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金)不明原因疫情或因水源被汙染;美國私人著陸器“藍色幽靈”成功登月|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月球探索 ·
嫦娥六號月背樣品驗證月球岩漿洋模型
2月28日,由國家航天局組織,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離子探針中心牽頭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釋出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最新研究成果,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透過分析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發現月球背面也存在克里普物質層,且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中玄武岩的成分相似,表明月球形成初期應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漿洋,即驗證了之前基於月球正面樣品建立的月球岩漿洋模型。此外,研究還發現月球背面和正面樣品玄武岩中鉛同位素的演化路徑不同,表明月球的不同區域在岩漿洋結晶後演化過程存在差異。月球表面盆地尺度的撞擊事件,尤其是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撞擊,可能改造了月幔的物理化學性質。該成果為人類研究月球起源與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國家航天局
· 公共衛生·
剛果(金)不明原因疫情或與汙染水源有關
自2025年初,剛果(金)赤道省暴發了多處不明疾病群體感染事件。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釋出的報告,該省已報告了1096人患病,已有60人死亡,且死亡時間多在症狀出現後2天。症狀包括髮燒、頭痛、發冷、出汗、身體疼痛、流鼻血、咳嗽、嘔吐和腹瀉等。此輪疫情最初是三名兒童在食用一隻蝙蝠後喪生,但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介紹,目前看來蝙蝠似乎與疫情無關。
近日,在一場相關新聞釋出會上,WHO負責緊急事務的傳染病專家麥克·瑞安(Mike Ryan)表示,這次疫情似乎與中毒有關,因為在疫情最嚴重的村莊,患者共用了同一水源。初步檢測顯示,此次疫情與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無關。目前影片、水源和其他環境樣本正在送檢,以確定是否存在汙染。(Science news)
· 月球探索·
美國私人著陸器“藍色幽靈”成功登月
“藍色幽靈”在成功著陸後拍攝的第一張照片。圖片來源:Firefly Aerospace
3月2日,美國私營企業螢火蟲航天公司宣佈,其研製的“藍色幽靈”(Blue Ghost)月球著陸器於美國東部時間3時34分成功在月球表面著陸。著陸點在危海(Mare Crisium)盆地邊緣的拉特雷爾山(Mons Latreille)附近。“藍色幽靈”在成功著陸後發回了其在月球表面拍攝的第一張照片。這是美國自阿波羅系列任務後第二次實現月球軟著陸,第一次發生在一年多前,當時直覺機器公司研發的月球著陸器“奧德修斯”(Odysseus)在月球南極附近成功軟著陸。“藍色幽靈”搭載了10臺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儀器,預計在月球表面執行14天,開展月球地下鑽探、風化層樣本採集、X射線成像、耐輻射計算等多項任務。
另外,同期還有兩傢俬人公司在執行各自的登月任務,包括總部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直覺機器公司於2月26日啟動了該公司的第二次登月任務IM-2,其月球著陸器“雅典娜”(Athena)已發射升空,以及日本公司iSpace的“韌性”號(RESILIENCE)月球著陸器已於1月15日發射升空,預計於5月或6月著陸。這三個私人太空任務均搭乘SpaceX火箭發射升空。(NASA,Business Insider)
· 考古學·
早期非洲雨林曾是人類家園
石制工具(圖片來源:Jimbob Blinkhorn
《自然》Nature)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早在15萬年前就生活在非洲潮溼的熱帶雨林中了,這代表了人類在該型別生境生活的最早已知證據。研究結果挑戰了關於古熱帶雨林宜居性的傳統觀點,表明西非可能有一個重要的早期人類演化中心。
人類被認為在約30萬年前在非洲出現,隨後擴散到世界各地。人類早在4.5萬年前就生活在亞洲和大洋洲的雨林中,但人類與非洲雨林相關性的最早證據只能追溯到1.8萬年前。研究團隊和同事在一篇新論文中將這一界線又向前推了一步。他們研究了現代象牙海岸的一個名為貝特I(Bété I)的遺址,這裡有人類佔據過的跡象,包括手鎬一類的石制工具和更小的物品。該遺址可追溯至15萬年前,對其沉積物的分析顯示,當古人類居住於此時,這裡應是一片潮溼的熱帶雨林,和如今差不多。這是已知人類與此類生態系統最古老的明確關聯。研究結果表明,古熱帶雨林並非總像之前認為的那般不宜居。(Nature
· 動物行為學·
對蝗蟲群聚機制的新解讀
傳統模型將動物視為“自我驅動的粒子”,認為個體透過密度資訊與其他個體對齊,從而實現大規模協調運動。然而,近日,《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典的群體行為模型無法解釋驅動蝗蟲群聚的機制
研究者實地考察了2020年蝗蟲爆發期間的東非,並重新評估了過往的資料,並嘗試利用3D虛擬現實技術,在計算機中模擬蝗蟲群體的活動。研究發現,蝗蟲的群體運動並非依賴於密度,而是對視覺線索的響應。蝗蟲會並基於相對位置做出運動決策,而非簡單地與他“蟲”對齊。該研究還開發了一個基於神經生物學的認知模型,能夠解釋蝗蟲的實驗結果。這一發現不僅為蝗蟲群體行為研究帶來正規化轉變,還可能為蝗蟲控制策略提供新思路,甚至對群體機器人學、人工智慧和集體智慧研究產生深遠影響。(University of Konstanz)
撰寫:王怡博、二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