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捷徑進藤校後,我後悔了….

這幾天以及未來的數週,美國大學將陸續放榜。藤校和前十是家長們最喜聞樂見的,但是進入名校,然後呢?前不久,聽到一個藤校大三學生(以下簡稱John)的自述,John苦於選錯專業,而後悔不迭。好不容易申請上藤校,手握一手好牌,但是如今站在畢業十字路口,John手裡的好牌變成了“一地雞毛”。從開開心心上藤校,到“畢業即失業”,這一切究竟如何發生的?John的經歷非常有警示意義。比起如何靠“冷門”、“特長”進藤校,家裡“沒礦繼承”的普通中產們可能要想得更長遠。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訊號:EduKnow
靠冷門進藤校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樣了?
前幾天,刷影片號時無意間進入到一個直播間。直播間裡是一個本科康奈爾學生John和主持人的連麥。連麥中,John的聲音滿是愁苦,他對主持人表示自己對未來非常焦慮與迷惘。
細聽下來,原來John當初是靠冷門——歷史專業進的康奈爾。進入康奈爾後,他轉到了生物專業,原本一切都很順遂。
直到大三快結束時,John才意識到生物專業畢業後並不好找工作,於是又去嘗試轉碼學CS,但是一番嘗試下來,John發現CS涉及大量數學與程式設計,難度太大,John覺得自己學不來,只能放棄。他問主持人現在該怎麼辦?
主持人聽完後,連連驚呼:“你這個(case)太可惜了,生物都是要讀到博士的,你要是早一點規劃就好了。”
當討論到畢業走向的可能性時,主持人又小心翼翼地問,要不要考慮做留學中介。藤校畢業回來,教別人如何上藤校,主打一個層層套娃與鏈路閉環,完美解決就業問題,但這個提議被John一口否決。
至於讀博這條路,也被John否決了。讀碩士倒是可行,但是讀博燒錢、花時間,而且不是人人都適合走學術(科研)路線。
那麼,John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在連麥末尾,John悔不當初地說,當初選專業時,自己懵懂無知,再加上自己的父母也未能給自己指導,導致自己如今如此不知所措。
總結就是,藤校是好藤校,但是如果專業選錯,藤校學生也要叫苦不迭。
最後,主持人給John的建議是,讀碩士時,一定要選生物+統計。雖然統計也涉及到數學與程式設計,但是難度比CS小,為了將來就業,John要硬著頭皮學。
所謂“生命中的所有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縱然“靠冷門進藤校”讓John吃到了短期紅利,但錯把藤校當最終目的,John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拋開就業角度,如果你還在嘗試用冷門進藤校,我們可能要給你潑一盆冷水了。
因為如今靠冷門進藤校,這招其實已經逐漸失靈了。
先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冷門專業。

專業的冷與熱通常由供需關係決定。當一門學科因為就業前景好,必定會湧入大量申請者,即被稱為“熱門”專業,反之亦然。不過,熱(冷)門專業是一個動態概念,會隨時期變化。

在美國大學,常見的冷門專業有語言學、歷史、古典學、人類學、社會學、比較文學等,因為這些專業報考人數少,競爭小,因此“冷門專業”被部分學生當作“曲線救國”的路徑。
背後的邏輯是,先進入大學再說,反正進去之後還可以換專業。
在數年前,這種策略的確是“奏效”的,但是近幾年,由於大家都這樣做,小眾賽道也變得人滿為患,因此冷門專業的錄取也正在變得水漲船高。
拿社會學舉例,業內人士告訴我們,七八年前,選社會學專業幾乎都會被錄取,因為當時中國學生根本就不會選這個專業,但是現在申請的人有很多,申請難度呈指數級增加。
還比如人類學,在這兩年據說也被捲成了小熱門。
所以學生們如果真想要“曲線救國”,最起碼要做好調研,比如弄清楚目標院校的報考專業近幾年在中國大陸的錄取情況。
講到靠小眾專業進行“曲線救國”的申請策略,業內顧問指出,“小眾專業並不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靠小眾專業上岸的同學如今可能在九年級時就圍繞專業做了大量活動。他們對專業的熱情、理解與鑽研精神,被招生官看到。大學之所以錄取他們,一定是覺得他們在一眾申請者裡是最優秀以及最適合這個專業的,而不是充滿著過度包裝與一戳即破的彩色泡沫。”
以一言蔽之,真心熱愛才是申請的“必殺技”。
當然,我們的立場並不是批判與指責小眾專業“曲線救國”,而是希望家長們以更冷靜的視角看待這條路徑。
申請是要把自己的優點和優勢充分呈現出來。打個比方,如果孩子申請語言學,至少他要做到不討厭這個專業,以及他有某樣擅長的東西能夠去支援這個小眾專業,他才有可能卷贏其它競爭者。
還有一點同樣重要,如果眼前家長與孩子的目標只是進藤校,但為之付出的沉沒成本不容忽視。
比如,這兩年,很多自媒體鼓吹靠藝術專業“彎道超車”進藤校,但是對待這種現象,顧問指出,“除非你是真心熱愛藝術,不然你整個高二高三沒有把學術基礎打好,希望進大學後換專業,但是你進大學後因為基礎不好導致成績不好,發現根本沒有能力換專業;或者換了專業後又跟不上進度。”
有一個同學,申請的是藝術設計與哲學專業。入學後,他改成資料科學專業,然而他數學太差,連續拿了兩個c,差點被退學。這得不償失。
進了藤校,然後呢?
事實上,轉專業在美國大學的確是很常見的事情。
但在做決定前,我們首先應該將轉專業的概念理解清楚。
通常一個大一新生進入學校後,會按照申請時選擇的意向專業(intended major)被分配到自己申請的學院。此時,學生可以在這個學院下選擇任意的課程。比如小A申請的是生物工程,他會在大一進入工程學院,此時,他可以任意選擇工程學院針對大一新生開放的全部課程。
一般課程分為兩大類:通識基礎課與專業課。通識課是全校統一的,專業課是根據小A想學習的專業來自由選擇。
假如,小A大一剛進去的時候,因為對機械工程更感興趣,他也可以一門生物工程的專業課都不上,全部選擇上通識課以及機械工程的專業課。
等到大一結束時(通常也可以是大二結束時),小A會根據自己過去所學的課程來轉換自己的專業,如果小A選定的專業是機械工程,這屬於同院轉專業。
有些同學,會選擇跨學院轉專業,比如從工程學院轉到人文社科學院。跨學院轉專業比前者難度略大,但只要符合課程、績點等相關要求,學校會大方給予“入口”。
總而言之,不管你是透過什麼途徑進入大學,換專業相當於“重新洗牌”的機會。
不過這裡要另外指出的是,CS專業因為申請人數眾多,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大學禁止校內轉CS。
比如伯克利強調,你必須在申請時就把CS當作你的專業申請,不然後續無法轉入;佐治亞理工學院也在近日宣佈2024Summer、2024 Fall及以後入學的新生,將無法透過校內轉學進入CS專業等…..
說回到John的案例,他在轉專業時,選到了生物專業。
並不是說生物專業不好,很多本科生選擇生物專業時,其實都是為將來進入醫學院做準備的(醫學院要讀到博士),但John並無心於學醫,更不瞭解這門專業的對口工作與方向,一心只想從歷史專業轉出去,說到底就是對專業不夠了解,才會不幸“踩坑”。
事實上,John的所面臨的困境,也反映了許多學生在專業選擇時的眾生相。
據《華盛頓郵報》對美聯儲資料的分析表明,當畢業生收入越低,其對大學時選擇的專業就越後悔。
人文藝術、社會和行為科學、職業技術培訓佔據最後悔就讀專業的Top3。
另外,無論專業如何,50%就讀於私立營利性大學的學生都會後悔自己的決定,也許是因為私立大學學費昂貴,學生們更有可能難以償還學生債務,在公立大學就讀的學生中,只有 21%的人有類似的遺憾。
這很好理解,誰都不希望花費高昂學費,最後卻愁苦於找不到工作。
不過,不同於國內,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我們就得選定專業,之後再想換專業“難於上青天”;美國大學其實是給予學生充分探索與試錯的機會。
所以在高中時,我們沒能確認最終專業也沒關係,畢竟大家在十七八歲的年紀,都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幹嘛,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在進入美國大學後,學生們要充分探索自我、探索世界,做好專業研究。就像John,他在換專業時,由於沒有做好research,在畢業季他迎來的是自己的至暗時刻。
專業選擇要做到“以終為始”。如果你覺得做自己最喜歡或者最擅長的事情優先於薪水,那麼選擇你感興趣的專業即可。
如果,你跟John一樣,目標是便於就業與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那麼攻讀STEM、醫學相關領域的學位可能是目前這個時代的最優解。
在這個申請季,不論你的孩子最終被什麼院校錄取,希望進入大學後,在二次洗牌時,但願他能握住一手好牌,握住時代的命門。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留學全知道,微訊號 EduKnow,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