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Yuta Shimizu / Osaka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撰文 | 二七
審校 | 王昱
2022年年初,我有機會採訪了一名曾到訪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研究當地環境DNA的科學家。聊起第一次進入北極圈的感受,他說:“說實話,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蚊子。”在斯瓦爾巴群島的夏天,隨著凍土的表層融化,蚊蟲格外的多, “去之前我也期待著能在無人區裡探險、找化石。但去了以後最大的感受卻是蚊子,它們無時無刻不在你身邊。”
然而相比北極,南極則荒涼得多。這裡超過95%的面積常年被冰雪覆蓋,一道全球最寬的海峽——德雷克海峽(Drake Passage)——將南極洲與南半球其他大陸隔開。而南極繞極流則像是一道無形的結界,將暖流隔絕在南極洲之外。
這份荒涼也體現在昆蟲的多樣性上:北極已知的昆蟲足有兩千多種,而南極卻只有一種原生的昆蟲,這就是南極搖蚊(Belgica antarctica)。

雖然名字帶“蚊”,但南極搖蚊其實屬於搖蚊科,並不是那些我們熟悉的、會咬人的蚊子。南極搖蚊的成蟲也沒有翅膀和用於吸血的口器。(圖片來源:Igor Gvozdovskyy/wikipediaCC BY 4.0)
早在19世紀末,比利時南極科考專案(Belgian Antarctic Expedition)在南極半島的熱爾拉什海峽(Gerlache strait)附近第一次發現了這種搖蚊。而隨著之後的研究者的取樣範圍逐漸向南延伸,南極搖蚊的分佈範圍也一路南擴,超過了南緯69°。但從始至終,南極圈裡只發現了這一種原生的昆蟲。
生存不易
想要生活在南極,寒冷是最大的挑戰。即使不深入到南極點附近,只在(南極圈內)緯度相對較低的南極半島上,冬季溫度也可以達到零下數十攝氏度。但好在,厚厚的冰雪有時也可以成為絕佳的隔熱材料。這裡的陸地上颳著每秒十幾米的強風,極夜時會經歷每天19個小時的黑暗。在南極搖蚊的大部分生命中,它們都躲在冰雪下的土壤裡,安然享受著冰雪的保暖效果。測量資料顯示,在大約1釐米深的土壤中,一年有超過300天的時間溫度都不會低於-2攝氏度,即使在最寒冷的幾天,也不會低於-5攝氏度。
即使處在零度以下,南極搖蚊也有辦法避免自己被凍成冰塊。它們的血淋巴(昆蟲的“血液”)中含有天然的抗凍劑,主要成分為赤蘚糖醇、葡萄糖和海藻糖。原理類似冬天在街上撒鹽融雪,這些成分可以讓南極搖蚊體內液體的冰點降低,不至於在體內生成致命的冰晶破壞組織,尤其是破壞細胞結構。

圖片來源:Unsplash
除了冷,南極還有另一種容易被忽視的致命問題——缺水。持續的零下溫度不僅意味著體液會結冰,也讓幾乎所有可能獲得的液態水都變成了固態。水是生命之源,但冰可不是。在寒冷的環境中,大部分生物都無法利用固態的冰。但南極搖蚊不僅擁有極強的抗脫水能力,它們甚至可以利用這一點。
與沙漠中生物抗旱的主要方式——減少水分蒸發不同。南極搖蚊會藉助身體內與外界的蒸氣壓差異,讓自己進入“保護性脫水狀態”。研究者曾在實驗室進行過測試,發現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南極搖蚊可以忍耐近70%的脫水,相比之下,人類失去體重2%的水後,認知能力就會受到損害了。
更重要的是,在極端脫水的情況下,血淋巴和細胞內液中“抗凍劑”的濃度會隨之升高,這也能進一步降低熔點,避免結冰。整個脫水過程非常迅速,而當環境變暖,溼度增加,南極搖蚊幼蟲又能迅速“覆水”—— 幼蟲可以忍受至少4個脫水-再水化週期,以適應自然的溼度波動。
對齊繁殖季
即使南極搖蚊可以保證自己不變成一坨冰塊,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每一筆能量開支依然要精打細算——休眠就成為了一個很划算的選擇。
對許多無脊椎動物來說,一般有兩種型別的休眠。一種被稱為靜止期(quiescene),這個過程有點像蛇類的冬眠,主要由外部環境條件驅動。當外界環境足夠惡劣,例如冷到一定程度,機體就會快速停止多餘的生命活動,迅速進入靜止狀態,此時昆蟲只需要少量的營養就能維持生命。等到春暖花開,機體又能迅速復甦,恢復活力。
而另一種休眠方式則沒有這麼“隨便”,它被寫在了生物的“原始程式碼”中,被稱為滯育(diapause)。當幼蟲發育到一定程度後,會主動停止發育,進入另一種休眠狀態。此時,幼蟲的細胞分裂幾乎停滯,新陳代謝大幅減緩,直到迎來符合解除休眠的“程式條件”。一般來說,昆蟲往往只會在滯育和靜止期中採取一種策略,但最近一項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發現,南極搖蚊會結合這兩種手段,度過南極難捱的冬天。
南極搖蚊的生命大約有2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以幼蟲的形式存在的。在第一年冬天,二齡幼蟲就會進入靜止期。靜止期的優勢在於靈活變通,一旦環境適宜,它們就能迅速復甦,抓緊一切機會發育長大。
然而到了第二年冬天,當南極搖蚊進入幼蟲的最後一個階段,應該準備化蛹成蟲時,它們反而不急了。研究者發現,此時,南極搖蚊的幼蟲會停止發育,轉而進入滯育期。這個強制滯育階段會隨著冬天的低溫開始而結束,此時幼蟲才會慢慢開始化蛹,蛻變為成蟲,並在第二年的夏天繁殖出下一代。

這種看似浪費時間的做法,其實是南極搖蚊為了抓住寶貴的繁殖季,採取的特別手段。
南極搖蚊破蛹而出後,成蟲只能存活不到10天的時間,它們需要在短短幾天內找到適齡的同類,完成交配併產下後代。因此,寫在它們基因中的滯育“程式”,就變成了保證它們能在同一時期成蟲,對齊繁殖季的鑰匙。
在第二年的夏天,雌性南極搖蚊會在苔蘚和土壤中產下被粘液包裹的卵。(這些粘液也有抗脫水和保溫的作用)。產卵過程會破壞雌性南極搖蚊的腹部,因此大部分搖蚊在產下唯一一批卵後不久就會死亡。大概40天后,這些卵會孵化出新的南極搖蚊幼蟲,它們會堪稱冰封的環境下,再次發揮自己的生存本領。
新的生命週期又開始了。
參考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5611
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365-2435.12229
https://www.uc.edu/news/articles/2019/02/n2069513.htm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