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成功不等於贏
在英語學習上有一種流行觀點:英語必須贏在起跑線。
這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啟蒙期也就是小學低齡階段不發力,那麼孩子就很難提高能力了。還有類似的說法是,一旦啟蒙階段在英語上大力投入,可以在小學階段讓孩子的英文能力達到高考水平,然後中學乃至以後就可以躺平了。
我對此一直保持懷疑態度。
因為,我觀察到很多原版娃到了中學後並不能延續過往的輝煌。他們不僅不能像家長期待的那樣次次滿分,甚至有時候不能得到高分。
這一點,我之前在BetterRead的文章裡也提到過。《小學搞定PET和FCE,為什麼初中英語拿不到高分?》
原版娃之所以無法完全“搞定”中學考試,可能是對校內考試的應試準備不足。但是這種技能是可以訓練的。英語考試的應試訓練並不會比其他科目更難。畢竟原版娃本來就基礎紮實。
所以大家認為,原版娃雖然不一定能夠像營銷文吹的那樣搞定中高考,至少中學可以輕鬆保溫。所謂保溫,就是課外不做投入,只需要上課認真聽講,完成學校作業即可。
我原來也是這麼認為的,直到看到最新的高考卷。
英語需要持續的投入
從剛剛結束的高考,我們看到一種趨勢:考卷裡出現越來越多的生詞,越來越抽象的主題和越來越複雜的場景。
以全國高考一卷為例。
閱讀語篇涉及交通碳排放、志願服務、植物以及微塑膠治理等多種話題。除了多元而且抽象的話題,還大量採用了外刊文章,更有不少超綱詞彙。
這意味著,高考考察的並非你對於教材的掌握,不是考你對單一知識點的瞭解,而是考察你的綜合運用能力。
這種話以前我們經常聽專家。不過大家該刷題還是刷題,沒有特別放在心上。但是如果仔細閱讀這幾年的高考卷,我感到,這些卷子在考察考生的學術英語能力——你能否用英語去學習其他科目,而不只是讀小說,更不止基本交流。
這就難了。
我之前在BetterRead的文章《應試是打靶,學習是打獵 | 備考篇》裡提到過,如果備考是打靶,那麼學習是打獵。
考試是在規定的時間內用標準化行為和流程完成特定目標的任務。這要求我們聚焦考點,然後透過大量重複性訓練來提分。
學習就像是打獵。你需要用各種方法和工具來找到你的食物,提升多方面的能力,以求得生存和發展。
學術英語就非常像打獵。因為考察的不是單一的標準化動作,而是長期的積累。考生必須有大量的詞彙量和知識儲備,才能快速讀懂各種來源和主題的篇章。
這樣的變化,僅僅靠小學期間大量投入的“原版娃”很難應對。因為這類“原版娃”主要讀的是小說。由於非虛構書籍所包含的詞彙和主題,寫作難度更高,所以讀起來也比小說要難。
英語和語文學習一樣,重在持續的積累而不僅僅是起步的投入。
成也時間,敗也時間
時間的投入對於英語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詞彙量的提高很關鍵。
英語能力的提升是需要積累的,也就是大量和持續的英語輸入和輸出。在此前BetterRead的文章裡,我曾經談到克拉申的可理解的輸入理論。他強調了可理解輸入的四個條件:量大、多媒體和多元化體裁,持續以及難度適宜。
英語學習很像是開車而不是騎腳踏車。你小時候會騎腳踏車,即便長大很久不騎,還是可以撿起來。但是開車就不行,你開上車最好長期開,否則就會手生。因為開車比騎車更復雜,對於手感的要求更高。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是同樣的道理。
那麼,到底需要時間多長呢?
國內一些英語專家的公開說法是,每天至少花半小時在英語上,無論是聽說讀寫還是看。
美國知名教育公司Renaissance 則建議,增加閱讀。這家以閱讀測評軟體Acceler Reader著稱的公司,每年都會發布一份名為《What Kids are Reading(孩子們讀什麼)》的報告。報告覆蓋了來自美國5300多所學校的超過110萬名學生的閱讀資料,一直以來廣受學校、老師和家長的關注。
該公司的資料顯示,學生每天只需進行 15 分鐘的目的性閱讀,就能大幅度增加累計詞彙基礎量。每天閱讀 15 分鐘以上的孩子,到高中畢業時接觸的詞彙量達到 640 萬,是每天閱讀不足 15 分鐘孩子(150 萬)的四倍。

注:摘自Renaissance2025年報告《What Kids are Reading(孩子們讀什麼)》
每天半小時對小學生不難。有的家長一週報兩到三次課,每天還要給孩子搞聽讀1-2小時。有的家長甚至會選擇送孩子去國外插班學習。小朋友通常也比較配合,於是就“大力出奇跡”了。
但是中學課業繁重,家長能夠施展的時間和空間有限。而且青春期的孩子也不一定那麼配合。
一位家長告訴我,她的孩子每天背五個單詞,每週末上一次英語課。但是平均算下來,並沒有達到每天半小時的標準,更沒有做到持續高頻的英語輸入。但是這已經是這位家長可以找到最多的時間了。因為還有其他更重要的課要補。
其實,閱讀的挑戰在美國不小。
Renaissance的報告顯示,在 K-2 年級,48%的孩子每天閱讀 15 分鐘以上;在 3-5 年級,略超過一半的孩子達到這一標準;而到了初中(40%)和高中(20%),這一比例大幅下降。

注:摘自Renaissance2025年報告《What Kids are Reading(孩子們讀什麼)》
閱讀非虛構類讀物挑戰更大。Renaissance在其2020年閱讀報告裡就曾經分析過相關資料。
報告稱,無論年級高低、閱讀能力如何,虛構類主題的閱讀量是非虛構類讀物的三倍。並且,年級越高,非虛構作品閱讀時長離國家教育進展評估(NAEP)的要求差距更大。12年級的標準是非虛構作品閱讀時長佔總時長的70%,但學生平均只花了43%的時間。
你想想,這還是母語國家,對於英語非母語的中國中學生而言,挑戰勢必更大。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多讀非虛構類英文讀物呢?
兩個條件和一個建議
關鍵是找到全新的學習方式。
“原版娃”的傳統辦法是大力出奇跡,也就是多上課多閱讀。但是這樣做耗費大量時間,又不一定對中高考有針對性。
“應試娃”的辦法是刷題和背單詞。雖然題型的熟練度上來了,但是單純背單詞效果不佳,而且一張固定的單詞表也很難應對主題飄忽不定的篇章。
有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讓我們既達到效果,又不耗費大量時間精力,既提升能力,又應對考試?
我們重新去看Rainancess的建議:每日進行15分鐘目的性閱讀。15分鐘很好理解,那什麼是目的性閱讀呢?
報告中對“目的性閱讀”的解讀,實際上是就透過閱讀來學習,具體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首先就是個性化。這要求讀物的難度匹配學習者的水平,主題要匹配其需求,而且根據學習者的變化而動態調整。
其次要提供足夠的情景和應用場景,這個場景要具備四大特點:沉浸式的、引人入勝、有意義且具有互動性。
也就是說,要完全圍繞自己的目標,根據自己的水平來選擇讀物,而且讀物必須量大有吸引力,並且要用得上能見效。
而且這個用得上不是指英語考試提分,而是指能用在你其他學習和生活場景上。能用得上,你讀的東西才是有意義的,也才真正具有互動性。
核心就是:學以致用。
另外,報告還提出了一個很實在的建議:多讀系列書。
根據報告分析,6-8年級的學生裡,不讀系列書的,每年只讀15本書。讀過三個系列書,每年就讀51本書。儘管報告裡的書包括所有讀物,但依然可以給我們啟發,就是可以進行同主題或者同系列的閱讀。這樣不僅容易找到孩子感興趣的讀物,而且單詞復現率高,也更容易理解學科背景知識。

注:摘自Renaissance2025年報告《What Kids are Reading(孩子們讀什麼)》
八類讀物
談到非虛構類讀物,很多人自然會想到時文。這是形式上最類似考試篇章的讀物了。
市面上這類時文讀物似乎能夠同時滿足增加詞彙量和提升閱讀考試技能兩個需求,但是實際上卻很難做到。
一則時文屬於碎片化文章,詞彙量太雜,不像教材那樣可以圍繞考綱詞彙、高頻詞彙來進行重複性訓練。所以就算課堂上理解,課後也很容易忘記。
二則時文讀物雖然帶閱讀理解題目,但是其考點、題型和評分標準和考生所在的學校考試並不一致,並不能像過往真題那樣幫助學生熟悉題型。
也有人提出,現在高考難度提升太快,過往真題也不一定適用。
還有的人提出,如果時文讀物不行,是不是直接讀外刊更合適 ?
再有人覺得外刊再好,也不容易獲取,只能選擇國內市場上可以買到的英文讀物,就算是中式英語也只能咬牙忍了。
其實我們的可選擇範圍還是很廣的。我這裡挑選了八類讀物,適合不同的需求。
1 真題
數年前的真題卷可能不適合了,但是去年前年的真題卷還有一定的穩定性。另外,如果認為本校考卷難度過低的,不妨去找一下當地你看得上的重點中學的真題卷。到了中學,很多一線的老師尤其是重點中學的老師,對於考試的風向極其敏感,也能夠設計出符合趨勢的考卷。
我所說的真題卷不限於本地區級卷子,也不限於期末卷子,也不限於某個學校甚至某個地區。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目標來尋找合適的卷子。
2 https://readtheory.org
這是一個免費的英文閱讀網站,主要是為ESL的學生服務,也就是母語非英語,但是會移民到英語國家的學生。這些學生的英語基礎比母語國家的學生要弱一些,但是他們的閱讀提升需求很高,因為他們還是要在英語國家生活和發展。
這個網站會根據學生的英文水平推送英文閱讀理解文章和題目,而且都是免費的。
3 British Council
British Counci專門為青少年提供了英語學習網站。網站的內容豐富,其中提供了從歐盟標準的A1到C1不同難度的閱讀材料。
4 考滿分託福題庫 KMF.com
這是學而思和ETS合作提供的免費過往託福真題庫。學生可以在這裡進行備考。雖然題庫是比較老的,但是題庫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閱讀篇章和題目。
此外,該網站還有著名的科普網站《科學美國人》的閱讀內容和精聽精寫練習,以及按照學科分類的單詞學習功能。
所以很適合既想增加閱讀量,又想做一下閱讀題以確認自己的掌握情況的學生,也很方便希望平時擴大單詞量或者增加聽力和閱讀的學生。
當然,就和Readtheory.org 以及British Council的網站一樣,託福題庫也不是專門針對中國高考生的。以這些閱讀材料自帶的題目,更多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閱讀理解程度,不能用來作為高考測試的評估方式。
5 vocabulary.com
此前我曾經在BetterRead發文介紹過vocabulary.com這個網站(《單詞進階的三大工具》),這是一個比較高階的單詞學習網站。之所以要把這個單詞網站也放在清單裡,是因為這個單詞網站提供大量的書籍單詞表,其中就有專門的非虛構讀物系列。
其次,這個單詞表裡的單詞釋文字量大且很有特色,即便是查單詞也會變成短篇閱讀。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挑戰一下。
6 https://openstax.org
OpenStax是萊斯大學建立的網站,負責出版高質量、同行評審、公開許可的大學和中學教科書,這些教科書在網上是免費的。不僅可以線上閱讀,也可以下載電子版。
之所以推薦這個網站,是因為閱讀教材本來就是學術英語的一部分。另外,對於學有餘力的一些學生而言,因為本來的學科知識就很紮實,閱讀英文教材對他們來說難度相比其他型別的讀物更簡單。
但是這個網站目前已經停止維護了,這樣教材的可靠性就可能要打一個折扣。只能作為課外參考閱讀。因為這裡的書字號比較小,可能更適合看電子版。
7 喜馬拉雅和B站
我把這兩個網站和APP放在一起,是因為我發現很多人會用喜馬拉雅和B站聽書或者看影片。是的,你沒聽錯,B站也可以聽書。這兩個工具都有不少非虛構類讀物。聽書的好處對於學業緊張的高中生不言而喻,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也是一種選擇。
如果有充分的閒暇時間,也可以看科學類的紀錄片等影片,同樣是輕鬆提升非虛構類相關單詞的機會。
8 書籍
最好的閱讀內容還是書。讀紙書或者電子書都可以保護視力,而且可以選擇的範圍也更廣泛。
英語初級水平的孩子可以讀漫畫書,有章節書閱讀能力的孩子可以讀神奇校車、神奇樹屋之類由大量虛構情節推動介紹非虛構類知識的系列讀物,水平再高一點的可以閱讀成人也在閱讀的專題通識讀物。
這些讀物的閱讀可以增加孩子的興趣,並逐漸建立對某個主題或者領域的知識體系和詞彙,最終助力未來在大學的學習。
贏在轉折期
也有一些家長認為不需要特別加強英語非虛構類的閱讀。
一位家長說,全國一卷還是FCE的難度,孩子還是可以應對的。
我相信,一些原版娃應該也做出卷子。問題是,隨著孩子在中學期間英語投入的減弱以及英語考試難度的提升,孩子是否依然能做出卷子呢?
另外一位家長說,本來考試就是要你猜詞的,沒有必要特別擔憂單詞量。
的確考試要考察你的上下文猜詞能力。但是考試是限時選拔考試。誰在有限的時間裡準確地理解內容誰就能得高分。也就是說,如果單詞量更大且對文章主題更瞭解的考生,快速準確做題的機會也更大。
還有一位家長說,孩子初中了依然不能讀整本書,讀英文書太難了。而且孩子太忙了,還要學習數學、物理,不可能投入過多的時間在英語上。
起點低一點的確有壓力,也可以從基礎一級的篇章短文甚至漫畫開始讀起。我相信孩子肯定可以進步的。
但是如果英語本來已經捉襟見肘了,家長還是不願意多做一點投入,那麼孩子英語的提升也會非常緩慢。畢竟,英語能力尤其是單詞量的提升和時間成正比。
中學的確是比小學要難,英語上也是如此,但是這也是趨勢——英語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在轉折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