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Tony
編譯:深潮TechFlow
匯聚與分歧:美中關係、CeDeFi與去美元化
近期,貨幣市場的劇烈波動突顯了加劇的宏觀經濟緊張局勢和全球金融動態的重大變化。美元兌日元(USD/JPY)迅速攀升至145水平,主要由於日本央行持續的寬鬆立場——保持利率不變且未暗示立即收緊政策——以及日元多頭頭寸的解除。利率差異仍然明顯,美元佔據優勢,因為美聯儲維持相對較高的利率,而日本則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

同時,新臺幣(TWD)在兩天內對美元上漲超過8%,這是一個極其罕見的“19-sigma”事件。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是由於臺灣機構迅速重新調整其美元敞口,凸顯了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日益擔憂,並生動展示了美中緊張局勢加劇對全球貨幣市場的實際影響。

TSD/USD價格圖表
本月早些時候,美中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急劇升級,特朗普總統將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提高至前所未有的145%。中國迅速以對美國商品徵收125%的關稅進行報復,進一步加深了經濟分歧。
這一升級呼應了經典的“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歷史模式預測當新興大國挑戰既有霸權時,衝突不可避免。遠不止於貿易壁壘,這一事件標誌著世界兩大經濟體的系統性脫鉤,產生的重大次級效應波及全球流動性和美元主導地位。
長期以來,美元在全球貿易和金融中的普遍性建立在對美國機構的隱性但深刻的信任之上——這種信任基於穩定的治理、可預測的外交政策和最小的資本流動障礙。正如BMO全球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Bipan Rai所言:“有明顯跡象表明侵蝕……指向全球資產配置趨勢從美元轉移的結構性變化。”
確實,美元霸權的基礎在地緣政治波動和日益不可預測的美國外交和經濟政策的壓力下正悄然破裂。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特朗普總統嚴厲警告試圖放棄以美元為基礎貿易的國家將面臨經濟懲罰,但在他的總統任期內,美元經歷了自尼克松時代以來最劇烈的貶值。
這種象徵性時刻強調了一個更廣泛、加速的趨勢:全球各國正在積極尋找替代美國主導的金融體系的方案,標誌著全球去美元化的逐步轉變。

幾十年來,中國的貿易順差美元迴流到美國國債和金融市場,支撐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的美元霸權。然而,隨著近年來美中之間的戰略信任急劇惡化,這一長期的資本循環面臨前所未有的中斷。
中國,傳統上是美國資產的最大外國持有者,顯著減少了其敞口,截至2025年初,美國國債持有量降至約7608億美元,相較2013年的峰值下降了近40%。這一變化反映了中國對潛在美國經濟制裁相關風險的更廣泛戰略回應,這些制裁曾導致大規模資產凍結——最顯著的例子是2022年凍結的約3500億美元俄羅斯央行儲備。
因此,中國政策制定者和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越來越多地倡導將中國的儲備資產多元化,遠離美元,擔心以美元為基礎的資產正在成為地緣政治負債。
這種戰略性重新配置包括顯著增加黃金儲備——僅在2023年就增加了約144噸——以及努力增強人民幣的全球使用和探索數字貨幣替代方案。這種系統性的去美元化緊縮了全球美元流動性,提高了國際融資成本,並對習慣於中國將其盈餘美元迴流到西方金融體系的市場構成了重大挑戰。

來源:MacroMicro
此外,中國積極倡導建立多極化金融秩序,鼓勵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地使用本地貨幣或人民幣進行貿易,而非美元。該戰略的核心是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CIPS),其明確設計為現有SWIFT和CHIPS網路的全面全球替代方案,涵蓋資訊傳遞(SWIFT)和結算(CHIPS)功能。自2015年啟動以來,CIPS旨在簡化以人民幣直接計價的國際交易,從而減少全球對美國主導的金融基礎設施的依賴。其廣泛的接受度標誌著向金融多極化的系統性轉變:截至2024年底,CIPS已在119個國家和地區吸引了170個直接和1,497個間接機構成員的參與。
據報道,這一穩定增長在2025年4月16日達到頂峰,當時未經證實的報道宣佈CIPS的單日交易量首次超過SWIFT,處理了創紀錄的12.8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76萬億美元)。
儘管尚未得到官方確認,這一里程碑無疑強調了中國金融基礎設施在重塑全球貨幣動態方面的變革潛力,從美元中心化轉向以人民幣為中心的去中心化、多極化系統。
“過去十年中,以人民幣計價的貿易從零增長到30%,而中國資本流動的一半現在以人民幣進行,遠高於以往。”
——Keyu Jin(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家),在米爾肯研究所舉辦的一個小組討論會上發言
流動性必須流動:CeDeFi 的融合
然而,隨著地緣政治邊界的加劇和傳統金融通道的收窄,一個平行的現象正在出現:全球流動性正在悄然匯聚於無邊界的去中心化金融網路中。CeFi、DeFi和TradFi之間流動性的匯聚代表了資本流動的重新定位,使基於區塊鏈的網路成為重塑全球經濟中關鍵的金融基礎設施。
具體來說,CeDeFi的融合受到多種引力因素的推動:
穩定幣作為支付手段,將B2B(企業對企業)和B2C(企業對消費者)的流動性帶到鏈上。
CeFi(中心化金融)機構交叉提供加密貨幣和傳統金融產品。
DeFi(去中心化金融)協議連線鏈上和鏈下收益,創造新的利率套利途徑。
穩定幣作為支付基礎設施
支付一直是加密貨幣的“聖盃”。
Tether,作為離岸美元的事實上的影子銀行,已成為每位員工最盈利的金融機構。近期的地緣政治動盪只會加劇對穩定幣的需求,因為全球資本日益尋求一個抗審查且無國界的平臺來獲得美元敞口。無論是阿根廷的儲戶用USDC對沖通脹,還是中國商人使用Tether在銀行系統之外結算貿易,驅動力都是相同的:在不受傳統系統摩擦的情況下獲取可靠的價值。
在地緣政治緊張和金融不確定的時代,這種對“交易自主性”的需求極具吸引力。2024年,穩定幣的交易量已超過Visa。最終,基於加密貨幣的數字美元(穩定幣)正在複製20世紀的離岸美元網路——在美國銀行渠道之外提供美元流動性,尤其是在對美國霸權持警惕態度的市場中。

CeFi機構交叉提供傳統金融和加密產品
除了允許全球流動性透過美元結算外,我們還看到CeFi平臺向加密貨幣垂直擴充套件,反之亦然:
Kraken收購了Ninja Trading,以擴充套件其產品至傳統金融資產,最終允許傳統金融與加密交易之間的交叉保證金。
在中國,像老虎證券和富途證券這樣的主要券商(通常被稱為中國的Robinhood)已經開始接受USDT、ETH和BTC存款。
Robinhood將加密貨幣戰略性地定位為核心增長優先事項,計劃推出代幣化股票和穩定幣等產品。
隨著即將出臺的市場結構法案帶來更多的監管明確性,跨越加密貨幣和傳統金融的產品橫向擴充套件將變得更加重要。
DeFi協議連線加密和傳統金融收益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DeFi協議利用具有競爭力的加密本土收益來吸引傳統金融/鏈下資金,並允許傳統金融機構利用全球鏈上流動性來執行其鏈下策略。
例如,我們的投資組合公司 BounceBit(@bounce_bitand)和 Ethena (@ethena_labs )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基差交易收益。由於鏈上美元的可程式設計性,他們能夠將這種基差交易產品打包成鏈上的合成美元,直接瞄準13萬億美元的固定收益市場。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來說,這種產品可能特別有吸引力,因為基差交易收益與國債收益率呈負相關。因此,它們本質上形成了一條新的利率套利途徑,迫使資本流動和利率市場在CeFi、DeFi和TradFi之間趨同。
此外,Cap Lab(@capmoney_)允許傳統金融機構從鏈上流動性池中借款以執行鏈下交易策略,從而為散戶投資者提供前所未有的複雜高頻交易(HFT)收益的訪問權。它有效地擴充套件了EigenLayer的經濟安全產品範圍,從鏈上經濟活動到鏈下收益生成策略。
總體而言,這些發展推動了流動性融合,壓縮了鏈上收益、鏈下收益和傳統無風險利率之間的利差。最終,這些創新解決方案充當了強大的套利工具,使資本流動和利率動態在DeFi、CeFi和TradFi領域中對齊。
CeDeFi流動性融合——> CeDeFi產品提供
CeFi(中心化金融)、DeFi(去中心化金融)和TradFi(傳統金融)流動性向區塊鏈網路的融合標誌著鏈上資產配置者的基本轉變——從主要是加密本土交易者轉向越來越多地尋求多元化敞口的複雜機構,這種多元化超越了加密本土資產和收益。這一趨勢的下游效應是鏈上金融產品提供的廣泛擴充套件,更多的真實世界資產(RWA)產品被引入鏈上。隨著越來越多的RWA產品上線,它將再次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機構進入鏈上,形成一個強化迴圈,最終將所有金融參與者和金融資產帶入一個統一的全球賬本。
從歷史上看,加密貨幣的軌跡不斷納入更高質量的真實世界資產,從穩定幣和代幣化的國庫券(如富蘭克林鄧普頓的Benji和貝萊德的BUIDL)演變為越來越複雜的工具,如阿波羅最近的代幣化私人信貸基金,並有可能進一步擴充套件到代幣化股票。邊緣買家對投機性加密本土資產的胃口下降凸顯了一個重要的市場缺口,併為機構級的代幣化RWA提供了機會。在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例如美國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脫鉤緊張局勢——區塊鏈技術正在成為一種可信中立的金融基礎設施。最終,從交易加密本土山寨幣到支付、代幣化國庫券和股票,所有金融活動都將匯聚到這個可驗證且無國界的全球金融賬本上,從根本上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 END –
宣告:本號內容部分為原創,部分整理來自網路,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網路引用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如需商務合作,請聯絡後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