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頭】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請大家關注留學字典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前不久,美國《開放門戶報告》釋出了一項資料,引發了廣泛討論:印度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留學生源國。
很多人看到這則訊息後,可能會擔心:“是不是印度學生越來越多,擠佔了中國學生的機會?”其實,情況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

根據報告所示,印度學生的數量在美國留學生中已經超過中國,這一變化,其實主要是在研究生領域。
印度學生去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尤其是在STEM領域的比例非常高,因為很多印度學生本來就有很強的理工科背景。
但如果我們看本科生的申請人數,中國依然穩居最大生源國。

也就是說,中國學生雖然在研究生領域的競爭上不如印度強勢,但在本科階段,中國學生依然佔據優勢,申請人數遠超過印度。
那麼問題來了,印度人為什麼熱衷於讀美研?為什麼在過去的報道中總是看到“印度人佔領XXX”的描述?同為留學大國,中國學生又能從印度學生的經驗中學到什麼?
01 留是目的,學是手段
很多人可能還沒注意到,印度學生有一個顯著的優勢,那就是透過很小的成本,撬動留學槓桿,實現人生跨越。
一般來說,美國頂尖名校的印度學生比例相對較少,但在一些就業率高、價效比突出的排名靠後院校,印度學生的數量卻非常可觀。

比如聖何塞州立大學,這所學校排名未進全美前100,很多國內家長可能都沒有聽過,但它的就業率卻非常高。
今年美國求職網站F1 Hire釋出的國際學生就業成果與投資回報率排名,聖何塞州立大學力壓卡內基梅隆大學、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位居榜首。

聖何塞州立大學地處矽谷腹地,與科技企業資源緊密相連,而且強勢專業就是計算機,所以從這裡畢業的學生可以直接入職矽谷。
據說,這所學校畢業生進入矽谷的比例甚至超過了八所藤校畢業生在矽谷就業人數的總和。
其實大多數留美印度學生來自普通中產家庭,他們的留學目標非常明確:留學美國的最終目的是留在美國。

因此,選校時,他們的首要標準是就業率,而專業選擇上則集中在STEM領域。
美國的H-1B工作簽證要求申請者至少具備本科學歷。
對於很多印度學生來說,透過攻讀美國研究生學位,不僅能夠提升學歷,還能延長合法停留時間,增加求職機會。
2023財年申請獲籤者報告顯示,印度籍佔比高達72.3%,而中國籍僅為11.7%。這背後,正是印度學生精準的留學路徑規劃。

不僅是在美國,在加拿大、澳洲、英國等國家,他們也採用類似的“留學+工籤”模式,順利紮根。
在英國,截至2023年6月,印度學生獲得學籤人數約14萬,位列第一;畢業生工作簽證中,印度學生佔比42%。
在加拿大,2022年印度留學生人數接近32萬,佔總留學生數量的一半,比2021年激增47%。而同期中國留學生人數僅為10萬。

印度人的“潤”從來不只是個人行為。通常一個印度人“潤”出去後,會透過擔保、推薦工作等方式,帶動家族甚至村子一起移居。
人到了,還要紮根,為後代鋪路,最終成為“新美國人”“新英國人”或“新加拿大人”。
英特爾內部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請了一位印度經理,他可能會把整個村子都帶進來。”
02 用“內卷”打敗“內卷”印度精英
印度人熱衷於“潤”向海外,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國內市場發展不均衡、競爭壓力巨大、教育內卷嚴重,加之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讓許多人把留學視為改變命運的出口。
印度也有超級精英大學,那就是印度理工學院IIT,但錄取率不到2%,當地人戲稱沒有考上IIT,就只能上MIT了。

想要進入IIT,首先要參加聯合入學考試(JEE),這一考試被譽為“世界上最難的考試”之一,分為兩輪。
第一輪考生需完成一張3小時的試卷,覆蓋數學、物理和化學三科,從中淘汰掉排名靠後的40%。
透過這一輪的學生,基本上已是印度前2%的頂尖水平,這一輪是為了選拔出優秀的應試精英。
第二輪考生需接受為期5天的全面考核,包括口才、心理素質和臨場反應等綜合能力測試。
這一階段目的在於進一步篩選掉“做題家”,確保留下的是真正的全能型人才。

印度每年有約1000萬考生參加“高考”,但只有1/3能夠順利進入大學。
為了能到捲到頭部,印度人和普天之下的學生一樣,都選擇了補習。
位於印度中部的科塔市,就是印度的“補習之都”。

紀錄片《一個被設計製造的夢——印度高考》
科塔市位於印度中部,人口剛剛過百萬,卻有150多家補習機構,其中包括40多家大型教育機構。
每年有超過20萬名高中生來到這裡,參加為期兩年甚至更久的培訓班,為JEE或NEET(醫科考試)做準備。
有資料顯示,在科塔補習的考生每年要花近30萬盧比,而印度的人均年收入不過才17萬盧比。

在科塔市參加補習班的日子裡,學生們大多數時間都在接受“魔鬼培訓”,每天學習時間超過12小時,甚至16小時才是常態。
在這樣的環境下,考生不僅面臨沉重的學業壓力,還要承擔心理負擔。
科塔市的“高考工廠”培養了無數精英,但也帶來了令人擔憂的代價,焦慮、抑鬱,甚至自殺的案例屢見不鮮。

然而,對於那些成功考上IIT等印度名校的人來說,未來的道路順風順水,畢業後赴海外深造,進入矽谷,拿到百萬美元年薪,完成階級跨越。
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便是這一模式的最佳代言人。
出身印度一個普通小鎮的皮查伊,透過努力考上IIT,從此改變了命運,最終成為谷歌的“打工皇帝”,年薪高達2.8億美元。

03 佔領世界的印度人
最近幾年一直很流行一句話“印度人佔領世界”,從政界、商界到科技界,印度裔的身影無處不在。
例如,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以及IBM CEO阿爾克溫·克里希納都是印度人。

不僅是在科技行業,香奈兒 CEO Leena Nair、執掌百事可樂長達 12 年的 Indra Nooyi 同樣出生在印度。
財富500強中的60家科技公司裡,印度裔高管掌管的企業比例同樣達到了六分之一。
印度裔能夠在各大發達國家間遊刃有餘,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他們的英語能力。
作為前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國,印度上層社會本身擁有較好的英語基礎。
儘管帶著明顯的“咖哩味”口音,但印度人對自己的英語口語自信滿滿,不僅敢開口,還能透過語言展現個人能力。

除了語言優勢,印度留學生在社交方面的投入也遠超其他群體。
他們不僅善於拓展人脈,更懂得利用這些關係資源快速找到工作,甚至在職場中迅速晉升。
印度人還擅長辯論,不怕得罪人。在課堂上,印度學生的踴躍發言和搶答幾乎成了標誌性場景,他們還特別喜歡與老師展開辯論。

這種思辨習慣延續到職場後,往往成為他們的額外優勢。敢於表達意見,善於說服他人,讓他們在團隊協作和決策中更顯主動。
而相比之下,很多中國留學生由於沉默謹慎、避免“禍從口出”的習慣,常常顯得被動低調,甚至因此錯失重要的表現機會。
另外,有研究發現,許多印度裔人士無論本科專業是什麼,最終都會補充一個MBA學位。
例如,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先是在印度班加羅爾大學獲得電子與通訊工程學士學位。
隨後赴美國攻讀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計算機碩士,最後又在芝加哥大學取得MBA學位。

這種“技術+管理”的雙重能力,再加上良好的口才和辯論能力,是印度人在職場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對比印度學生的發展路徑,我們國內中產家庭的留學目標卻顯得單一且表面化。
不少中國學生在進入頂尖名校後,依然沿用“做題家”的方式學習:刷績點、完成作業,卻忽略了綜合能力的培養。

他們常常缺乏與國際同學的互動,只和同胞抱團,英語不流利,社交能力薄弱。
等到畢業時才發現,身邊的印度同學早已完成實習,拿到了頂尖企業的轉正offer,而自己卻只能陷入迷茫。
當然,我們並非提倡全盤模仿印度模式,但印度人的做法確實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鑑。
在學歷貶值速度快於貨幣的今天,國內家長確實需要重新思考留學的目的,是為了面子,還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留學不該只是一個“身份符號”,更應是一個提升綜合競爭力的機會。
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與其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精英標籤”,不如從實際出發,幫助孩子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留學字典》原創文章精選
Berkley、UCLA、UCSD在中國高中錄取人數 | 疫情三年,美國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2022年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人數減半?最新官方資料 | 2022年哈佛新生背景 | 哈佛MIT vs 北大清華:畢業生去向有何不同 | 加州大學有多中國學生?伯克利2769人、UCLA 2654人
美國大學國際學生錄取率 | 美國TOP20大學4年美本申請錄取資料 | 除了計算機和金融,還有哪些好專業?| 哈佛大學2022年新生錄取文書 | 加州伯克利、洛杉磯中國學生錄取率僅8-9% | MIT2022年新生亞裔佔40%,國際學生錄取率 1% | 耶魯大學2022年新生資料 | 康奈爾大學2022新生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