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擺攤賣雞爪的知名香港女星,我覺得失業也要趁早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yimo
比掙錢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變得值錢。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林靜朗讀音訊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
香港TVB女演員陳思齊去市場擺攤賣雞爪了。

作為TVB的御用女配,陳思齊的決定讓很多人驚訝。

一方面她在TVB拍過很多爆劇,比如:《學警出更》《迎妻接福》《搜神傳》《公主嫁到》。
 一方面她還是曾經的香港小姐,拿到了當時的“完美肌膚”大獎。
但這幾年,香港電影業不太景氣,很多明星紛紛下崗再就業。
擺攤的擺攤,當服務員的當服務員。
比如之前洞見君寫過52歲的資深演員戴耀明在餐廳打工。
作為TVB的金牌綠葉,戴耀明從業三十多年,拍過上百部影視劇。如今隨著TVB的沒落,不得不在餐廳打工維持生計。
還有香港女星梁珈詠,因為演戲的機會太少,選擇在商場擺攤賣小飾品。
當然也有一些轉行比較成功的。
比如:演員陳鍵鋒跑去當了一名大廚。
演員朱千雪轉行為一名律師。
香港小姐麥明詩轉型成為一名跨國公司的商業顧問。
其實香港影視行業的沒落早就成了不爭的事實。
有人早早打算,早早轉型。
有人卻在大船即將傾覆的時候,才急忙脫身。
要我說,失業這件事,也是要趁早。
趁著年輕,有時間,有心氣,才有可能搏一個更好的未來。
等到大船將傾的時候再跳船,多半會比較狼狽。
01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頗為感慨。
畢業之後,他順利去了當地設計院上班。
十幾年前,設計院絕對是個香饃饃,每年光年底的獎金就十幾萬。
但是好景不長,因為地產行業不景氣,設計院的活越來越少。獎金很快降到幾萬,收入大幅度縮水。
我之前就勸他,希望他早點轉行。
但是他想著畢竟穩定,熬一熬總會好的。
結果一熬就是四五年,如今日子比以前更難,每個月到手只有幾千塊的底薪。
最重要的是,他年紀已經太大了。
如今上有老下有小,也不敢輕易辭職,做了十幾年的設計,再轉行也不知道幹啥。
就只能空閒時間打打零工。跑外賣、跑滴滴,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每個行業有周期,這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
在行業紅利期的時候,當然是衣食無憂。
但是一旦遇到行業下行,就需要早做準備。
我十多年前在傳統媒體行業,做到了某知名刊物的副主編。
當時傳統媒體有多火呢?
廣告商來投廣告,都要提前預約。用日進斗金來形容也不為過。
但是很快新媒體行業開始崛起,傳統媒體開始出現下滑的趨勢。
當時很多人都在觀望,覺得自媒體不一定能成氣候。但是我卻覺得大勢所趨,不是人力可以阻擋的。
於是我選擇改行,投入到新媒體行業中來。
眨眼間,十年已過,過去的傳統媒體幾乎已經凋零殆盡。
但是十年間,我卻已經翻身上岸,完成屬於自己的人生躍遷。
作家九邊說:如果遲早要面對一個問題,不如早點面對。
有十來年的思考時間,總比只有幾個月強。
單身的時候思考這類問題,總比拖家帶口還揹著車貸房貸強。
失業這件事,宜早不宜晚。深以為然。
很多人總是恐懼改變,明明知道未來是條死路,卻依然是不見棺材不掉淚。
溫水煮青蛙,等到溫度升上來,再想跳出來就晚了。
早一些失業,早一點脫離一個衰敗的行業,儘快完成人生轉型,才能迎來人生的轉機。
02
這幾年網際網路上有個很火的段子: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保安,少走四十年彎路。
意思是說:既然早晚要失業去當保安,不如一步到位,現在就去。
這是年輕人在壓力下的躺平與自嘲。
但是我想說:保安這類工作是沒有任何成長可言的。這是一個完全沒有門檻的職業,誰都可以去做。
我那小學畢業,年近60的二大爺依然在這個崗位發光發熱。
你從三十歲做到六十歲,並不比59歲上崗的大爺更有競爭力。
不只是保安,很多行業都是如此——缺乏成長性。
看過知乎的一個問答:哪些職業是不能碰的?
其中有一條就是:一定要遠離那些無法讓你產生複利的職業。
那些可以在時間上、技能上、資源上累積優勢的工作,才是好的工作。
如果不能,那就必須儘早放棄。
看過一個故事:
有個年輕人早年在出版社當印刷工。
每天累死累活掙一點辛苦錢。
有一次,他因為太累了,不小心打了個盹,結果手指被捲進了機器裡,差點殘疾。
受傷之後,他換了一份工作。
他跑去當攝影師助理,結果發現只能當打雜的,幫人扛東西,什麼也學不到。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參加了自學考試,拿到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的文憑。
並且自學了剪輯、配音等技能,轉型去做了記者,後來又從記者做到了主持人。
2010年的時候,他抓住了《非誠勿擾》這檔節目,成功躋身主持界的金字塔尖。
這位年輕人,就是孟非。
聽過這樣一句話:比掙錢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變得值錢。
如果一份工作讓你沒有任何提升,讓你失去了增值的空間,那就一定要儘早放棄。
主動讓自己失業,好過未來讓自己難受。
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擁有一個更清晰的未來。
03
前幾天,67歲的香港老戲骨魯振順控訴TVB說:洗碗工都比我賺得多。
曾志偉出來回應說:沒有人能演到老,大家覺得需要離開就離開。
話雖然扎心,卻說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沒有什麼工作是永遠不變的,沒有人可以守著一份工作幹一輩子。
如果行業不景氣或者沒前景。與其守著一起慢慢沉陷,不如主動失業,去尋找新的機會和可能。
1. 修煉跳船力
財新傳媒總編輯王爍說過一個有趣的概念:跳船力。
意思是說:在大船將要傾覆的時候,一定及時跳船下海,不要和船一起沉沒。
那如何才能保持跳船力呢?
那就是保持開放性,不要一直待在船艙裡作業,有事沒事去甲板上看看。
在工作之餘,讀一點沒用的書,看一點沒用的風景,學一點沒用的技能,認識一些新的夥伴。
只有這樣,才能提前預警,提前準備,才不至於被沉船拖入旋渦。
2. 培養遷移力
我們公司最近要做一本新書,對接的編輯之前是做營銷出身的。
她有個尋常編輯沒有的長板,就是對市場的把握非常精準,策劃的書往往更容易出爆款。
在選題和內容方面,她給了很多更貼合市場的建議。
她之前做營銷很不錯,如今當編輯也是如魚得水。
我覺得她的跳槽就非常成功。
職業規劃裡有一條原則是:換行不換崗,換崗不換行。
意思是說:要保持連續性,不要把過去積攢的經驗全部拋棄。
但這條原則的實質,其實是遷移力。
把上一份工作中的長板嫁接到下一份中,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現在都在講跨界、混搭。
很多時候,1+1往往可以產生大於2的效果。
明晰自己的長板,培養遷移力,往往可以成為一個人在職場獲勝的法寶。
3. 學會終局思維
曾鳴教授提出過一個詞——終局思維。
意思是說:如果你不知道一件事如何決斷的時候,就加一條時間的輔助線。
如果你不知道現在是否要主動失業,就想想五年之後,你還留在這個行業、這個公司,人生是走上坡路還是走下坡路。
如果是走下坡路,不如現在就離開。
人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年齡一旦過大,可能就錯過了最佳的視窗期。
加上時間這條輔助線,考慮下自身的成長和發展,才能做出更有利的判斷。
4. 學會走出去
經常看到一些新聞,一個人投了幾十上百份簡歷最後顆粒無收。
其實大部分人跳槽轉行,都不是靠簡歷,而是推薦。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老闆,你需要招一個人,最優先的選擇肯定是合作多年,已經建立起充分信任的人。
其次就是身邊人推薦的熟人,再然後才是透過簡歷招聘。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工作之餘,多建立社會關係,多認識一些人,爭取被推薦的機會。
如果實在是拿不到推薦,再去投簡歷。
04
看過一個故事:
1985年的時候,英特爾還是一家生產儲存器的公司。
但是在和日本企業的競爭中,英特爾的儲存器業務已經進行不下去了。
當時的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問CEO摩爾:
再這樣下去,你猜董事會會做什麼?
摩爾說:他們會開掉我們,找一個新的CEO,然後放棄儲存器業務。
安迪·格魯夫說:那我們為什麼不開掉自己,然後自己去當那個新的CEO。
1986年,在摩爾的領導下,英特爾正式放棄了儲存器業務,進入微處理器的新時代,從此開啟了新紀元。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與其等著被人裁掉,不如主動尋求轉機。
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主動擁抱變化的人,跟著時代走,被動接受的人,被時代拖著走。
早一點醒悟,人生才不至於陷入泥淖。
早一點搶佔先機,人生才能迎來新的可能。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