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蘑菇的人,更不容易抑鬱?|地球快樂嗎

以下文章來源於GreenLens
本期速覽:
01 一具巨大的抹香鯨“屍體”,已巡迴展出了10年
02 臭氧層空洞正在繼續縮小,可以在2066年完全恢復
03 請叫我神奇蘑菇,可降低患抑鬱症機率43%
04 為什麼科學家用無人機追熊
05 即將從英國消失的紅松鼠
06 自然復興:芬蘭的綠色城市計劃
07 範杜森植物園遊客中心,像林地花一樣融入景觀
08 英國將最早有效禁止煤炭開採
09 巴塞羅那正在將地鐵變成發電站
10 鯊魚也怕光?在衝浪板安裝LED燈可防鯊
11 住房開發破壞考拉棲息地:死亡數幾乎翻了一番
12 圍欄:無形邊界是如何傷害野生動物的
13 非法蜘蛛貿易:人們像收集寶可夢一樣收集蜘蛛

COP29開始的第一天,亞塞拜然巴庫的裡海海灘上出現了一具巨大的抹香鯨“屍體”,並且散發著臭味。
但其實沒有抹香鯨生活在這裡。這隻鯨魚是由比利時藝術團體Captain Boomer製作的一個超現實模型,這個模型是使用真實鯨魚的模具製作的,其氣味來自附近隱藏的腐爛魚桶。
他們還僱傭了演員扮演科學家以及救援人員,目的是為了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呼籲大家提高對生態破壞的認識,包括人為氣候危機。
自從十年前建立以來,這個模型鯨魚一直在歐洲到澳大利亞的城市和海岸巡迴展出。Captain Boomer的Bart Van Peel說:“當我們認為故事合適時,我們就會出現在一個城市。
世界氣象組織在保護臭氧層國際日(2024年9月16日)釋出的最新《臭氧和紫外線公報》稱,在9月7日至10月13日臭氧消耗季節的高峰期,自1992年以來,2024年臭氧洞面積排名第七。
如果目前的政策保持不變,預計到2066年左右,南極地區的臭氧層將恢復到1980年臭氧洞出現之前的水平,北極地區將在2045年恢復到這一水平,世界其他地區將在2040年恢復到這一水平。
臭氧感測器研究人員在南極洲的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發射了一個載有臭氧感測器的氣球,臭氧感測器是一種測量大氣中臭氧的儀器。
1985年,英國的研究學家發現南極哈雷灣的臭氧層減少了40%(即南極臭氧層空洞)。1987年9月,《蒙特利爾議定書》透過,要求管控幾大類別的近100種化學品,旨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的化學品。
自透過以來,地球上每個國家都簽署了該議定書,是迄今為止得到最普遍批准的唯一條約。

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情感障礙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經常吃蘑菇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會降低。
該研究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主持,調查了24699名參與者吃蘑菇的情況和抑鬱情況發現,平常吃蘑菇的人與不吃蘑菇的人相比,抑鬱症的發病率減少43%;但同時,吃蘑菇與抑鬱症發病率並不是成反比的,吃到一定數量的蘑菇後,再吃也不會有更明顯的效果降低發病率。
這是因為蘑菇中含有一種抗氧化物質——麥角菌素,有防止體內細胞和組織損傷的功能,可以幫助預防精神分裂症和焦躁症等病症。其中,被食用最多的白蘑菇中還含有減輕“不安”“焦慮”的鉀元素。

由於蒙大拿州的大型捕食者數量不斷增加,2013年至2021年期間,因灰熊捕食而死亡的牛的數量急劇上升。美國西部的野生動物專家發現,小型飛行器是“驅趕”熊的理想工具。
韋斯利·薩爾門託(Wesley Sarmento),曾是蒙大拿州魚類、野生動物和公園部門(MFWP)的灰熊管理專家,過去六年裡,他一直在測試不同的“非致命方法”來嚇走靠近人類居住區的熊,這種做法通常可以在保護人類和牲畜免受捕食者侵害的同時,也不傷害動物。
由於狼和灰熊仍然在美國大多數地方的瀕危物種名單上,只有擁有特別許可的研究人員才能驅趕它們。
在即將發表在Frontier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保護科學前沿》雜誌上的研究中,現為蒙大拿州大學博士生的薩爾門託展示了在他163次驅逐灰熊的過程——35次使用無人機,52次使用車輛,30次使用狗,46次使用拋射物。
其中無人機成功地將熊從人類居住區驅趕出去的成功率為91%,車輛為85%,拋射物為74%,狗的成功率僅為57%。
在工作的早期,薩爾門託專注於使用他的卡車來嚇走熊,他開車向動物駛去並按響喇叭,同時發射非致命的武器,如橡膠子彈、響聲彈和彩彈。拋射物通常能驅趕熊,但需要接近動物;橡膠子彈如果使用不當,也有傷害甚至殺死熊的風險。爆裂彈的效果也參差不齊,一些熊似乎對它們無動於衷,可能是因為它們已經習慣了槍聲,且車輛能行駛的距離有限。
2019年,薩爾門託為熊管理團隊增加了兩名新成員:一對紅線艾爾谷梗犬,它們已經在野豬驅趕上受過訓練。但這兩隻狗在熊驅趕上表現不一致。“基本上,它們只是追逐它們看到的第一個東西,”Sarmento說。這兩隻狗多次去看獸醫,移除了數百根刺,因為它們專注於一只豪豬而不是熊。
目前,薩爾門託仍然不確定為什麼熊這麼不喜歡無人機;他推測,旋翼的響亮嗡嗡聲可能聽起來像一群接近的蜜蜂,或者讓熊想起它們在掠奪鳥巢時被鳥類俯衝轟炸的情景。相反,也可能是熊沒有任何關於“對付”無人機的經驗。
此外,研究也發現,當無人機用於狼時,也出現了類似的效果,狼也是隨著種群恢復和擴散到美國西部,而成為物種衝突的主要來源。

紅色松鼠是一種體型較小的英國本土物種,目前面臨著消失的風險。
紅松鼠保護組織(District Red Squirrel Group)警告說,受到入侵物種灰松鼠數量激增的威脅,除了坎布里亞和諾森伯蘭之外,紅色松鼠已經在英格蘭大陸的大部分郡消失。
紅松鼠
灰松鼠取代紅松鼠的速度高達25倍,且70%的灰松鼠攜帶一種對紅松鼠致命的病毒“松鼠痘”,感染之後會在15天內死亡。它們還比紅色松鼠有自然優勢:更容易消化橡果中的單寧物質。

灰松鼠

近兩年,溫暖的冬季使得配對的灰松鼠能夠全年進食和繁殖,也讓它們的數量大規模擴張。對於本土的紅松鼠來說,這不僅意味著大部分的食物和棲息地被搶奪,還面臨著隨時感染病毒的風險。
在體型上,紅松鼠也打不過灰松鼠
紅松鼠保護組織稱,政府需要緊急投資開發對抗松鼠痘的疫苗,否則紅松鼠將“從英國消失”。

在芬蘭的綠色城市計劃下,包括首都赫爾辛基在內的十大城市已承諾實現具體、可衡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其城市戰略,與氣候變化緩解措施一起,採取全面的環境保護方法,為全球城市環境管理樹立新標準。
這十大城市共有約240萬人口,佔芬蘭560萬人口的近一半,每個城市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定了具體、可衡量的目標。
首都赫爾辛基承諾:在未來五年內將其綠地覆蓋率增加15%,同時承諾建立20個新的城市溼地以支援兩棲動物種群。第二大城市坦佩雷計劃到2030年種植10萬棵本地樹木,並建立連線其主要公園的野生動物走廊。
拉赫蒂市政廳被綠色植物包圍著。
圖爾庫的目標是到2028年將其城市森林覆蓋率從45%增加到50%,同時承諾將其30%的草坪轉換為野生花卉草地,以支援傳粉者種群。奧盧,這十個城市中最北端的城市,計劃在其城市範圍內恢復500公頃的泥炭地。
位於芬蘭東南部的拉彭蘭塔(Lappeenranta),其新舊建築的融合而著稱,2021年獲綠葉獎(Green Leaf Award)。

坐落在溫哥華的範杜森植物園遊客中心是“親生物設計”的典範之一,也是北美首批無化石燃料倡議*的商業建築之一。

以生長在河邊和溼地環境中的白沼澤蘭花為建築形式來源,範杜森植物園遊客中心像一朵林地花一樣融入到景觀中,為所有人、植物、傳粉者和捕食者營造了豐富的環境。
綠化屋頂像花瓣一樣匯聚到中央的天窗,促進自然光照明和自然通風,地面坡道將屋頂花瓣連線到地面,吸引當地動物進入棲息地。中央天窗的設計靈感則來自白蟻丘——使用一個土煙囪來散熱並冷卻內部,具有為建築降溫,促進自然通風的實用功能。

中心主要由木材建造,將遊客連線到該地區的森林,並將建築與土地相聯絡。夯土牆則使用當地土壤建造,牆中不同的色調帶將人們與地質以及他們所處的地球聯絡起來。

*由“留在地面”倡議(LINGO)牽頭的“無化石區倡議”旨在承認和慶祝已經完全擺脫對化石燃料依賴的空間,識別並繪製現場不燃燒石油、天然氣或煤炭的位置,以建立一個致力於無化石未來的全球空間網路。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煤炭是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來源,佔2022年燃料燃燒排放量的45%,領先於石油的33%。
英國政府11月14日宣佈了一項新的承諾,將引入限制新煤礦許可證的立法,使該國成為最早有效禁止煤炭開採的國家之一。
今年9月,英國關閉了國內最後一個燃煤電廠。此前的2012年,煤炭還佔英國電力供應的約40%。
巴塞羅那正在透過一個名為MetroCHARGE的創新專案,利用再生制動技術,將地鐵系統轉變為交通的再生能源,
每次地鐵隆隆地停下來時,所有摩擦產生的能量都會轉化為電力,透過逆變器供電,分佈在整個地鐵系統。其中三分之一為列車提供動力,其餘用於為附近停車場的電動汽車充電器、照亮車站的燈光,以及為自動扶梯供電。
每年,居民和遊客在巴塞羅那的地鐵系統上進行4.4億次出行,該系統包括165個車站。到目前為止,已經安裝了三臺逆變器,另外13臺正在推進中,一旦全部到位,預計再生制動將提供火車動力所需能量的41%,每年將節省約3,885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一項由澳大利亞主導的研究發現,在衝浪板或者泳衣上安裝一些LED 燈,可以阻止大白鯊的攻擊。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海豹形狀的泡沫板誘餌,分為沒有安裝燈帶的對照組,和裝有不同燈帶的實驗組,在南非的大白鯊棲息海域進行試驗。
結果發現,全部裝滿燈的泡沫板,被大白鯊的攻擊頻率明顯下降,且燈的亮度越高,攻擊次數直接減少為0,相反,亮度低的燈,被攻擊次數相對多,但整體仍比不裝的要少。
此外,為了節能,研究人員減少燈帶數量將其改為粗條紋、細條紋和豎條紋後發現,橫條紋燈帶的防鯊效果比豎條紋要好,但粗細則不影響效果。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悉尼麥格理大學的Laura Ryan博士表示,這是因為大白鯊的視力很差,主要以獵物的輪廓來確認要不要攻擊。照明破壞了鯊魚在陽光照射下看到剪影的能力,比如被橫條燈帶裝飾後,在大白鯊的眼裡海豹會被燈分割,鯊魚會認為這不是獵物。

根據澳大利亞政府資料庫BioNet的資料,連線悉尼新南威爾士州坎貝爾鎮和悉尼西部郊區與伍倫貢的阿賓路(Appin Road)上的考拉,因車輛撞擊而死亡的數量從2022年的11起增加到2024年迄今為止的19起。
自2021年以來,整個悉尼西南部至少有207只考拉被車輛撞擊。這一增長主要發生在地區開始住宅開發後。因為致力於增加住房供應並緩解城市負擔能力,州政府計劃在這裡建造約7萬套房屋。但該地區也是悉尼一些最健康的考拉種群的家園——新州唯一沒有感染衣原體(chlamydia)的種群,棲息地的破壞導致考拉逃跑,並“在路上被撞死”。
悉尼盆地考拉網路的專案經理Stephanie Carrick稱:“我們不反對住房。考拉也面臨住房危機,我們也需要透過保護它們重要的遷徙走廊,並允許它們安全地穿越景觀來保護它們的家園。”
他們希望保護和恢復考拉棲息地走廊,在阿賓路建造五個地下通道,並改變州的規劃系統,要求市議會保護考拉棲息地免受清理和發展的影響。

在世界各地,從邊境安全保護到農業或私有財產的劃界,圍欄無處不在。根據一項研究,僅在美國就有超過100萬公里的圍欄,不包括城市或郊區劃定財產邊界的圍欄。它們經常被建造,但很少被拆除。
隨著世界圍欄的長度越來越長,專家們正在瞭解它們在劃分景觀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減少它們的影響,包括對野生動物自然流動的影響。
2020年,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Alex McInturff撰寫了一篇論文,強調了圍欄對生態的影響,稱圍欄造成的損害不僅限於大型哺乳動物,還影響從昆蟲到鳴禽再到植物的一切。一些生物甚至可能從它們的存在中受益——甚至依賴它們的存在。
就像在比亞沃韋扎邊境一樣,柵欄可以導致自然世界的“重組”,而不是單向失去物種。
“簡單地說,在一個有圍牆的世界裡,有贏家也有輸家。”但獲勝者往往是可以在一系列棲息地茁壯成長的普通物種——例如家貓和入侵浣熊——而犧牲了有更具體要求的精緻物種。McInturff說,透過這種方式,柵欄減少了自然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全球的節肢動物貿易正在威脅世界上最著名的蜘蛛物種。而這一現象主要是由紀念品收藏家推動的。
在傑基·皮勒(Jackie Peeler)超過40年的動物園和博物館管理爬行動物的職業生涯中,她見證了人們對蜘蛛的愛與恐懼。大約25年前,她曾經營一個移動動物園專案,將塔蘭圖拉蜘蛛帶到戶外節日和購物中心等地。她會將它們從運輸箱中取出,向被吸引的人群展示,人們會對它們毛茸茸的腿和卡通般的表情驚歎不已。
研究人員經常在線上論壇上看到愛好者誇耀100多種狼蛛的收藏
皮勒說:“當人們能夠看到他們可能永遠不會在野外看到的東西時,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聯絡。”她現在是波士頓科學博物館動物護理中心的經理。“無脊椎動物和昆蟲可能是那些即使人們感到恐懼,仍然著迷的東西之一。”
以塔蘭圖拉蜘蛛為例——一種有八隻珠子般的眼睛,和長有可伸縮爪子的毛茸茸腿而聞名的蜘蛛。“塔蘭圖拉蜘蛛愛好”在2000年代開始興起。如今,研究人員經常看到愛好者在線上論壇上炫耀超過100種的收藏。因為塔蘭圖拉蜘蛛可以呈現的多種顏色和圖案,人們收集蜘蛛有點像收集寶可夢。
目前,塔蘭圖拉蜘蛛貿易已成為數十億美元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產業中的一個小但普遍的組成部分。而且這不僅僅是非法的——專家們認為,除了氣候變化和棲息地破壞,塔蘭圖拉蜘蛛的偷獵可能會威脅到一些物種,導致在科學家有機會研究它們之前就瀕臨滅絕。
⚪️
參考資料:
https://edition.cnn.com/2024/11/12/climate/whale-baku-cop29-azerbaijan/
https://www.climatedepot.com/2024/11/16/a-fake-rotting-dead-whale-complete-with-the-smell-of-rotting-fish-is-drawing-a-massive-crowd-at-cop29-climate-summit-represents-climate-change-threat-to-whales/
https://www.instagram.com/p/DCg-D2RxbWv/?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igsh=MzRlODBiNWFlZA==
https://www.instagram.com/p/DCealW3RRlc/?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igsh=MzRlODBiNWFlZA==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4/nov/16/bear-hazing-drones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4/nov/16/red-squirrels-to-vanish-from-england-unless-vaccine-against-squirrelpox-funded
https://finland.fi/life-society/finlands-european-green-capital-and-green-leaf-cities-aim-for-lasting-legacies/
https://www.esgtoday.com/uk-to-ban-new-coal-mines/
https://happyeconews.com/urban-nature-revival-finlands-green-city-plan/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41113-how-fences-affect-the-worlds-wildlife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4/nov/13/nsw-housing-development-koala-deaths-appin-road-campbelltown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4/nov/12/led-light-displays-deter-great-white-sharks-study
https://www.instagram.com/p/DCZSfxSxbw0/?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igsh=MzRlODBiNWFlZA==
https://happyeconews.com/vandusen-botanical-gardens-visitor-centre/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41029-why-the-illegal-trade-of-tarantula-spiders-is-boom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