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的高層亂鬥

與常規的觀點不同,冷戰時期的民主黨,其真正的締造者是一位共和黨總統,他就是西奧多·羅斯福。
19世紀下半葉,由於打輸了南北戰爭,民主黨在美國政壇的地位一落千丈。在很多美國選民看來,民主黨所代表的是臭名昭著的3K黨(白人至上團體),幾乎沒有哪個黑人會把選票投給民主黨。相比之下,共和黨提倡種族平等,鼓勵工商業發展,受到大部分民眾擁護。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裡,民主黨只出過一個總統,其它時期皆是共和黨執政。
與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一樣,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迎來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掀起以鐵路為代表的基建狂潮,很多人抓住歷史機遇實現了階級跨越,其中就包括卡內基、洛克菲勒、摩根等。但伴隨蛋糕最大,美國也面臨愈演愈烈的貧富差距問題,其背後的根源在於少數企業壟斷了市場和原材料,導致中小企業大量破產,工人的待遇也被不斷壓低。到了19世紀末,美國雖然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但國內的勞資矛盾也愈發尖銳,
芝加哥工人運動:
典型的例子是芝加哥工人運動。為追求暴利,很多企業強迫工人每天工作10小時甚至12小時,而且不給加班費。為了爭取自身權益,芝加哥的工人聯合起來舉行大罷工,美國經濟一度陷入癱瘓。雖然這場罷工被鎮壓了,但卻鼓勵了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在經歷一系列抗爭後,工人們最終爭取到了“8小時工作制”的權益。為了紀念芝加哥工人運動,人們將每年的51號設定為“五一勞動節”。
僅僅是“8小時工作制”並不能解決勞資矛盾。19世紀末,為了增加就業崗位,時任美國總統麥金萊大幅上調進口稅率,試圖透過關稅來保護本國產業。100多年後,有個叫川普的商人將麥金萊視為偶像,並稱其是“最偉大的總統,讓美國真正賺到了錢”。但麥金萊的結局並不好,由於得罪了跨國企業,麥金萊在任內遭到刺殺,其經濟政策戛然而止,擔任副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順位成為新一任總統。
進步主義的創始人——西奧多·羅斯福:
西奧多·羅斯福(老羅斯福)曾是軍人,痴迷於馬漢提出的《海權論》。這本書被其視為珍寶,並送給了遠房堂侄——富蘭克林·羅斯福。後者在大蕭條後成為美國新一任總統,並依照《海權論》的觀點擴充海軍,為美國贏得二戰奠定基礎。作為軍人,西奧多·羅斯福曾是鐵桿的右翼,與美國各大財團也維持良好關係。但隨著壟斷企業無序擴張,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陷入經營困難,很多人丟掉了工作,成為無業遊民。
在認識到壟斷的弊病後,老羅斯福的思想逐漸轉向左翼,他頒佈一系列反壟斷政策,並親自調停勞資矛盾。作為上流社會出身的人物,最開始老羅斯福認為工人作為底層,缺乏文化和教育,是喜歡鬧事的那一方,對資本家持偏袒態度。但談判的過程中,老羅斯福被資方代表醜陋的吃相噁心到了,最終他一錘定音,決定為工人們漲薪10%。此舉使老羅斯福受到民眾好評,使其得以順利連任。但光是給工人漲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畢竟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生產資料被少數人佔有。在老羅斯福的推動下,美國對標準石油公司啟動反壟斷調查,標準石油公司一度控制美國90%的石油產量,是真正意義上的富可敵國。最終,標準石油公司遭到拆分,成為美國反壟斷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可以說,如果沒有老羅斯福的反壟斷政策,如今的美國發展水平可能跟阿根廷差不多,社會財富被各大財閥瓜分。
老羅斯福幹滿兩屆後,推舉自己的親信塔夫脫擔任新一任總統。但塔夫脫缺乏威望,雖然提出“金元外交”政策,但很快就被共和黨守舊派架空,很多人蓄謀推翻老羅斯福的進步路線,打算開倒車。受此影響,老羅斯福毅然退出共和黨,組建“進步黨”,以第三政黨的身份參加美國大選,決定阻止共和黨守舊派復辟。
由於反壟斷政策得罪了太多人,在1912年美國大選前,老羅斯福遭到槍擊,子彈射入其胸腔,並永久保留在其體內。這使老羅斯福獲得很多選民同情,雖然他最後沒能連任成功,但成功把共和黨給拖下水,讓民主黨的威爾遜成功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
威爾遜繼承了進步主義路線,並提出“國際聯盟”的構想:
民主黨曾被視為守舊勢力代表,但威爾遜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校長期間,曾仔細研究過老羅斯福的進步主義路線,他對此非常欣賞並把其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威爾遜擔任總統後不但沒有廢除反壟斷政策,還推動很多保護勞工權益的法案落地。威爾遜真正被稱讚的是一戰時期提出的“十四點原則”,這些原則包括民族自決、自由貿易、航運自由等。威爾遜的最大理想是建立“國際聯盟”,但由於共和黨掌控參議院並奉行孤立主義,最終國會拒絕批准美國加入國聯。不過威爾遜的夢想最終被小羅斯福實現,二戰後,以中、美、蘇、英、法為基礎的聯合國得以構建,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從威爾遜開始,民主黨逐漸放棄了種族主義的綱領,繼承了西奧多·羅斯福的進步主義路線,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左翼政黨。
小羅斯福嘗試用社會主義的手段挽救美國經濟:
1929年,美國爆發“大蕭條”,這場經濟危機深不見底,美國失業率飆升至25%,大量家庭和企業走向破產。儘管共和黨總統胡佛嘗試用加關稅這種以鄰為壑的方式促進就業,但危機仍在蔓延。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新一任總統。與大部分美國政客不同,小羅斯福研究過馬列主義,對工人運動持同情態度。另一方面,儘管資本主義國家陷入經濟危機,但實施計劃經濟的蘇聯卻一枝獨秀,工業產值大幅增長,這引起羅斯福關注。在經過一系列評估後,羅斯福決定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用國家的力量來推動經濟增長,帶來美國走出衰退。
受流動性陷阱影響,貨幣政策無法刺激經濟復甦。羅斯福決定動用財政政策,透過“以工代賑”的方式拉動經濟回升。美國各地大力修建公共工程,創造了上千萬個就業崗位。另一方面,為了啟用社會購買力,羅斯福推動《社會保障法》落地,增加對退休工人和失業人員補助。為了解決經費問題,羅斯福破天荒地實施按照資產多寡徵收的累進稅,越富裕的人繳納的稅越多,最高稅率可達70%。另一方面,羅斯福還推動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法落地,改善了工人待遇。
在資本主義的美國,“羅斯福新政”被視為叛經離道,被共和黨掌控的最高法院宣佈“新政”違憲。羅斯福不惜挑戰三權分立制度也要堅定將“新政”推行下去,最高法院只得妥協。在羅斯福時期,民主黨具有“親工會”的特徵,一度成為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政黨。對於不法資本家,羅斯福真的敢把他們“掛路燈”,很多投機倒把的人被罰款罰到破產,美國貧富差距問題得到短暫緩解。
出於對蘇聯的認可,二戰後期羅斯福決定組建以美蘇為代表的雅爾塔體系。按照最早的設計,蘇聯將被世界銀行和IMF接納,融入美元和國際貿易體系。然而1945年羅斯福突然去世,作為其接班人的杜魯門在外交上毫無主見。在強硬派的推動下,美國決定對蘇聯採取遏制政策,世界進入冷戰時期。
上個世紀5060年代,民主黨依然延續了羅斯福時期的左翼政策,一方面注重維護勞工權益,另一方面對富人徵收重稅。在肯尼迪時期,美國掀起“民權運動”,呼籲種族和性別平等。肯尼迪遇刺後,其繼承人約翰遜雖因發動越南戰爭飽受詬病,但其任內通過了《民權法案》,包括黑人和婦女在內的所有群體都獲得了選票,並在就業的時候享受不被歧視的待遇。那個時期也是美國工人過得最滋潤的時期,很多人可以過上住大房子、開大排檔汽車的待遇,輕輕鬆鬆就能養活一家四口。
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
然而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受石油危機等因素影響,資本主義國家遭遇“滯漲”問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對此束手無策,理性預期學派登上歷史舞臺。到了80年代,受哈耶克等經濟學家影響,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掀起新自由主義改革,為富豪減稅,壓縮政府開支。英美經濟得以走出滯漲,實現強勁增長。但在這一過程中,大量國有資產被賤賣給私人,工會也受到限制,很多工人在沒有賠償金的情況下被裁員,淪為困難戶。時至今日,里根的經濟改革譭譽參半,有些人認為里根帶領美國贏得冷戰。但有些人認為里根是08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正是里根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導致全球債務問題愈演愈烈。
不管怎麼說,里根到老布什時期,美國在蛋糕做大的同時,貧富差距也急劇上升,工人的利益受到侵害。出於對現狀不滿,在1992年美國大選期間,中產階級和藍領工人紛紛支援民主黨候選人克林頓,幻想克林頓上臺後能重新讓工人過上體面的生活。
克林頓入贅後,獲得希拉里家族全力扶持:
克林頓出身於貧困的愛爾蘭裔單親家庭,為了改變自身命運,克林頓上學的時候非常努力,最終成功考入耶魯大學法學院,屬於典型的小鎮做題家(跟萬斯的經歷有點像)。在學校的時候,克林頓可以憑藉優異的成績獲得萬眾矚目,可進入社會後,克林頓發現自己四處碰壁,很多優質的工作崗位只對關係戶開放。為了逆天改命,克林頓選擇入贅希拉里家族,仕途之路瞬間打通。依靠老丈人提供的資源,克林頓成功當選阿肯色州司法部長,然後以此為跳板擔任州長,從鄉鎮小夥一躍成為掌握實權的人物。
1992年美國大選前,為了塑造進步的形象,民主黨推舉年輕的克林頓擔任總統候選人。當時老布什憑藉打垮蘇聯的功績,支援率一度很高,克林頓原本被定義為陪跑的角色。但克林頓不甘心當配角,他充分利用美國民眾對海灣戰爭期間油價上漲的不滿,大力宣傳自己的經濟政策,並強調自己比老布什更擅長創造就業崗位。最終克林頓險勝老布什,成為新一任美國總統,美國迎來克林頓時代。
克林頓和萊溫斯基:
克林頓最大的特點就是貪財好色。由於年輕的時候窮怕了,克林頓上臺後大肆撈錢,透過各種政策專案撈回扣。不僅如此,自入贅以來克林頓長期被希拉里壓制,有時候甚至會遭到冷暴力。當上總統後克林頓開始放飛自我,內心的獸性被徹底釋放出來。他利用權勢到處勾搭女下屬,典型的例子就是萊溫斯基,他倆經常在白宮偷情,最後遭到媒體曝光。為了維護丈夫政治形象,希拉里也只能“大方原諒”,但兩人的關係早已陷入裂痕。根據萊溫斯基披露,希拉里所生的女兒與克林頓並沒有血緣關係。
如果只是貪財好色也就罷了,但克林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民主黨的階級屬性。在此之前,民主黨奉行羅斯福的進步主義,標榜代表工人和中產階級利益。克林頓上臺後,迅速改變了競選承諾,與各大財團勾結,延續了共和黨為富人大幅減稅的政策。此舉引起很多傳統民主黨人士不滿,但克林頓也因此獲得美國財團青睞,成為其利益代言人。在美國商界的推動下,克林頓承諾讓中國加入WTO,獲得了“中國人民老朋友”的稱號。
很多原本支援克林頓的底層工人對其感到失望,因為他們發現克林頓上臺後很多政策和共和黨沒什麼兩樣。工會依舊被打壓,社會福利也遭到縮減,工人日益艱難的生活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在克林頓的推動下,民主黨從羅斯福時期代表工人和中產階級利益的政黨,轉變為代表資本家和富人的政黨。
另一方面,在克林頓當選前的二十多年裡,民主黨只出了卡特這一任總統,還只幹了一屆。由於缺乏元老制衡,再加上各大財團的扶持,克林頓可謂權勢滔天,很多事情都是他自己說了算。值得一提的是,卡特繼承了威爾遜的理想,執政期間奉行“人權外交”,促使埃及和以色列建交,主動歸還巴拿馬運河。卡特曾因調解國際衝突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與克林頓也不是一個路子。
克林頓卸任後,試圖效仿布什家族搞王朝制。雖然克林頓和希拉里早已感情破裂,但二人在政治上卻是緊密盟友。在克林頓的推薦下,希拉里成為紐約州參議員候選人,其它民主黨候選人則被提前“勸退”。紐約州作為深藍州,在缺乏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希拉里很輕易就被保送上位。按照克林頓的規劃,參議員只是政治鍍金的跳板,希拉里將被內定為2008年美國總統候選人。但此舉遭到民主黨各派系狙擊,他們認為內部需要平衡,不能一家獨大。像布什家族那樣的,不能再有第二個了。在最後關頭,其它勢力一致推舉奧巴馬擔任總統候選人,希拉里以微弱差距輸掉了民主黨初選。
拜登擔任奧巴馬副手更多起到制衡作用:
奧巴馬之所以會被扶上位,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他資歷足夠淺,容易被控制。奧巴馬家庭背景一般,只幹了兩屆參議員。作為半個黑人,奧巴馬很難獲得白人社會真正認同。為了防止奧巴馬亂來,民主黨高層特意安排拜登擔任奧巴馬副手作為制衡。拜登作為美國資歷最深的政客之一,是國會公認的外交專家。
另一個原因則在於奧巴馬是在芝加哥幹起來的。芝加哥是美國工人運動大本營,奧巴馬年輕的時候曾為工會進行過法律辯護,此舉贏得了很多傳統民主黨人的賞識。他們對克林頓“披著民主黨外衣,幹著共和黨勾當”的行為強烈不滿,希望能迴歸羅斯福時期“親工會、反壟斷”的路線。如果他們知道奧巴馬後來的作為,估計腸子都會悔青掉。
希拉里曾在訪華時獲得超高規格接待:
奧巴馬雖然當選總統,但他剛上任的時候克林頓擁有極大的話語權。奧巴馬大部分內閣成員都由克林頓指定。總統本人處於被架空的狀態,很多內閣成員他都指揮不動。不僅如此,希拉里雖然沒能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但也提前鎖定了國務卿的職位。由於背後有克林頓撐腰,希拉里成為冷戰後美國實權最大的國務卿,白宮很多官員優先找希拉里彙報,有些事情奧巴馬最後一刻才知道。比如“重返亞太”戰略,是希拉里的幕僚沙利文提出,並由希拉里親自宣佈,在這一決策過程中奧巴馬處於不知情的狀態。
在奧巴馬第一任任期內,希拉里更像真正的總統,她去很多國家訪問都能獲得超高規格接待。值得一提的是,奧巴馬前腳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希拉里後腳就挑起“阿拉伯之春”,引起中東大規模戰亂。這讓奧巴馬顏面無光,一些諾獎票委甚至要求撤回獎項。
奧巴馬開啟第二任任期後,由於不再需要藉助克林頓的資源拉選票,其組閣權有所上升。希拉里則暫時退居幕後,全力準備2016年美國大選事宜。為了削弱拜登的權力,奧巴馬讓克里擔任國務卿,克里曾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論資歷不比拜登淺。另一方面,奧巴馬的治國能力備受詬病,執政8年期間,他唯一干成的事情就是醫改。然而這也是譭譽參半的東西,導致美國財政支出壓力急劇上升,年輕人的負擔變得更加沉重。
由於克林頓的人把持朝政,奧巴馬擔任總統期間乾得很窩囊,長期被壓制的狀態使其心態變得扭曲。何曾幾時,奧巴馬還是一個充滿正義感的律師,敢於為弱勢群體爭取利益;但經過從政生涯的腐蝕後,奧巴馬淪為一個對權力充滿極度慾望的人。他不像克林頓那樣大肆撈金,很珍惜自己羽毛。舉個例子,他從不公開受賄,但透過寫書的方式,他賺取了6000萬美元的版權費,這裡面有沒有貓膩就不得而知了。相比於撈錢,奧巴馬更熱衷於玩弄權術,他渴望能取代克林頓夫婦成為民主黨絕對核心。然而和克林頓相比,奧巴馬執政能力極度平庸。前者雖然貪財好色,但至少藉助網際網路革命讓美國迎來經濟繁榮。奧巴馬除了口才好之外,幾乎沒什麼別的優點,他在媒體面前的言行舉止都帶有表演性質。如果奧斯卡獎能頒給美國總統的話,奧巴馬絕對是最佳人選。
美國黑人“零元購”:
為了謀求權力,奧巴馬乾了一件損人利己的操作,那就是與佩洛西為代表加州系勾兌,在美國推廣“政治正確”。奧巴馬利用黑人血統的優勢,大肆推行“身份政治”。19世紀下半葉,民主黨曾是“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代表,在羅斯福的努力下,民主黨一度被改造成代表中低收入群體利益的政黨。然而奧巴馬上臺後,以油門焊死的速度開歷史倒車,使民主黨掀起了“黑人至上”的種族運動。在加州,只要搶劫金額低於950美元就不構成重罪,這使很多黑人和流浪漢大受鼓舞,成群結隊搶劫商店,華人社群也成為被洗劫的重災區。
民主黨創造了50多種性別:
為了擴大選民基本盤,奧巴馬時期創造了50多種性別。表面上看民主黨支援女權,但所謂跨性別運動,卻公開支援男人使用女廁。很多男變態利用這個機會跑到女廁大肆偷拍,被抓住了也能免於定罪。民主黨還支援一些男性參加女性運動會,這些人利用生理優勢拿到一個又一個獎項,女性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
民主黨州普遍推行“大麻合法化”:
在“政治正確”的推動下,民主黨州放開了對吸大麻的限制,並對毒品氾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對華人影響最大的,是“亞裔細分法案”和“按種族比例劃分入學名額”。華人家庭普遍重視教育,子女更容易憑藉優異的成績被名牌大學錄取。然而在民主黨推動下,美國很多高校按照種族比例來劃分入學名額,很多黑人和拉丁裔,儘管筆試成績很一般,但也會被高校優先錄取。華人則受到重點針對,在面試的時候更容易被打低分,升學渠道遭到擠佔。
奧巴馬時期美國走向社會撕裂:
在奧巴馬和佩洛西等人的倒行逆施下,美國社會陷入撕裂。如果說小布什透過兩場戰爭掏空了美國物質實力,那奧巴馬透過“身份政治”掏空了美國精神支柱。這兩個人一個蠢、另一個壞,僅用了16年的時間就讓美國從所謂“燈塔”淪為民粹舞臺,極左的泛濫導致白人極右翼勢力反彈,這為後來川普上臺埋下伏筆。
機會公平與結果平等:
在很大程度上,羅斯福時期的民主黨,與奧巴馬時期的民主黨,是截然不同的路線。舊民主黨主張機會平等,更強調階級敘事,尊重個體差異,對不同族裔和宗教背景的人一視同仁,致力於改善勞工處境,建立中產社會。新民主黨主張結果平等,更強調種族和身份敘事,透過鼓吹“政治正確”挑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內鬥,以此撈取選票。
如果說羅斯福時期的民主黨代表的是工人和中產階級利益,在經歷克林頓和奧巴馬的改造後,如今的民主黨更多代表富人和地痞流氓的利益。加州系所謂“進步”,只不過是披著政治正確的外衣開歷史倒車。
五大湖地區從世界工業中心淪為鐵鏽帶:
在經濟上,奧巴馬延續了克林頓時期“親資本家”的路線,繼續維護各大財團的利益。結果就是美國GDP雖然節節攀升,但大部分蛋糕都被跨國公司分走,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反而節節下降。特別是鐵鏽帶,底特律、匹茲堡曾是汽車王國、鋼鐵之都,但到了10年代遍地都是廢棄工廠。越來越多的白人搬離了這些城市,留下的很多都是黑人和流浪漢,每天晚上街道都會上演槍戰。
芝加哥是奧巴馬的發家之地,也是美國工人運動大本營。奧巴馬之所以能以年輕律師的身份,當選伊利諾伊州參議員,之後又被選為總統,很大程度是鐵鏽帶工人一人一票抬上去的。他們對克林頓和小布什偏袒富人的經濟政策不滿,期待這個年輕的律師能帶來新的改變。奧巴馬的競選口號是“Change!”,他曾發誓要改變工人不平等的待遇,讓藍領能享受中產的生活水平。然而他上臺後卻與跨國公司勾結,任由美國製造業進一步外流;並煽動種族騷亂,引進數百萬非法移民,使工人就業機會進一步被壓縮。奧巴馬,這個無恥之徒,他背叛了工人階級。
奧巴馬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豪宅:
奧巴馬卸任後,他不甘心退出政治舞臺,他很享受掌握權力帶來的快感,這種感覺類似毒癮,一旦失去就會陷入虛無。奧巴馬耗費上千萬美元,在華盛頓特區置辦了一幢豪宅。這座豪宅離白宮僅隔2英里,奧巴馬經常召集舊部來此開會,商討國家大事。在拜登執政時期,奧巴馬的行宮宛如第二內閣。他經常在公眾面前稱呼拜登是自己的副手,提醒對方擺正位置,自己則扮演起太上皇的角色。
奧巴馬訪問古巴是為了在大選年給希拉里挖坑:
在奧巴馬卸任前,由於利益分贓產生矛盾,民主黨再次陷入內鬥。克林頓為了把希拉里扶上總統候選人的位置,透過暗箱操作換掉了民調最高的桑德斯,此舉引起進步派強烈不滿。另一方面,希拉里為了上位很喜歡搞暗殺,很多掌握其秘密的人接連遭到滅口。這使民主黨高層產生恐慌,他們害怕希拉里上臺後對自身不利,因此在暗中使絆子。由於常年遭到克林頓夫婦壓制,奧巴馬也從中作梗,他特意在大選年訪問古巴,並與卡斯特羅握手。此舉導致民主黨失去佛羅里達州100多萬古巴裔的支援,這些古巴裔很多是在本國遭到迫害才逃亡至美國,曾是民主黨票倉。但自此之後美國的古巴裔紛紛改投共和黨,佛羅里達也從搖擺州變成深紅州。
民主黨的內鬥,使川普以政治素人的身份爆冷贏得選舉,希拉里鋪墊了16年,最終還是與總統桂冠失之交臂。
川普這個人的特點就是不按規則出牌:
對兩黨建制派來說,他們本以為川普作為政治素人,很容易被控制。相比手段狠辣的希拉里,他們寧可讓川普擔任總統。沒想到川普上臺後直接掀桌子,動用總統權力罷免很多建制派官員,動了深層政府乳酪。不僅如此,川普還對中國大舉加關稅,導致跨國公司損失慘重,並使美國部分失去來自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兩黨建制派傻眼了,他們不允許美國有這麼牛的人物,讓川普下臺成為他們一致追求。
2020年美國大選,對建制派來說是背水一戰。為了增加勝算,民主黨決定把拜登推向前臺。與2008年的奧巴馬不同,拜登是美國的資深政客,擁有30多年參議員和8年副總統經歷,人脈遍佈海外,這注定拜登不會像奧巴馬第一任那樣成為弱主。但為了讓川普下臺,民主黨沒有更好的選擇,畢竟拜登能搞定美國絕大部分政治豪門,包括布什家族、麥凱恩家族、肯尼迪家族等(為了拉攏肯尼迪家族,拜登讓肯尼迪女兒擔任美國駐澳大使)。不僅如此,拜登出身中產家庭,長期在鐵鏽帶地區耕耘,能搞定當地工會。最終兩黨建制派藉助新冠疫情的機會,成功扳倒川普。
民主黨之所以願意推選拜登,有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拜登長子已經去世。如果博·拜登還在的話,他應該會接替自己的父親擔任特拉華州參議員,民主黨會擔心拜登效仿老布什那樣,扶持自己兒子上位。相比之下,亨特·拜登就是個癮君子,不僅毫無威脅,反而可以作為拿捏拜登的武器。
2020年拜登提名的副手,是名不見經傳的哈里斯,哈里斯幾乎沒什麼存在感,政績乏善可陳。她能上位是因為背後有奧巴馬和佩洛西支援,一方面哈里斯原本是加州系的人馬,另一方面哈里斯的膚色可以幫助爭取黑人的選票。
佩洛西手撕川普的演講稿:
如果說克林頓和奧巴馬是民主黨的太上皇,那佩洛西則是民主黨的太后。佩洛西擔任民主黨眾議院領袖20年,可謂根基深厚。她對手底下每個議員都做過背調,並掌握民主黨競選資金的分配權,能決定各個議員的競選成績。不僅如此,她還要求新議員必須向其宣誓,以表明忠誠態度。在立法領域,佩洛西是民主黨絕對領袖。她跟川普一直不對付,在川普發表演講時親手撕毀其演講稿。此舉引起川普很多支持者不滿,佩洛西的老公一度遭到極右翼暴力襲擊。
美國選舉光譜:
從選舉光譜來看,民主黨可以分為兩大團體。一個是東北部的湖州系,另一個是西海岸的加州系。湖州系代表金融和製造業,加州系代表科技產業。加州GDP全球第五,差不多以獨立藩鎮的形式存在。過去20年來,民主黨形成了不成文的慣例,立法口由加州系的人掌控,行政口則由湖州系的人掌控。比如奧巴馬是從芝加哥幹起來的,拜登則是特拉華州參議員;希拉里在紐約州鍍金,其副手凱恩則是弗吉尼亞州參議員。通常來說,湖州系的人只會去爭奪行政口的位置,但不會覬覦立法口的領導權,反之亦然。
紐森是民主黨欽定的太子:
然而隨著權勢增長,佩洛西有意打破內部平衡,扶持自己的遠房親戚紐森上位,在合適的時機接手總統的職位。紐森是個花花公子,他的前妻準備嫁給川普的長子,打算兩頭下注。佩洛西家族和紐森家族是聯姻關係,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佩洛西的助力下,紐森很輕易就當上了洛杉磯市長,之後又以此為跳板被選為加州州長。按照佩洛西的規劃,紐森將在幹滿兩屆州長后角逐2028年總統選舉。在加州,紐森的治理能力備受詬病,很多爛攤子都是他底下團隊幫忙擦屁股。但奈何其家庭背景強大,是民主黨欽定的太子,去國外訪問時經常享受超高規格接待。
在此之前,民主黨內部是湖州系掌控行政口,加州系掌控立法口。但佩洛西想把這種架構顛倒過來,理由是鐵鏽帶逐漸翻紅,但陽光地帶卻呈翻藍之勢,加州系理應獲得更大話語權。所以佩洛西在卸任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後,處於退而不休的狀態,現任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哈基姆只是個傀儡,佩洛西仍在背後操縱民主黨議員投票。誰敢不從,就曝光誰的黑料,並切斷其競選資金來源。不出意外的話,佩洛西將繼續垂簾聽政,直到紐森被選上總統後才會交出權力。
只有在家人面前,拜登才會流露出真情的一面:
所以說人缺什麼想什麼。克林頓窮苦出身,由於入贅的原因結婚後地位卑微,在希拉里面前唯唯諾諾,所以掌握權力後貪財好色,想把失去的青春都彌補回來。奧巴馬長期處於被架空狀態,所以退休後極度戀棧,想繼續享受掌權的滋味。希拉里遭遇丈夫的背叛,變得敏感而猜忌,為了遮掩秘密不惜暗殺好友。佩洛西出身於義大利裔家庭,又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年輕的時候因為族裔和家庭的原因備受歧視,老了以後非常在乎名譽。竄臺是為了獲得所謂“歷史地位”,扶持紐森則是為了延續家族榮耀。拜登年輕的時候妻子和孩子遭遇變故,後來又經歷晚年喪子,因此對親情極度渴望。作為資深政客,拜登在大部分場合下都可以做到波瀾不驚,他唯一的軟肋就是他兒子,亨特是其它派系用於拿捏拜登的關鍵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2020年美國大選,是佩洛西提前為加州系入主白宮鋪路。假如共和黨推出的總統候選人不是川普,那佩洛西就會讓紐森出來參選。但川普鎖定候選人位置後,紐森再出來參選風險太大,二者的人氣不是一個等級。作為對沖,佩洛西舉薦哈里斯擔任拜登副手。哈里斯出身加州系,受到矽谷金主的認可。她擔任副總統相當於監軍的身份,有利於擴大加州系對白宮的影響力。這也是為什麼拜登任內處處防著哈里斯的原因。
事實上,作為冷戰時期的精英政客,拜登一直想恢復美國曾經的領導力。儘管受到各路太上皇和太后掣肘,但憑藉資歷他上任後還是拿到一部分權力。作為傳統民主黨人,拜登希望延續羅斯福時期進步主義的路線。他在經濟政策上的三板斧——反壟斷、加稅、產業政策,如果都能落地的話,至少能延緩美國衰落的趨勢。
美國FTC主席莉娜·汗的反壟斷政策遭到矽谷忌恨:
拜登上任後,頂著加州系壓力,加強了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權力,並任用莉娜·汗擔任FTC主席。莉娜·汗大幅收緊反壟斷政策,多次阻止英偉達、微軟、亞馬遜、Facebook等科技巨頭的收購案,成為矽谷的眼中釘、肉中刺。隨著人工智慧革命興起,莉娜·汗將監管的矛頭對準資料壟斷。在這次美國大選中,矽谷告訴哈里斯,如果想繼續從他們手中獲得競選資金,就必須撤換莉娜·汗。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很多矽谷巨頭之所以背刺民主黨,也是出於對反壟斷政策的不滿。值得一提的是,莉娜·汗受到萬斯支援,作為耶魯法學院的校友,萬斯認可拆分科技巨頭的方案。
馬斯克如今有多討好川普,當年就有多討好奧巴馬:
在科技巨頭裡面,吃相最難看的當屬馬斯克。雖然說民主黨很多行為備受詬病,但馬斯克作為被民主黨捧起來的首富,他跑去背刺民主黨實屬過河拆橋。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由於經營不善,特斯拉一度面臨破產,基本失去融資能力。為了避免資金鍊斷裂,馬斯克投入自己所有的積蓄,但效果可謂杯水車薪,特斯拉仍面臨嚴重虧損。在走投無路之際,馬斯克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跑去找奧巴馬求援。為了見奧巴馬一面,馬斯克不惜在冬天的寒風中排隊6小時。此舉最終打動了奧巴馬,他專門去特斯拉工廠參觀了一圈,認為這家企業可以作為推動環保政策的典範。在奧巴馬推動下,特斯拉成功獲得美國能源部4.7億美元低息貸款。在有了政策扶持後,特斯拉成功實現IPO,在納斯達克登陸。自此,特斯拉的融資危機得到初步解決。
儘管如此,由於當時美國人喜歡開燃油車,特斯拉的電動車依然賣不出去。為了解決訂單問題,由民主黨掌握的白宮透過政府採購的方式,為特斯拉解決了銷路問題。正是在民主黨的扶持下,特斯拉才能崛起為電動車巨頭,馬斯克也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
過河拆橋的行為不可取:
雖然奧巴馬乾的不咋地,但特斯拉畢竟是民主黨一手扶持起來的企業,馬斯克背刺民主黨實屬忘恩負義。他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因為受不了民主黨的“政治正確”,但當初他面臨破產的時候怎麼不提,那個時候他可是自詡“進步主義者”,是奧巴馬最忠實的迷弟。馬斯克藉口是因為他大兒子做變性手術所以才改變立場,但如果不是因為對他兒子從小缺乏關愛、經常搞家暴,他兒子又怎麼會呈現出女性化特徵,並與自己的父親疏遠。
很多事情其實不必遮掩,馬斯克之所以支援川普,是因為牴觸民主黨對電動車行業的補貼政策。特斯拉作為壟斷企業,不需要補貼也能維持現金流。但美國很多中小車企,離開補貼政策就活不下去。馬斯克希望川普上來後取消電動車補貼政策,這樣可以打垮競爭對手,維持特斯拉壟斷地位,幫助其佔有更高的市場份額。馬斯克“上車後把門焊死”的操作,把資本家唯利是圖的一面演繹得淋漓盡致。
除了反壟斷之外,拜登也試影像羅斯福時期那樣,對富人徵收重稅。事實上,美國跨國公司之所以不害怕上調企業稅,是因為它們很多業務都放在海外,而且可以透過各種合法手段避稅,比如在開曼群島註冊離岸公司,或者透過捐贈等方式躲避遺產稅。美國的個人所得稅收入遠超企業稅收入,大部分稅負都落在中產階級身上。事實上,當下美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巨大的財政窟窿無法得到填補,跨國公司賺取的暴利和它們繳納的稅收完全不匹配,這會導致社會財富源源不斷流入少數人腰包。
在加稅問題上,拜登有幾大訴求。一個是撮合各個國家,在全球設定15%的最低稅率,防止海外避稅的問題,並把跨國公司海外收入的稅率上調至21%。另一個是徵收資本利得稅和股票回購稅,限制大企業透過舉債回購等方式拉昇股價。另一方面,拜登還希望提升企業稅率,併為工薪階層減稅。不僅如此,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拜登保留了川普時期加徵的關稅,儘管這與其競選綱領不一致。
拜登的另一個經濟主張是搞產業補貼。事實上,拜登在擔任副總統的時候,很認可中國的產業政策。他擔任總統後,利用民主黨掌控國會兩院的機會,接連推出《通脹削減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扶持清潔能源和半導體發展,為美國創造了幾十萬個就業崗位。
可以發現,拜登做的很多事情,類似明朝時期的張居正,都是在想辦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擴大中產階級比例。後者推行一條鞭法並重新丈量土地,在增加國庫收入的同時降低農民負擔。但拜登經濟學和張居正改革,都只能給帝國延壽,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川普的做法則類似王安石,不惜叛經離道,也要大刀闊斧對各項制度進行修正。但這很容易鬍子眉毛一把抓,頻繁地變更政策不僅失去了政府公信力,也讓國家陷入混亂。
拜登雖然年邁,但他底下有優秀的戰略團隊,這些都是他從政幾十年來不斷網羅的人才。而且拜登很擅長放權,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也能做到任人唯賢(這與奧巴馬形成鮮明對比)。拜登出身中產家庭,依靠個人能力一步一個腳印幹起來,閱歷和人脈資源極其豐富。相比之下,哈里斯之所以受到火箭式提拔,很重要的原因是派系博弈和政治正確的結果,與其個人能力關係不大,可謂一路保送。與加州系相比,拜登在經濟偏向於中左翼,外交上偏向於中右翼,與奧巴馬不是一路人。
如果在奧巴馬和川普之間二選一,拜登或許更傾向於川普上臺:
奧巴馬為了拿獎和攬權,大搞政治正確,不惜犧牲美國利益。拜登則是羅斯福進步主義的繼承者,也是最後的羅馬皇帝,充當帝國的裱糊匠。他和川普都想讓美國再次偉大,迴歸冷戰後期一騎絕塵的狀態。二者都意識到美國出現了問題,需要優先解決財政危機。拜登和川普目的相同,但手段不同。前者試圖對國內富人加稅,後者希望對外國加稅,最終都是為了增加國庫收入,推動製造業迴流。如果不是因為選舉因素,拜登和川普說不定惺惺相惜。這次美國大選,表面上看是哈里斯和川普對決,實際上是在奧巴馬3.0和川普2.0之間做抉擇,畢竟哈里斯很有可能淪為傀儡。拜登戴MAGA的帽子可能出於真心,與其讓奧巴馬和加州系掌權,還不如讓川普上臺。拜登年輕的時候主張對黑人採取隔離措施,內心肯定不支援奧巴馬無節制討好黑人民粹的政策。事實上,在民主黨治下黑人的待遇並未得到真正改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黑人開始覺醒並支援川普的原因。
四年前,矽谷不喜歡川普。因為反移民政策會讓其失去廉價勞動力,加關稅則不利於其開展海外業務。但拜登的反壟斷政策讓矽谷感到難受。今年的倒拜運動相當於軟性政變,是奧巴馬、佩洛西、猶太財團和矽谷金主聯手策劃。因為如果拜登開啟第二任任期,沒有連任壓力的情況下他的組閣權會進一步上升,能大刀闊斧推行更多改革計劃,比如對富人加稅、拆分壟斷巨頭等。
面對奧巴馬的背刺,拜登在最後關頭推舉哈里斯擔任總統候選人,希望哈里斯能延續自己的路線,繼續推進反壟斷和加稅,並讓自己的團隊接管外交事務。雖然哈里斯是加州系出身,但作為副總統,她不可能完全否定拜登的所有政策。不過哈里斯也面臨兩難,矽谷視反壟斷如“眼中釘、肉中刺”,金主們以砸錢為籌碼,要求哈里斯上臺後停止反壟斷政策,其它派系亦向其施加壓力。
最惱火的應該是奧巴馬。雖然哈里斯與奧巴馬關係匪淺,但奧巴馬最開始想搞黨內初選,這樣他可以透過操縱黑人選票的方式保送亞利桑那參議員凱利成為總統候選人。凱利是奧巴馬嫡系,能完美地扮演傀儡的角色。然而拜登在退選前反將一軍,打亂了奧巴馬的人事安排。
沃爾茲擔任副手是各派系妥協的結果:
哈里斯的根基非常弱,為了獲得提名權,她在拜登退選後的10個小時裡打了100多通電話,向各路諸侯(州長或參議員)索要支援。由於最開始沒能得到奧巴馬背書,哈里斯的總統候選人位置一度岌岌可危。至於副總統候選人提名,也經歷了一波三折。奧巴馬依舊想推舉自己的心腹凱利擔任副手,拜登則更看好賓州州長夏皮羅,二者相持不下,最終明州州長沃爾茲得以上位。沃爾茲與奧巴馬和拜登都是舊相識,而且得到佩洛西支援,二者曾在眾議院共事過。
假如哈里斯當選總統,她將成為冷戰後美國最弱勢的總統。她頭上頂著克林頓、奧巴馬、拜登三個太上皇,底下還有太子紐森虎視眈眈。她剛上任的時候必然會面臨掣肘,充當各派系的提線木偶。但哈里斯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拜登最大的軟肋是他兒子,只要亨特面臨刑事訴訟拜登就不敢輕易掀桌子。克林頓更傾向於搞錢,對插手白宮事務已無太多興趣,只要利益輸送到位就能獲得其支援。紐森雖然貴為太子,但他背後最大的仰仗就是佩洛西。然而佩洛西年事已高,一旦駕崩加州系將群龍無首。假如哈里斯擔任總統,長遠來看她最大的對手是奧巴馬。然而這個男人的政治野心是無可匹敵的,門生故吏又遍佈朝野,哈里斯想扳倒奧巴馬並非易事。
根據圈內人士爆料,近幾個月白宮蔓延著惴惴之氣。拜登雖然是總統,但即將卸任;哈里斯僅是副總統,但有可能轉正。歷史上美國最希望總統去世的人就是副總統,誰都不甘心充當花瓶。過去哈里斯被拜登當作競爭對手,遭到冷落,白宮大部分員工也有意與哈里斯保持距離。如今哈里斯獲得總統提名後,一部分員工開始修改簡歷,準備明年找工作;另一些人則改變立場,主動向哈里斯獻殷勤。拜登則陷入尷尬,因為很多原本喜歡巴結他的人現在改投哈里斯陣營。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然而作為僱主,哈里斯的領導力備受詬病。她擔任副總統期間,底下員工的離職率將近90%,差點打破了川普執政四年的紀錄。很多員工反映哈里斯喜歡甩鍋,比如在演講前很少做準備,可一旦出了問題就把責任全部推給底下人。而且她喜歡搞職場霸凌,經常像審問罪犯那樣審問員工,搞得很多人精神崩潰。相比之下拜登要包容很多,拜登屬於放權型領導,在專業領域給與下屬充分的發揮空間,執政四年來員工離職率較低,超過一半的人仍堅守崗位
川普1.0時期曾打破白宮離職率紀錄,超過90%的員工陸續離職,其中不乏高階部長。川普對底下人有著變態般的控制慾,他喜歡像皇帝一樣,到白宮各個部門巡視,檢查職員有沒有在認真工作。川普不能容忍別人對其質疑,他要求底下人對其絕對服從,看重忠誠更勝過能力。在一些場合下,川普還喜歡對員工進行挖苦,雖然他很少罵髒話,但他會從出身、背景、個人經歷等角度進行羞辱,貶低對方的人格。絕大部分跟川普共事過的人都無法忍受其性格,與他反目成仇的亦不在少數。對美國來說,最有意思的組合應該是川普擔任總統、哈里斯擔任實權副總統,估計沒幾個人能扛得住他倆的雙重領導,白宮離職率將再度重新整理紀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