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一百多年來,人們都推崇賽先生。但賽先生是誰,他長什麼樣,似乎一直籠罩在雲霧裡。下面的討論,可能會引起不適,請先清空自己的腦子。
問題:世界從哪裡來?
這是每個人從有意識起就面臨的終極問題,也是對社會認知的起點。常見有幾種解釋:
~物理學說~
世界從一次大爆炸而來。大約140億年前,一個超牛的G點,啪!啪!啪!爆炸啦。在巨小的時間10-43秒內,在巨高的溫度1032℃下,宇宙出現了……
~佛教說~
世界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任何事物和任何生命的存在,是一個新舊物質和新舊生命的因果鏈,是前後相續的一個邏輯過程。
~基督教說~
世界由上帝創造。萬物初始之前,宇宙是無邊無際混沌的黑暗。上帝對這無邊的黑暗不滿,就揮手說:“要有光”,於是世間就有了光。
前面的是現代物理學的解釋,第二種是哲學式的解釋,後面是一神論的解釋。在比較之前,先來看看宇宙有多大,下面是歐洲航天局拍攝的宇宙全景圖

根據目前已知的資訊:
-
宇宙中有上千億個銀河系,銀河系中有上千億個太陽(恆星),地球在太陽系的所佔比重大約是0.005%,地球上有70億人,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
宇宙的年齡約138億年,人類真正上場時間七千年。
-
目前人類可視宇宙的直徑達920億光年,有無窮無窮的資訊正在以光速向我們飛來。
-
在920億光年可視宇宙之外,還有不可視宇宙。外面還有什麼?
於是,我們有了共識: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相比浩瀚宇宙是如此渺小。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類似螞蟻對銀河系的認知,終究是滄海一粟。可以肯定,人類永遠不可能知道世界有多大,邊界在哪裡。
回到最初的問題:世界從哪裡來?
物理學的答案,是人類在現階段的初步認知,是一種假說,將來會被更深度的認知更替。現在不能證實,將來必然證偽。
佛教的答案,是一種終極的宗教判斷。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
基督教的答案,是一種終極的宗教認知。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
世上所有的觀念,每個人的觀念,都是建立在某種預設之上,而這樣的預設是無法被證明的,是認知的源頭。那麼,上面哪一種預設(解釋),能夠作為我們認知世界的基石呢?大家各自判斷。
這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題:什麼是科學?
科學的基本概念
搜了一下百度,對科學是這樣定義的。
科學(Science)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是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根據科學反映物件的領域,主要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形式科學和交叉學科。
科學是基於可檢驗的解釋,這就是定義了科學的方法和邊界。那於那些永遠無法檢驗的問題,比如“世界從哪裡來”,科學能夠提供的解釋—-“宇宙大爆炸理論”,註定是一種假說。這樣的一種假說,其適用範疇是什麼?
科學是對客觀事物的系統化的知識,這是明確了科學的研究物件。那麼問題來了,人是有觀念的生物,每個人的幸福/快樂/痛苦/鬱悶,以誰的標準為準?哪來的客觀性呢?
看來,這樣定義的賽先生,問題不少。從這樣定義搞出來的社會科學,會是什麼東東呢?
讓我們把科學的範疇縮小
自然科學的範疇
上面關於世界源頭的終極問題,第一種回答,就是自然科學的答案。簡單列一下,自然科學分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機械、電子等科目。這些科目的共同特點,就是研究物質。
用自然科學的解讀,來作為認知人和社會的基礎,會導致什麼結果?不難推理,從物質出發的結果,就是精神被物化,人被物化,社會被物化,一切都被物化。
這樣的認知預設,我們稱為科學主義,或者叫做理性主義。缺乏宗教傳統的社會,擁抱科學主義,這是一種必然。
很多人堅信自己在反對什麼,其實他們自身的思維底色,正好走向自己反對的那些觀念。這裡就不展開了。
科學家
有很多被撥高的職業,原來有教師和醫生,現在一馬當先的是科學家。思想家,哲學家,XX家,是很牛的稱呼。搞科學能夠成為科學家,光環加持。但歸根到底,科學家,就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人,這是一個職業。
很多人腦子充斥一些句子,“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搞衛星的不如賣水的”,很無知的話。開放的社會是分工的合作的,從事不同的職業取決於個人的選擇。搞科研是出售自己的腦力,賣茶葉蛋賣水是出售食品,都是由市場決定。有人賣茶葉蛋賣水掙大錢,是因為他付出了腦力、投資、時間和承擔風險的結果。
再說了,科學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會有較深的認知,但這並不代表他對建設社會有認知。典型的例子,就是最牛的科學大咖–愛因斯坦,他的人文觀念不咋地。還有霍金,更是到處指導人類生活,完全搞錯了自己的角色。如果核物理學家為拉登們服務,那水平越高,對人類危害越大。
也就是說,科學家可以從專業角度給人們提供一些建議,但不能以科學之名來決定我們的幸福。
最近的例子,就是本月初8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2020大選中聯名給拜登站臺。他們的理由是:“領導人在制定公共政策時,需要認識到科學的價值。在拜登長期的公共服務生涯中,一直表現出他願意傾聽專家的意見,他理解國際研究合作的價值,他尊重移民對我們國家的知識生活所做的貢獻。”
這些化學獎、物理學獎、醫學獎獲得者,他們的理由看上去很堂皇,可是,我看他們很可疑。一是科學家不代表“科學”,也不代表“正確”,他們只是有一些對各自專業領域的部分認知,事實上專家意見本身就是有分歧的;其次,技術專家的意見,和公共決策完全是二碼事。
在今年對抗COVID19疫情中,關於氫氯喹的爭議,表現出來科學家的群體墮落。這麼一個用了65年的、全世界幾億人吃過、連孕婦兒童都能吃的普通藥物,在明確了千萬例確症感染的情況下,對COVID19病毒是否有效,竟然到現在還沒有公認的靠譜的結論,給公眾一個說法。
從我目前獲得的各方資訊,氫氯喹並非治療COVID19病毒感染的特效藥,但確實是無症狀預防和感染前期治療的有效藥物。法國義大利的比對資料顯示,可以降低30%的感染死亡率。
那麼多的專家們,對於這麼一個明明可以挽救很多人的普通藥品,掙眼說瞎話。甚至醫學頂級期刊《柳葉刀》急著發表完全是編造資料的虛假論文,否定氫氯喹的效果,誇大氫氯喹的危險,這波騷操作令人歎為觀止。
看來科學家,未必真正理解
什麼是科學?
我們經常用這樣的詞彙,“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精神”。這無形中,說出了科學的本質。
百度中的科學,是指人們透過一定的方法論,獲得對外部世界的一些認知,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物理教科書、化學教科書、生物教科書……上的那些內容。這些書本上的資訊,只是知識層面。
就算你把這些東西背得滾瓜爛熟,不過是一個知道分子(硬碟)。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深化和改善我們的認知?這就引出了哈耶克說的觀念之爭,用正確的觀念戰勝錯誤的觀念,用深刻的觀念戰勝膚淺的觀念。
那麼,科學的本質就呼之欲出,核心就一個詞—-自由。自由度越高的地方,科學的突破就會如泉水噴湧,人們的認知就會走向深刻,反之亦然。
回到那句很有名的話: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支援你表達的權利。那些令你惱怒的觀點,很可能到了你的認知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