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社交網路上一段時長四小時的YouTube直播意外走紅。
螢幕前坐著兩位女性——自稱記者的娜塔莎·雷(Natacha Rey)與“靈媒”阿芒丁·羅伊(Amandine Roy)。
她們的對話雖然貌似隨性,但卻以“國家級陰謀”開頭:
“布麗吉特·馬克龍,不是布麗吉特,她其實是她哥哥讓-米歇爾(Jean‑Michel),整容變性,所有媒體都在幫忙掩蓋。”

娜塔莎聲稱自己調查了三年:查閱族譜、聯絡機構、研究照片與檔案、對比外貌、分析檔案缺失、尋找“疏漏”。在她的邏輯中,每一個矛盾點都是陰謀的證據
。她不懷疑自己的前提,她懷疑所有能駁倒這個前提的現實材料:
如果找不到布麗吉特年輕時的照片?那是被藏起來或是銷燬了。
如果檔案看起來沒有問題?那說明是偽造得太好。
她展示了無數細節,令人目眩,但無法證實任何核心結論。

主持人阿芒丁則負責給這場陰謀論添油加醋——她自稱是“靈媒”,以“法國神奇女俠”的名號活躍在網路上,過去甚至曾預言布麗吉特會“毀掉馬克龍”,並將這種“靈感”視為娜塔莎調查的起點。

一開始,這段影片並未立刻衝上熱搜,當大多數法國主流媒體選擇忽略,於是,這對組合將內容投向了另一個戰場——極右陣地。
很快,它開始在極右翼社群和“反主流媒體”空間中被瘋狂轉發。
幾個月後,謠言從法國社交網路擴散到美國。極右翼評論員、陰謀論者和“反跨性別”群體將這段影片當成“新世界秩序”的又一證據。
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預熱期,布麗吉特這個“離美國很遠的女人”,突然在極右翼社交平臺上變成了“最新的陰謀目標”。
她不再是總統夫人,而是某種“象徵”——關於“性別混亂”和“權力背後的騙局”的符號。

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更可信,Natacha最常用的“證據”,是各種照片拼貼、舊照分析、以及對布麗吉特身體特徵的“醫學點評”。
例如,她們聲稱布麗吉特的坐姿、面部線條、肩寬、手掌結構都不符合“女性特徵”;
又比如她們挖出一張上世紀90年代的照片,其中一個男人神似年輕版布麗吉特,便聲稱這是“過渡階段的讓-米歇爾”。

更離譜的是,她們還引入了一樁已結案的案件——法國同性戀牧師約瑟夫·杜塞(Joseph Doucé)之死。娜塔莎聲稱“變性版讓-米歇爾”曾在杜塞的中心接受過支援,甚至從他那裡開始了轉換性別的過程,並暗示整件事與杜塞死亡背後可能的國家機器壓製有關。

這些線索的可驗證性極低,但它們的“戲劇感”卻極強,正好迎合了陰謀論者的胃口。
(複習貼:)
面對如此具有人身攻擊性質的傳播,2022年1月,布麗吉特正式對這兩位女性提出誹謗訴訟。
訴訟內容針對的是影片中涉及身份攻擊、個人隱私披露、家庭資訊擴散的18個片段,特別指控她們“傳播虛假資訊”、“性別歧視式惡意攻擊”、“對家庭成員造成名譽傷害”。
原審法院於2024年9月做出判決,兩人構成誹謗罪,分別被判500歐元罰款(緩刑),向布麗吉特賠償8000歐元,向其兄賠償5000歐元。

原本以為這事到這也就差不多了結了。
誰知道,娜塔莎和阿芒丁表示不服,主張自己“出於調查動機”,屬於“表達自由範疇”,提出了上訴。
就此,反轉發生了。
是的,就在昨天,巴黎上訴法院作出了二審判決:
娜塔莎和阿芒丁無罪釋放。

法院給出的理由是:
影片中的18段內容,不構成刑事意義上的“誹謗”,對於唯一一條涉及“未成年誘騙”暗示的片段,也因“有善意依據”判定為免責。
換句話說,法院認為這兩人是在“好意懷疑、缺乏證據但非蓄意抹黑”的基礎上發表言論,而不是惡意捏造。
這意味著:她們在法律上有權再次公開表達類似觀點,不構成犯罪。

這判決一齣,立即引發了兩極反應。
娜塔莎的律師弗朗索瓦·丹格朗特(François Danglehant)當場振臂高呼:“娜塔莎被追捕、迫害、定罪,但最終,她被宣判無罪。”
布麗吉特的律師讓·恩諾奇(Jean Ennochi)則堅稱:“我將與我的客戶討論我們將要採取的措施,顯然,我們不同意這一判決。”
然而,布麗吉特只是眾多曾遭受“性別攻擊性謠言”的女性中的一位。諷刺的是,這些謠言的模式高度相似。
比如,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她身形高大、充滿力量感,是眾多女性心目中的榜樣。

但也正是這些特質,讓她成為陰謀論者攻擊的靶子。
“Michelle其實是Michael”的謠言在美國右翼社交圈被瘋狂傳播,一些知名評論員甚至在節目中煞有其事地分析她的肩膀比例、走路姿勢,說她“不是女人”。
她從未正面回應這些指控,卻在自傳中提到,作為一名黑人女性,在鏡頭前被“非人化”是怎樣一種痛苦的經歷。

比如,紐西蘭前總理傑辛達·阿德恩(Jacinda Ardern),以“年輕、女性、母親”這三個身份被世界熟知,也被部分人以此為攻擊點。
網路上不斷有人質疑她的“女性真實性”,說她聲音低沉、五官堅硬,“看起來不像女人”。

她們都曾遭遇同一套路,這顯然不是偶然。
無論如何,布麗吉特事件從最初的“直播出發”,到“極右放大”,到“首審定罪”,再到“上訴無罪”,這個過程橫跨三年、穿越網路與法庭,但卻仍並未結束。
追一個結局。
-END-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faits-divers/rumeurs-transphobes-sur-brigitte-macron-deux-femmes-qui-avaient-propage-lintox-relaxees-en-appel-10-07-2025-WFUHMGTQXVA57BDOPDYGPXTZUI.php
https://www.blast-info.fr/articles/2022/brigitte-macron-si-ce-nest-elle-cest-donc-son-frere-jdQG3FzyTuqCdrACEoBJ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