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香港和內地股市金融術語大不同!

香港與內地在金融領域雖然有著緊密的聯絡,但在金融術語的使用上卻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今天這篇文章就整理兩地在金融專業術語上的差異,給大家在股市操作時提供一份實用的參考!
手/球VS買賣單位
香港的“手”及“球”對應內地的“買賣單位”(內地買賣單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稱呼)。
“手”及“球”均是買賣股數的單位術語。“手”即每次買賣的最起碼股數,而各股票的每手單位並非一致,所以大家在下單前千萬要注意所投資公司的每手交易單位。
每“球”即特指一百萬,所以在香港股場中,每購入一百萬股,就成為買入一“球”。
暗盤買賣VS灰市交易
香港的“暗盤買賣”對應內地的“灰市交易”。
暗盤是一種為買賣雙方匿名配對大宗股票交易的平臺,主要由機構投資者參與買賣,運作並不透明,不會展示買賣盤價及報價人士的身份,也不會向公眾披露已執行交易的詳情。
在香港一般用於新股上市前交易,於新股上市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後進行。
通常,看暗盤可以預測上市首日的開盤漲跌幅。如果暗盤成交價格普遍低於發行價,說明該新股不被看好,上市後很可能會跌破發行價;相反,如果高於發行價且成交量大,說明後市看好。
長倉/短倉VS多頭/空頭
香港的“長倉”又稱作多頭、買空、作多或做多,對應內地的“多頭倉位”。
長倉指投資人買入金融產品部位後,持有且當日不出脫的操作方式。
持長倉的投資者預期相關資產的價格會上漲後市看好,因此採取“先買後賣”的策略,此為傳統的證券操作方式。
香港的“短倉”則對應內地的“空頭”。
短倉指指投資者在“不持有”金融產品部位(如證券)的情況下,賣出該金融產品。如果賣方有義務立即交付,他便需要從第三方借入該資產。持短倉的投資者預期相關資產的價格會下跌後市看差,因此採取“先賣後買”的策略。
大閘蟹VS套牢
香港的“大閘蟹”對應內地的“套牢”。
在香港股票市場上,當一些投資者買入股票被套後,不願意割肉止損,反而追加投資繼續買入降低倉位成本期望股價反彈,但事與願違,股價長期沒反彈反而日漸走低,久而久之手頭上的錢都變做難以變現的股票,最終被深度套牢。
這些被套牢的投資者就形象地被稱為大閘蟹,那些套牢的股票就叫蟹貨。大閘蟹一詞非常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投資者那種本來買股票指望能賺錢,反而被逐漸深度套牢,造成拋也不是、再買也沒有資金,只好心情複雜眼巴巴地煎熬著的心情。就像市場上待賣的大閘蟹基本上都是被人用繩子把手腳都綁得嚴嚴實實,動彈不得的。
換馬VS掉倉換股
香港的“換馬”對應內地的“掉倉換股”。
換馬是指投資者沽出所持有股票,趁機將資金投資在另一目標股票上。
這一詞彙來源於香港的馬會,香港的賽馬具有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而不少香港市民會參與賽馬博彩之中,“換馬”這個詞因此也就形象地指投資者出售所持有股票,趁機將資金投資在另一心儀的目標股票上。
即日鮮VS當天交易
香港的“即日鮮”對應內地的“當天交易”。
即日鮮是香港專業術語,這和香港股市的交易制度有關。
港股實行T+0交易制度,即當天買入的股票可以當天賣出,或當天賣出的股票亦可以當天買入。這種可以即日來回買賣的短線交易方式在香港很受歡迎,因此被稱作“即日鮮”,而交易的標的不僅僅是股票,還包括期貨、牛熊證、外匯等金融產品。
內地股市則實行T+1交易制度,即當日買進的股票,要到下一個交易日才能賣出。
預託證券VS存託憑證
香港的“預託證券”對應內地的“存託憑證”。
一般而言,預託證券是存管人發出的證明書,以代表該存管人所持有的海外公司股份。
在香港或內地經營的公司如打算在香港上市,一般會申請股份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掛牌買賣。不過,有些境外公司所屬地區的法規可能不鼓勵股份在海外上市,在這情況下,這些公司可透過發行香港預託證券進入香港的資本市場。
而本地投資者則可以透過在聯交所買賣的預託證券,投資於在海外交易所上市的境外公司。對於本地投資者來說,直接投資於境外上市公司股份,通常涉及繁瑣的股份登記程式、預扣稅退稅申請,以及交易涉及不同貨幣所帶來的不便。在若干情況下,投資者亦難以及時收到公司通訊,並行使應有的權益。預託證券有助消除這類問題,方便香港投資者投資於海外股票。
孖展戶口VS保證金戶口

 炒孖展  VS  融資


香港的“孖展戶口”對應內地的“保證金戶口”。
“孖展”一詞從字面上不容易理解,換到英文的表達“Margin”則很明白,就是“保證金”的意思。簡單來說“孖展”就是借錢投資,在香港金融市場上,投資者買賣證券時,可選擇支付全數金額,或向經紀行借入部分款項。若選擇借入款項,便需要在經紀行開設“保證金”(俗稱“孖展”)戶口。買入證券的總額所存入的部分款項便稱為“保證金”。
此外,香港也由此衍生出了“炒孖展”這一專有名詞,即透過槓桿效應放大投資回報,因為孖展可以讓投資者以較少的本金作出更大投資,當賺錢時,所得回報會更大,利潤可以是原本的數十倍甚至數百倍,十分豐厚,但同樣,虧損時亦會比原本虧得更多,風險極高。
幾年前,內地開始容許投資者在某些情況下“炒孖展”,並把這個名詞翻譯成“融資”,意思就是容許券商向投資者借出資金,讓投資者可以買入價值高於保證金的股票。
除了上述列舉的常見的金融術語外,兩地之間還存在許多意義相同的金融術語,以下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兩地金融詞彙對照表,以供大家參考:



圖源:香港經濟日報

最後,希望這篇攻略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瞭解兩地金融術語的差異,做出理財決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