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暴富!中國挖到千萬噸大鋰礦!夠造30年電動車?

來源:電動車公社
作者:社長
ID:EVgongshe
1月8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局官方釋出:
我國鋰礦找礦取得重大突破,在新探明幾千萬噸鋰礦資源量的支援下,中國鋰礦儲量在全世界的佔比從6%上升至16.5%,國家間排名也由第六爬升到第二,目前僅次於智利!
這是個值得奔走相告的好訊息,很多人已經開始猜測新增儲量可以用多久
● 圖片來源:知乎@雲天見XL
畢竟鋰於當前的新能源汽車時代而言,重要性已無需贅述,一句“白色石油”盡敘它的價值。
穩定的鋰價,關乎整條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2022年鋰價狂飆的陰影尚未過去,碳酸鋰價格在僅僅一年時間從6.8萬元/噸漲到59萬元/噸,讓從業者心有餘悸的同時,也讓鋰礦焦慮正式進入大眾輿論場——
中國到底缺不缺鋰?怎樣才能不缺鋰?
眼下新探明的巨大儲量,極大緩解了大家對鋰的焦慮,也堪稱中國地質人為今年新春獻上的一份隆重賀禮。
一切都非常完美,唯有一點點小瑕疵:
“快過年”的時間點+巨量的儲備漲幅+某東方大國“從不打無準備之仗”的行事風格,大家很難不去多想
這些礦怕不是早就找到了,只是一直沒公佈吧!
那……國家有沒有可能還有別的鋰礦藏著掖著不說呢?
有礦也用不了?‍‍‍‍
不能怪網友瞎猜,這次我國鋰礦儲量的井噴式增長,其實只是諸多“祥瑞”中的一員。
從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官網可以獲知,同期我們還在鈮、鈾、銅等資源(後續估計還會有其他)上實現了找礦突破。
合理推測,包含鋰礦的礦產資源勘探成果近幾年已經積攢了一批,只是近期集中公佈出來,而且大機率並非全部公佈。
也就是說,這波找礦突破,還真有可能是“按需公佈”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新探明的巨量鋰資源儲量,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先說結論,短期對行業不會有太大沖擊,這幾千萬的鋰礦資源,主要將基於戰略儲備的意義而存在。
要解釋清楚這一點,就不得不提咱們找到的鋰礦是啥性質。
具體來看,地質人員新探明的鋰資源共分三大類:硬巖鋰礦、鹽湖鋰、和“無中生有”鋰(因技術突破而能更充分利用的鋰資源)
這些鋰資源所分佈的位置,主要位於新疆、青海、內蒙古等高海拔地區,以及江西、湖南、四川等山區。
它們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開採成本高且環保壓力大。
比如新發現的西崑崙—松潘—甘孜這條長達2800千米的世界級鋰輝石型鋰成礦帶,光看名字也能知道,這個鋰礦藏在山區和青藏高原上。
哪怕暫時不去考慮品位的問題,光是開採之後的運輸問題,就足夠礦業公司喝上一壺的,而且這還沒算上為此付出的生態破壞成本。
● 大柴旦鹽湖
這也是一直禁錮中國鋰資源開發的重要原因,因為中國此前探明的鋰礦很多也都是這個樣子!
有一說一,儘管此次勘探成果顯著,但之前中國境內也是有個幾百萬鋰礦儲量的,在國際上大小也排的上號。
可中國企業卻寧願捨近求遠,頂著遠洋運輸、跨境交易的種種不利因素,從海外大量進口鋰原料,除了咱們消費多之外,更是因為國內鋰礦開採的價效比並不算高。
世界上約90%的鋰資源都集中在鹽湖鋰礦和硬巖鋰礦,而中國的鹽湖鋰礦分佈在青藏高原,硬巖鋰礦分佈在川西為代表的山區。
● 官方公佈的野外勘查圖片
從古至今,這些地方都人跡罕至,哪怕到了今天,依舊遍佈無人區。
與之相比,礦業產業鏈成熟、品位高提煉成本低的最大鋰礦生產國澳大利亞,在鋰資源開發上則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翻譯一下,就是海外的鋰礦量大、管飽、品質好、還不貴。中國鋰原料對外依存度始終維持在50%-70%的高位,也就不足為奇了。
鑑於國內新探明的鋰礦資源,並沒有在開採條件上降難度,無法直接拿來用,所以並不會很快改變行業供貨現狀,中國企業依舊要從外國大量進口鋰原料。
這些寶藏,要等到開採技術、化學提純技術的進一步提升,以及找到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平衡點,才能真正參與到產業活動當中。
用不了也要找礦!‍‍‍‍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統計,2021年澳大利亞鋰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55%、南美“鋰三角”(玻利維亞、阿根廷、智利的三國交界地區)產量佔32.2%,二者加一起佔去了當年全球鋰產量的87.2%。
● 智利阿塔卡瑪鹽湖的大型蒸發池
近兩年情況有變化,但總體趨勢沒有變,全球鋰原料的供應,依舊主要依靠澳大利亞和南美。
與此同時,當前中國企業佔據了全球70%以上的鋰電池生產份額,生產了90%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
如果不是中國同時控制著全球超過70%的鋰精煉產能和技術專利,在鋰電池生產技術領域也佔據主導地位,不說中國企業遭遇怎樣的獅子大開口,退一步講,恐怕壓根就不會有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強勢崛起。
作為一個後發工業國,在不少產業領域,中國已經因缺乏資源、技術吃過了太多的苦。
於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自然會珍惜和其他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機會,想盡一切辦法爭取發展優勢。
專注各項技術研發是其一,支援如天齊鋰業、贛鋒鋰業這樣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爭奪全球鋰礦定價權是其二。
技術領先+資本手段,放在全球公平競爭的“自由市場”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已經可以高枕無憂。

● 可口可樂在墨西哥部分地區甚至比水便宜

但對於礦產資源來說,還遠遠不夠。
且不說中國企業還未能在全球鋰資源爭奪戰中完全立穩腳跟,就是眼下才吃進嘴裡的肉,也有人想著法要我們重新吐出來:
2023年,因墨西哥鋰資源“國有化”戰略,墨西哥礦業總局直接取消了贛鋒鋰業Sonora鋰黏土專案的9個礦產特許權;
2024年,SQM與智利銅業公司“公私合營”,天齊鋰業原本因身為SQM重要股東而持有的阿塔卡馬鹽湖權益被稀釋,如果情況沒有變化,智利政府將在2025年開始獲得合資公司70%乃至85%的經營利潤;
● 墨西哥贛鋒鋰業Sonora鋰黏土專案
毫無疑問,中資企業在海外合規取得的礦產資源權益,在當地“國有化”政策調整的刻意排擠下正在受損。
而且不止於此,2022年探明鋰儲量在全球佔比超55%的南美“鋰三角”三國,正構思效仿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立一個“鋰佩克”,以謀求國際鋰市場的定價權。
儘管“鋰派克”尚沒有落地的跡象,然而這一構想和南美國家礦業資源國產化的操作,一併為全球鋰礦資源開發增添了不確定性。
不能說南美國家挾礦產資源謀求發展的方向是錯,直面當地各種未知風險也是海外投資必須冒的風險,可中資企業被動讓渡權益、缺乏應有知情權受到的委屈,也不是假的。
因而一方面,中資企業需要拿起法律武器啟動國際仲裁,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採用更可控的方式打造一套“備胎”。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的狗窩,哪怕別人家的礦再多再好,終究不如自己家有礦睡覺來得踏實。
中國地質人新探明的幾千萬噸鋰資源儲備,就是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最大後手。
難開發、成本高固然是事實,但技術是可以發展的,產業是在進步的,今天挖不了的礦、提煉不了的資源,將來則未必。
最起碼我們對切斷一切後路、只能自力更生的局勢是不懼的,那些準備挾鋰以自重的國家和勢力,最好也重新思考一下,是否還是開放合作,來得更加划算。
早年間社長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市面上就流傳起一個故事:
說日本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購買中國的煤炭,填在海里儲備起來,主打一個我不用就是囤
這個故事還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裡面關鍵詞從煤炭換成木料、石油(有必要的話把中國從賣家位置也替換掉)即可。
故事的核心是引導和宣揚外國人的環保意識和高瞻遠矚,雖然小時候的社長不知道這些資源是怎麼填進海里的,又為啥能一直安安分分待在海里不洩露。
總之就是個不明覺厲
現在回過頭再看,這個故事自然充滿了漏洞,比如最顯眼的一個就是——日本進口的煤炭並非主要源自中國,而中國也不是日本的主要能源供應國。
但這不重要,畢竟故事本身就是為了一碟醋包的餃子。
重要的是,我們逐漸活成了故事裡主人公的樣子。
制定計劃、認真佈局新能源產業的是中國,長遠規劃資源、不打無準備之仗的還是中國。
而傳說中尊重自然規律、強調綠色生態的西方發達國家,要麼陷入了環保主義反過來制約生產發展的泥沼、要麼無力抗衡天災人禍下帶來的各種災難。
在社長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美國加州山火已經燒了7天還未撲滅,24人已遇難,2500餘棟民宅等建築確認完全燒燬。
與此同時,美國現任總統正喜迎曾孫,下任總統特朗普在重申控制格陵蘭島的意圖,因為這裡有大量中國已收緊出口、而美國垂涎欲滴的稀土資源。
我們該慶幸,今天再也不可能有人強迫我們賤賣資源,那些埋藏在青藏高原和各地山區的鋰礦資源,可以安然等待我們有能力帶它們重見天日的時候。
同時我們也該期待,當中國有足夠技術儲備開採它們時,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又將發展到怎樣的高度。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最華人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