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接近ASIC的頂峰?

👆如果您希望可以時常見面,歡迎標星🌟收藏哦~
來源:本文編譯自techspot,謝謝。
多年來,我一直在撰寫有關定製 ASIC 的文章。有一段時間,一些非晶片公司發展壯大,自行設計晶片比購買商用晶片更有意義。一度,似乎“所有人”都在走這條路。我們發現有 100 多家公司正在開發自己的晶片,產品涵蓋智慧手機、汽車和 Wi-Fi 接入路由器。話雖如此,技術發展總是週期性的,我們現在可能正接近這個特定週期的頂峰。
我們認為,重要的是要記住,定製矽片是一種經濟選擇,而不是技術選擇。
轉向定製矽片的主要驅動力是過去20年來席捲半導體行業的整合浪潮。過去,每個晶片插槽都有十幾家供應商爭奪業務,大客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爭奪某家供應商的路線圖控制權。如今,該行業的供應商數量已從2000家減少到接近200家,即使是最大的客戶也開始失去這種談判籌碼。
這並不意味著公司應該急於進行自主設計,以節省幾美元的供應商利潤,但當晶片可以帶來戰略優勢時,這是有意義的,蘋果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谷歌也是如此。
這很重要,因為企業似乎正在遭遇一股與之相反的經濟力量。晶片設計,尤其是尖端晶片設計,已經變得非常昂貴。近年來,人才、智慧財產權和製造成本都在穩步上升。
因此,開始質疑定製設計的驅動力似乎是合理的。我們不需要費力就能找到例子。
儘管超大規模企業都在談論自己的設計,但我們感覺,其中許多企業已經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努力。尤其是微軟和Meta,他們的設計似乎越來越難落地。
這不僅引發我們的思考——每個人真的都需要自己的 CPU 嗎?
我們不認為這些公司會完全放棄努力,但如果他們縮小目標範圍,我們也不會感到驚訝。真的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CPU嗎?我們認為他們會繼續追求自己的AI加速器,但即使是谷歌(它擁有自己的半導體設計工具)似乎也在放慢推出新晶片的步伐。
我們在智慧手機領域也看到了類似的情況——就連三星也減少了其內部晶片的使用,中國手機制造商也是如此。
這就引出了所有這一切中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軟體。定製晶片只有在能夠帶來戰略優勢時才有意義,但這實際上只有當設計自家晶片的公司能夠控制晶片上執行的所有軟體時才可行。如果沒有軟體,定製設計的優勢就會迅速減弱。
最後,我們認為定製矽片的行業發展尚未完全結束。大型人工智慧公司(例如OpenAI,或許還有 Anthropic)可能會嘗試一下。屆時,全球汽車製造商也仍需就此做出決定。因此,我們尚未達到定製矽片的巔峰,但我們正在接近它。
原文連結
https://www.techspot.com/news/107803-opinion-nearing-peak-custom-asic-adoption.html
END
👇半導體精品公眾號推薦👇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專注半導體領域更多原創內容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向與趨勢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25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即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公眾號ID:icbank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