率提升到極致,底層又是條碼支付所具備的低費率高安全。
一直以來,歐美都認為NFC+銀行卡才是移動支付的正道,稱道之處在於簡單。但“碰一下”就能支付,補上了條碼支付不夠簡單的缺陷。一舉堵上了之前說中國支付不便捷的嘴。
而且,更關鍵的是衍生出來大量的既有NFC支付所無法做到的服務。
可以說,在中國,移動支付早就已經是另一個次元的生物了。它所承載的不是隻有支付功能,還有支付所衍生出來的大量的數字服務。
比如點餐,轉賬,驗票,乘車,排號,租賃充電寶,享受會員服務等等等等……任何一項都與支付構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於早已習以為常的中國人來說,或許感受還沒有那麼強烈,但對於來探索中國的那些外國人來說,這些數字化服務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有一對被中國網友戲稱“夜走夫婦”的英國旅行博主,在北京的一家瑞幸咖啡,第一次在店員的幫助下,學會了用Alipay調出電子選單點餐。在這個陌生的國度,他們因為許多小店裡只有中文選單,每次點餐都只能靠猜。
但當完整的電子選單出現在支付軟體上,App自帶的翻譯功能讓一切都變得容易了起來。完全不懂英文的店員,和完全不懂中文的,用科技完成了一場極為順暢的跨國交流。在拿到自己的咖啡之後,兩個人坐在北京午後的陽光中,向外望著窗外乾淨寬闊的街道說:
“你們知道嗎?這感覺就像是活在公元3000年的世界。我們不用說同一種語言,科技已經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語言。”

結語
回頭看看二十多年前的中國,我們似乎都未曾預見到這一切的到來。我們習慣了學習,習慣了追趕,習慣了反思。當別人覺得不方便,就開始思考,是不是因為我們太落後了。
然而這一次,我們終於有底氣說出一個不同的答案:外國人進入中國的不適應,也許不是因為中國不夠先進,而是因為中國人民的日常已經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道路。不盲從世界標準,打造更舒適適合自己國情的標準,並有機會讓更多國家也用上。
1999年,32歲的Peter Thiel,最得意的投資就是自己參與創立的PayPal,他說他想要用支付改變世界。
2019年,已經52歲的Peter Thiel,最得意的投資則是以50萬美元,成為了Facebook的首批投資人。但被他投資的馬克扎克伯格,在接受美國國會質詢的時候,被議員靈魂質問:你說你是想要革新美國的支付體系,那你為什麼要搞加密貨幣,而不是做一個美國支付寶?
扎克伯格的臉上充滿了無奈,他說:中國今天已有的金融基礎設施,比我們在建的還要先進。議員先生,按照數字支付的思路,我們早就追不上了。

中國將數字支付,變成了遠遠超越了支付本身的一場大型的技術革命,不僅用它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也隨著中國廠商的出海,把影響從中國擴充套件向了全球。從支付方式的革命,變成了對人類文化和經濟體系的革新。
自然,當我們能夠如此快意回望一個行業的過去與現在,正是站在一代代中國支付人的貢獻之上。是他們,書寫了真實世界爽文。
以此致敬。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新聞
虎嗅/雪球/ 騰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