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內發現新物種,華大測序儀助力揭秘太空微生物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太長不看版
這貨是天外來客麼?非也非也,還是碳基生物。大機率還是地球菌在太空環境下變異而成。
今天咱們聊件特別有意思的事——中國空間站裡竟然發現了一個微生物新物種,被命名為“天宮尼爾菌Niallia tiangongensis)”。
相關科研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上,並被新華網等國家主流媒體報道。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它不僅是我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又一突破,更意味著人類對生命奧秘的認知往前邁了一大步
今天我們用最通俗的話,帶大家一起揭開天宮尼爾菌的神秘面紗。
01
什麼是微生物新物種?
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不是恐龍,不是原始魚類,而是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
它們就像是無處不在的隱形軍團,從8848米高的珠峰之巔,到萬米之下的馬裡亞納海溝,從南極冰川到人體腸道,都有它們的身影。
這些小傢伙的多樣性遠超我們想象,至今科學家們只發現了1%左右的微生物種類。
每發現一個新物種,就像在生命之樹上發現一根從未被注意到的枝椏,其背後可能藏著改變人類命運的密碼。
02
天宮尼爾菌是怎麼被找到的?
2023年5月,神舟十五號的航天員們用無菌取樣擦巾,對空間站艙內表面微生物進行在軌採集和低溫儲存。
這些樣本被帶回地球后,科研團隊用上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生命解碼器”——華大的測序儀對微生物的基因密碼進行逐個破譯,並透過形態觀察、系統發育分析、代謝分析等多學科手段,發現了一種革蘭氏陽性、好氧、產芽孢、桿狀菌株——JL1B1071T。
這一菌株屬於細胞桿菌科的尼爾屬,其基因組有5166230個鹼基對。科研團隊發現,其與地球上親緣關係最近的環狀尼爾菌(Niallia circulans)ATCC 4513T菌株相比,基因相似度僅為83.3%,遠低於物種界定標準的95%。同時二者在特徵蛋白表達和代謝途徑上也存在顯著差異。
最終,科研團隊確認了這個從未被記載的新物種。
△ 天宮尼爾菌的生命密碼破譯過程用上了華大自主研發的測序儀
03
天宮尼爾菌有什麼特別之處?
首先,它是個“抗壓達人”
在空間站這種微重力、高輻射、寡營養的極端環境裡,它居然能透過調控桿菌硫醇的生物合成,像調節空調一樣精準維持細胞內的氧化平衡。
這種能力讓它在太空這個“壓力測試場”裡活成了優等生。
其次,它還是個“六邊形戰士”,既能高效形成生物被膜保護自己,又能修復輻射損傷,簡直是為太空環境量身定製的生存專家。
△ 天宮尼爾菌與近緣物種之間蛋白質結構差異(A:BshB1蛋白;B:SplA蛋白)
04
發現天宮尼爾菌能帶來哪些啟示?
小小微生物裡頭可大有文章,在航天領域,瞭解這些微生物的特性,能幫咱們設計更安全的太空艙環境;在農業上,它們的抗逆機制或許能培育出更耐旱的作物;在醫療領域,它們的代謝產物可能藏著新藥的線索。
更妙的是,這個小傢伙對有機物的利用能力,說不定能幫咱們解決塑膠汙染這樣的全球難題。
咱們再進一步想想,空間站這個“太空實驗室”有多神奇。
微重力、輻射、封閉環境等因素就像自然界的“加速器”,讓微生物在短時間內展現出驚人的演化潛力。
隨著中國空間站的長期運營,這裡可能成為發現新物種的“金礦”,為地球上的科學研究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 航天員在軌進行微生物取樣
最後,我想說說這個發現背後的中國力量
從航天員的精準取樣,到華大測序儀的精準解碼,再到科研團隊的精準分析,每一個環節都閃耀著中國智慧
這不僅是科技實力的體現,更是咱們探索未知、造福人類的生動實踐。
未來,隨著更多“天宮尼爾菌”的發現,咱們對生命的認知邊界必將不斷拓展,而這些發現終將反哺人類社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參考文獻:
[1] Junxia Yuan, et al.Niallia tiangongensis sp. nov., isolated from the China Space Station.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25 Mar;75(3).  doi: 10.1099/ijsem.0.006693.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