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對上海做了四件小事

不要看他怎麼說,看他到底做了什麼
這差不多可以是用來評判個人和品牌的重要標尺
這年頭大家用詞喜歡用大詞,今天就看幾件小事情

上海樓市到了現在差不多已經到了尾聲,購房者也基本知道了如今的房企到底是什麼樣的
有的可以做一個頂級封閉圈層社群,有的可以建立一個個風格傳遞著生活理念
在這裡或許大家腦子裡可能會冒出很多很多個名字
但是我說一個專案可以給城市帶來什麼,這好像沒辦法說出一個品牌
我們幾乎每年都會聽到無數房企表達著對上海的熱愛,持續深耕的念頭

但是除了數字上的呈現,開發商在上海這個城市留下了點什麼

這似乎也是一個玄學問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來回答這個玄學問題
企業名稱:萬科
01
萬科在上海做的最異類的專案,如果讓我一定要選一個,我會選萬科四季都會
不知道多少朋友聽過這個樓盤
這個專案算是整個北上海針對剛需和首改的標誌性專案,而且整個專案體量很大,開發時長也算是穿越過週期
但是各位知道麼,就是這麼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專案,其實不是一個完整的專案
或者,嚴格意義上來說,四季都會不是一個完整的郊區大盤模式
因為整個寶山楊行處於城市先有地塊需要逐步推進陸續開發的階段,所以對於四季都會來說
不是一個完整的地塊
而是分散在地鐵兩側的若干個零散地塊
這其實是最尷尬的開發模式
頂著區域開發城市更新的大帽子,但是地塊都是零散的小地塊沒辦法聚勢很快出效果

這幾乎是所有開發商都躲著走的專案,但是對於萬科來說卻出奇的有耐性

萬科對待四季都會沒有說要做特別宏大的敘事,反而一上來都在做小事
比如代建了口袋公園,成為整個楊行重要的互動景觀一部分
比如關於河道步行以及橋下空間的升級展望,豐富在區域內所有生活人群的歸家動線

包括售樓處,因為開發時間久,且整個售樓處運營的內容和業態比較豐富

愣是被幹成了整個區域內的生活配套
周邊的住戶不論是不是萬科的業主日常閒暇都會來這裡逛逛
也因為如此,四季都會就彷彿野生一般的成長

在萬科對整個楊行持續性的開發和運營並舉的邏輯下,成長為整個北上海知名的專案

四季都會實景圖

專案和配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反哺成為區域內互相流動互相滋養的業態體
因為整個散發的點狀系統非常細碎,整體的週期也比較長,在後期我們甚至看到一些特別有趣的規劃邏輯
一點點的雕琢,城市和城市的縫隙開始縫合,景觀和居住被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歸家動線、體驗動線、城市動線相互交叉又不互相干擾,整體的居住面貌開始得到改善

有趣的是

如今整個四季都會大一期5塊地已開發完,可售物業的體量也越來越少,在萬科似乎對於專案可以抽身離去的時候
我們看到了

整個寶山楊行整體的城市更新1.0也因為專案的開發完成而接近完成
在這張鳥瞰圖下,我們看到天際線的構成裡萬科留下了很多建築的痕跡
而在痕跡的背後,正是因為分散的點狀開發,建築下的業態開始流動,城市面貌開始變好,區域喚醒了未來,人群結構也變得豐富……
一切都朝著美好的樣子發展
如果七寶城市花園萬科“做了”一個大城,那麼楊行四季都會萬科就是把自己揉碎了“融入”這個城
背後到底為這片土地做了多少細碎小事,經歷了什麼,或許也只有萬科自己知道
也因為這個專案,給到上海萬科一個很大的心理暗示,就是城市開發,生活理念的呈現,不一定只能靠大開大合的大城
點狀小專案的系統化組合依然可以成為城市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
02
也因為有這麼一個磨出來的專案,萬科在後面的專案也就有了更多和城市磨合的可能
這樣的碰撞沒有禁錮住萬科城市開發的模式,反而使得上海萬科對待任何一個專案有了足夠的耐性
比如在松江
大家只要去過鬆江就會知道松江人氣最旺的地方應該就是印象城
這個專案的操盤者來自萬科旗下的印力集團,但是不是孤獨的一個專案
未來後期還有印象城二期,兩期加起來超過40萬方,不僅是區域中心,還將是上海體量最大的純購物中心
而在印象城背後,接壤著萬科海上映象

的住宅社群

為什麼要這樣表述

是因為當初開發印象城一期的時候,外界包括同行沒人知道印象城會有擴容以及未來這裡還會有住宅

這可以看出萬科對於一塊土地是有多大的剋制
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下的萬科試著放棄太多口號式的宣發,選擇多一點兌現,然後再做一點
與之有異曲同工的當然還有萬科天空之城

這裡的住宅、商業、辦公……甚至道路都已經完善構成
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幾何塊組合的綜合地塊還是類似於天空之城完全糅合在一起的綜合性地塊,萬科都在試著踐行儘早兌現儘早運營的理念
這當然基於這家企業商住一體化開發多元化佈局的理念,更是基於專案開發融入了更多城市運營的角度
不急於抽身,不急於完結,這對一家快週轉的商業化企業來說,難能可貴
也因為這麼多年在這個城市的深耕,萬科對待上海的那股意念越發的有力,這種態度已經不是說圍繞著專案檔次來做差異化的落地
而是成為萬科的體系

從最遠郊的安亭新鎮,經過十多年的開發以及萬科後期整體物業的投入和運營
整個片區成為上海最獨特的,可以說僅有的一個沒有圍牆的片區
所有的人群和業態包括產業被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而包括上海最市中心的專案中興路一號

萬科給到最頂級的配置開發,但是依然選擇把一部分展示面讓渡出來給城市,在一層構建這樣的城市配套

社群內部動線被規劃到二層獨立動線

並且圍繞著中興路一號作為樞紐,結合雅賓利專案以及市政公園等節點
萬科在一點一點修復城市折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努力喚醒中興路板塊

如今這個片區因為這樣的修復被重新定義,如今專案所處的板塊也被重新定義為中興板塊
03
而對這樣的理念徹底到什麼程度
就是對於純住宅地塊它也不放棄這樣的行為習慣,上海中環附近的萬科朗拾花語

,一個規模20萬方的住宅用地

這樣屬性的地塊對於很多開發商來說就是眼裡的香餑餑,一定是個純現金流的專案
但是在朗拾的輸出體系中,我們可以看到沿街側做了近20米的紅線退讓

這樣的紅線退讓給到專案和城市更好的過渡,也給到所有參與過這裡的人更好慢下來的理由
而且因為被兩條河流天然地做了一個T字型的水系貫穿
這麼一個得天獨厚的屬性也就決定了,在整個地塊內就天然的形成了
路、橋、河三者交叉編織成的四個轉角
這個轉角天然的成為了社群和城市的邊界空間,有了很多可以發揮的可能
所以這塊地從一開始就有了很大的可能
你可以看成一個社群,也可以看成是四個社群,可以看成互相獨立,也可以看成無痕地融入在城市肌理

這就是萬科對待一塊土地的態度,某種程度上確實不是和其他開發商在同一維度的思考
對內萬科一直定義自己做的是綜合住區
對於一個居住社群,不論是社群對城市,還是社群對個人,或者是社群對社群,都是一種綜合複雜多元的存在
也因為萬科更加在乎居住的感覺,不論是大開大合的城市體感還是室內感受都呈現得非常不一樣
包括所有開發商都在用一個戶型應付所有客戶,你會看到萬科針對不同地段不同客群在持續性輸出產品力創新
哪怕是小戶型也沒做妥協,試著給到不一樣的生活場景
包括社群的體感呈現也不單純的圍繞著奢華,貼金式的表達,很多社群風格表達呈現出其他專案不會有的精緻感和靜謐感
這些產品表達都不是有意為之,而是這麼多年來做綜合住區下的肌肉反應
04
所以今天我到底要表達什麼
其實現在談論這個品牌是有微妙的,很多人都會說著其他開發商如何在奢華的領域追求極限
確實,對於萬科而言似乎也不太留戀這樣的風格呈現
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幾件小事
四季都會的點滴細節深耕,海上映象商住一體化的輸出,朗拾在居住領域探討城市和人的關係以及其他各個專案在和城市的融合
萬科一直想要表達給到上海這個城市如何更好的生活
我們從萬科如今在上海的幾個專案落地,更多的看到在為時間而努力
那些不為利益不為短期不為取悅,而是為了城市,為了時間,為了未來而努力的那股力量
這種力量當然你可以說對業主來說是非相關的
但是對城市而言卻是正相連
也是因為單個專案更多的反哺到了城市,城市本質上才給到每一個個體更好的生活
社群可以給我們短暫的取悅,生活本質依然來自城市本身
今年萬科的王牌產品是嘉定的理想之地,去過的人都知道這個專案集合了萬科這些年對於綜合住區的集大成者

中建萬科理想之地效果圖

當真的給到萬科一塊完整土地的時候
萬科真的就在近郊營造出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場景
將內部的一條街道完整的交付出來給到這個城市,從嘉定新城地鐵口出來就看到豁然開朗的城市面貌

中建萬科理想之地效果圖

這種街角的交付,不論是空間結構還是運營前置,還是路網規劃,包括紅線的各種退讓……你可以看到很多萬科在其他專案上的痕跡
集合在一起,正是2023年站在現在的萬科去看未來希望交付的未來城市理想單元

另外慶幸的是,這樣的理念得到市場的強烈反饋

不僅僅是業內同行的圍觀

理想之地今年4次推盤四次售罄,提前鎖定上海套數和麵積的雙料冠軍,但凡理想之地開盤周邊競品全都繞著走

數字當然不能說明什麼,但是正是因為數字的存在說明,萬科此時此刻對於未來綜合住區的思考,已經不是概念,已經不是口號

而是實實在在得到普通個體的認同
每一個人都希望擁有這樣的生活,每一個個體都希望這樣的生活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裡閃閃發光
萬科這些年的努力,已經不是概念領先,而是真實的場景落地
那些我們以為的無關不重要的東西,如今正在被真實的市場客群用腳投票
05
不知道今天這篇內容大家對於這個品牌有什麼瞭解
最後的最後,我想貼三張圖
這是我這十來年走訪萬科各個角落留下的三張照片,用作今天這篇文章的收尾
第一張圖來自萬科城市花園

門頭上寫著1994在說著自己的歷史

但是在2021年,城市花園迎來了小區系統性的更新,牆體得到了整體的粉刷,門窗也被整體更換,門頭也被重新包裝
對於已經過去30歲的城市花園而言,在等待未來更美好的30年
第二張來自萬科天空之城的前期規劃

天空之城內部有一道橋,讓業主可以更好地到達商業以及地鐵軌交

但是在橋的末端有著這樣一個突兀的形態,我問了下操盤手,負責人和我說

這個橋預留了一個口子是給到對面地塊

如果未來我們隔壁小區的開發商也希望讓他們的業主更好的同行,我們願意讓他們直接架一道橋過來
這個預留口是我們給到這個城市的善意,希望天空之城可以更好地為城市服務

第三張來自理想之地的售樓處

售樓處的每一張桌子都在表達著自己的環保和綠色的理念

可回收可迴圈利用正是從售樓處開始一以貫之貫徹在小區內的每一個角落

以上三張照片,都在說著萬科在做著好像和利益無關的那些無用元素,但或許

也是因為這些無用的因素,裹挾這三張照片以及今天所寫的四件小事
才證明了萬科之所以是萬科的原因
以上為正文,來自真叫盧俊
正文中包含廣告*(免責:此文為推廣宣傳,實際以交付為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