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百歲》:運動,抗衰老的最佳“良藥”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週週。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在上一節我們說到,主動調整生活方式和定期體檢,可以提高我們的恢復力,延緩甚至避免我們患上慢性疾病,進而延長健康壽命。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來看看,如何科學運動,讓它為我們的健康長壽服務。
運動的作用
阿提亞博士認為,在所有延長健康壽命的方法中,運動是最有效的戰術,甚至能夠決定我們的餘生會怎樣度過。
而在我們的俗語中,也有“每天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的說法。
那麼,運動的好處有哪些呢?
首先,運動能夠降低我們患慢性病的風險,有效延緩衰老。
研究發現,經常進行跑步、騎行等有氧訓練的人,壽命往往比久坐不動的人長10年以上,整體健康狀況也要好得多。
原因很簡單,有氧訓練能夠鍛鍊心肺功能,讓我們身體的適應能力和恢復力更強,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更低。
除了有氧運動,力量訓練的好處也不容忽視。
力量訓練能夠讓我們身體強壯,保持較高的肌肉質量,即使年紀大了也不容易摔倒,殘疾或癱瘓的風險也會大大降低。
相反,肌肉質量較低的人,死亡風險會增加40%到50%。
其次,運動能夠改善代謝狀況和免疫系統。
運動可以促進脂肪和葡萄糖的代謝,讓身體更高效地利用能量,減輕負擔;
運動還可以促進血液迴圈,使免疫細胞更快地到達身體各個部位,及時發現和清除病原體,降低感染風險。
最後,運動還能提升認知功能,促進情緒健康。
運動能夠激發大腦的活力,幫助我們保持思維的清晰和活躍,提高記憶力,減少患阿爾茨海默症等神經性退行疾病的風險。
運動還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和內啡肽,讓我們心態變得更加輕鬆和積極。
因此,運動被認為是目前最有效的抗衰老手段之一,遠遠超過任何藥物的作用。
百歲老人十項全能
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呢?
如果我們平時沒有運動習慣,那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開始運動。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制定嚴格的計劃,比如每天跑五公里,或者馬上辦個健身卡、買全套的運動裝備等等。
其實,開始運動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
我們可以從改變日常習慣做起,比如晚飯後去公園散散步,或是睡前做一些簡單的拉伸運動,只要開始鍛鍊,就會產生好處。
在起步階段,我們不需要給自己設定太大的難度,其重點在於,我們要享受這個過程,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養成運動習慣後,我們可以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阿提亞博士認為,在延長健康壽命方面,最理想的運動方式,應當是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的結合。
因此,他提出了一個名為“百歲老人十項全能”的計劃,來幫助人們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生命後幾十年的健康目標。
對許多人來說,生命的最後階段,可能是10年甚至更久,並不是一段值得期待的時光。
在這個時期,我們可能會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身體衰弱,思維退化,再也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阿提亞博士將這個階段稱為生命的“邊緣十年”,在這個時期,我們的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幾乎沒有幸福感可言。
而“百歲老人十項全能”計劃,就是為了讓我們提前採取行動,改變這個讓人沮喪的未來。
簡單來說,在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首先回答,當步入生命的“邊緣十年”時,希望自己能做什麼?
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想去旅行,有人想在大自然中徒步,也有人想陪伴晚輩長大,等等。
在這些願望中,包含著一些簡單卻至關重要的任務,要求我們在老年時依舊能夠完成。
比如,能夠抱起一個小孩,能夠依靠自身力量從地板上站起來,把10公斤的行李放進飛機的行李艙,三分鐘內爬四層樓,等等。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做這些事情毫不費力,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它們會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因此,我們需要提前準備,預防這種衰退。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在80歲、90歲甚至100歲時,仍然能完成這些日常活動,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行動。
這是一種“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
比如說,如果我們希望在80歲時,還能抱起15公斤重的小外孫,就必須瞭解肌肉會隨著年齡逐漸流失,每10年下降8%到17%。
因此,40歲時,我們最好能夠輕鬆舉起25公斤的重量。
基於“百歲老人十項全能”的框架,我們可以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以確保在不同年齡段能夠實現自己的身體目標。
其實,如果我們的目標是50歲時仍然精力充沛,最好的辦法不是盯著50歲,而是設想自己100歲時的狀態。
就像射箭時瞄準更遠的目標,反而更容易命中近處的靶心一樣,設定遠大目標,能讓我們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活得更好。
這不僅是一種訓練方法,更是一種生活哲學——我們要為自己未來的身體儲蓄健康,而這份投資,永遠不會虧本。
如何避免運動損傷
既然運動能夠帶來這麼多的好處,那麼,不斷挑戰自己,進行高強度的訓練,能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強壯、更健康呢?
阿提亞博士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指出,在缺乏穩定性時,盲目追求高強度的訓練,很容易導致運動損傷。
他自己就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
20多歲時,他熱愛運動,樂於挑戰自我,幾乎每天都進行高強度的舉重訓練。
然而,在一次舉重時,他不小心拉傷了背部,不得不為此接受兩次手術,還經歷了漫長的恢復期。
在恢復期,他生活無法自理,每天痛不欲生,只能靠止痛藥緩解疼痛。
幸運的是,那時他還年輕,受的傷也沒有觸及要害,最終得以康復。
但是,如果年齡再大些,或者傷勢更重些,可能就再也無法痊癒了。
那次的慘痛教訓,讓阿提亞博士總結出一個運動的黃金法則,那就是“首先,不要讓自己受傷”。
我們運動的目的,是讓自己更健康,生活得更有質量,如果為了挑戰自我,遭遇運動損傷,那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在運動過程中,我們要加強穩定性訓練,以避免運動損傷。
所謂穩定性,指的是身體在運動時應對外部或內部壓力的能力。
它不是指某個部位的力量,而是身體整體的協調能力。
比如,在公園跑步時,如果不小心腳滑了,良好的穩定性,可以幫助我們迅速調整重心,穩住步伐。
但如果穩定性不足,我們可能會直接摔倒,導致受傷。
在日常運動時也是一樣,比如做深蹲時,如果穩定性不好,身體容易晃來晃去,不僅影響鍛鍊效果,還可能拉傷肌肉或扭到關節。
穩定性好的人,則能更自如地控制身體,讓運動更安全、更有效。
那麼,我們怎麼進行穩定性訓練呢?
阿提亞博士建議,穩定性訓練可以從呼吸練習開始。
我們每天呼氣和吸氣超過兩萬次,我們的呼吸方式,會影響身體的運動能力,甚至會影響情緒和精神狀態。
深長而穩定的呼吸,能夠幫助身體放鬆、恢復,讓運動更流暢。
而如果呼吸淺、急、亂,身體就容易緊繃,運動時更難控制動作,甚至更容易受傷。
因此,我們可以每天進行適當的深呼吸,提高身體的自我調節能力。
我們也可以學習腹式呼吸法,讓身體更加放鬆。
腹式呼吸法練習起來非常簡單。
首先,坐直身體或者躺下,放鬆肩膀,將一隻手放在肚子上,另一隻手放在胸部。
然後慢慢吸氣,感受肚子慢慢鼓起。
接著呼氣,讓肚子自然下沉。
我們可以每次練習幾分鐘,每天練習兩到三次,這能夠幫助我們調整呼吸節奏,提升對身體的掌控感。
在具體運動時,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練習,來增強身體的穩定性。
比如,平板支撐可以鍛鍊腰部和腹部的力量,單腿站立則有助於提升平衡感和協調能力,它們都有助於增強我們的核心力量,讓我們在運動時更不容易受傷。
阿提亞博士認為,穩定性訓練難度不高,對我們的好處卻很多。
我們可以把這些簡單的訓練融入到日常運動裡,長期堅持下去,我們在運動時就會更加得心應手,身體的適應能力也會大大提升。
好了,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我們將會說到,如何透過科學的飲食方式,實現延年益壽的目標。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