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美元外匯瘋狂買礦,硬剛美國脫鉤,上演驚天反殺

中國是全球礦產資源的超級消費大國,對各類礦產的需求規模龐大。2024 年,中國原鋁產量達4338.5萬噸,佔據全球近60%份額;2024 年全國煤炭產量約 47.6億噸,佔全球產能50%以上;豐富的煤炭資源為中國高耗能產業構築了堅實的能源基石,形成了獨特的電力成本優勢。
同時中國在電力能源技術上獨步全球,使得鋁、鋼、化工等產業的用電成本優勢顯著,每度電約為德國工業電價的1/5 。這種能源-產業閉環讓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公開承認:“中國工廠的鋁錠出廠價比我們冶煉廠的電費賬單還低。”這種能源與產業的緊密結合,讓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競爭中佔據了成本高地。
在非洲,中國與剛果(金)、尚比亞等國的礦產合作成果豐碩。剛果(金)貢獻了全球68%的鈷產量 ,而中資企業掌控著當地85%的鈷礦權益。中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不僅侷限於礦產開採,還延伸至基建、教育等領域,一位常駐非洲的礦業觀察者在領英上寫道:“這裡的礦山醫院用著深圳邁瑞的醫療裝置,礦區食堂供應著老乾媽,連礦工安全帽都是中國製造,可以說中國正在非洲複製一個微縮版的產業生態”
在尚比亞,大學礦業工程專業留學生中,72%獲得中方獎學金 ,這一“資源換教育”的模式,既為當地培養了人才,也鞏固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資源合作關係,被國際媒體譽為“21世紀最偉大的地緣投資”。
與美國的戰略佈局相比,中國有著鮮明的特色。美國依靠軍事基地維護其全球利益,而中國則透過在戰略沿線國家的港口投資,構建起一張龐大而隱秘的資源運輸網路。中國在全球23個國家運營或參股36個港口,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每月解除安裝15萬噸幾內亞鋁土礦,這些礦石經中歐班列直達中國工廠,成為中國製造業的重要原材料。這種“港口到鐵路再到工廠”的物流模式,令蘭德公司研究員感嘆:“中國人把物流經濟學玩成了戰略藝術”在數字經濟層面,洛陽鉬業建立的區塊鏈溯源系統,讓剛果鈷礦的每一克金屬都能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即時證券化,這種金融與實體的深度咬合,正在改寫大宗商品定價規則。
美國試圖透過《通脹削減法案》構建鋰電產業鏈,卻陷入尷尬境地:內華達州的Thacker Pass鋰礦雖號稱北美最大,但開採許可拖延三年未決;反觀江西贛鋒鋰業已在阿根廷Cauchari鹽湖佈局40萬噸碳酸鋰產能。這種對比印證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研判:“中國礦產戰略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將政府意志、企業效率、金融工具融合成西方難以模仿的系統工程。”當特斯拉因鎳價波動被迫漲價時,寧德時代已透過印尼莫羅瓦利工業園鎖定了未來十年60萬噸鎳的穩定供應。
面對美國主導的“礦產安全夥伴關係”,中國選擇另闢賽道。在雲南怒江峽谷,全球首條液態金屬電解鋁生產線將能耗降低40%;青海察爾汗鹽湖的吸附法提鋰技術,使鋰綜合回收率突破90%。這些創新不止關乎成本,更拔高了產業標準——當西方還在爭論是否停用新疆棉時,中國已用科技突破將“高耗能”標籤轉化為“高效能”優勢。正如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報告所指出的:“中國正將資源依賴轉化為技術輸出,他們在剛果礦山部署的5G智慧採礦系統,反而成為非洲國家要求西方礦業公司必須採購的准入條件。”
從網路熱議的觀點來看,“工業克蘇魯”形象地描繪了中國工業體系的龐大與複雜,以及對資源的強大整合能力。中國以完備的工業體系為支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在全球製造業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農村包圍城市” 則體現了中國在全球資源戰略中的獨特路徑,透過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逐步擴大在全球資源市場的影響力,打破了傳統強國對資源的壟斷。
當哈佛教授格拉漢姆·艾利森追問“中國會否成為下一個資源帝國”時,剛果(金)礦業部長卡薩迪的回應則頗具深意:“我們不在乎帝國標籤,重要的是中國人教會我們用礦車和學校取代AK47和童工”。這或許才是中國資源戰略最深遠的破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