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廣州蓓蕾劇院迎來了大衛·田納特版本《麥克白》的首映,
來看觀眾短評~
《麥克白》

輕***:ASMR版《麥克白》,剝離了傳統莎劇的繁複,轉而用純白舞臺與雙向鏡簡單構建。雙向鏡的靈活運用正適合《麥克白》裡野心、罪惡與宿命的糾纏。因為預言是人心的鏡子,而慾望是鏡中扭曲的倒影,大田田的表演無疑是全劇的支柱。他褪去“神秘博士”的優雅,以神經質的面部抽搐、嘶啞的蘇格蘭囈語,詮釋出一個從躊躇到癲狂的麥克白。尤其在刺殺班柯後的獨白中,他近乎痙攣的肢體動作與鏡頭特寫相互結合,將角色的罪惡感外化為一種生理性的疼痛,有種令人不適的精彩。然而,話劇刪減了原著中部分次要情節,且過於依賴聲效與面部特寫的表現力。反而弱化了戲劇的史詩感。尤其是麥克白與麥克德夫的最終對決,因舞臺空間的侷限顯得倉促,未能完全展現悲劇的宿命感。總之,比較先鋒,形式新穎,值得一看。
肯***:這是很高階的一版麥克白,無論是舞美,服裝,音樂,音效,都讓人眼前一亮。這個版本應該只適合小劇場吧,細節的塑造太多(似乎更像電影的演繹方式?),如果遠離舞臺似乎很難抓到這個演繹版本的精髓。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麥克白可能就是田納特的樣子。或許其他版本的麥克白沒有辦法把邪惡的那部分掙脫出來。或許演繹麥克白最難的地方就是善與邪之間的交疊、衝突和湧現。若是掌握不好,就很容易被麥克白夫人強奪關注了。

被***:超絕演繹!背景音樂,打光和演技都是非常棒的,臺詞節奏非常快,很快就能把觀眾帶入氛圍忍不住呼吸急促,甚至能把氣氛烘托到明明沒有高能都會嚇到我(好幾次),宴會間舞蹈跳到一半麥克白夫婦停下來對視那一幕真的永遠忘不掉,而且情緒轉換也絕對一流。有一點個人不太認同的是觀眾互動那個地方感覺太長了,而且感覺跟劇情挺割裂的,不管是氛圍還是內容,雖然這部分內容做得也很棒,但是全劇總共也就90分鐘,觀眾互動佔這個長度還是有點不妥。說起來觀眾互動好像都是在莎劇裡比較常見?記得看過的幾部環球劇院的莎劇也是有互動。
k***:250301蓓蕾新現場 雖然我在整個氛圍最故弄玄虛的“第二次質問女巫預言”環節毫無預兆地在一片血霧裡睡過去了,而且這版省略了太多“細枝末節”,快進式的敘事讓很多情節過於跳躍,人物塑造和性情轉變的緩衝略顯突兀,對初次接觸故事的觀眾可能不太友好,但我還是推薦。 這版比較有意思的設計:純白極簡的長方形四面臺+環繞玻璃圍廊(結尾再次弒君後的光照叢林映象稱得上生機勃勃),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會瞪視鏡頭向觀者剖白心跡,三女巫只有迷霧沒有實體,頻繁出現的前景疊近景特寫鏡頭(比如:麥克白看著王子們商量逃跑路線、班柯之子在密謀弒君一幕在背景裡猛敲玻璃門、麥克白背後的玻璃長廊內是麥克達夫拋棄的妻子和兒子在暢想未來)…… 演員都演得很好,毫無疑問,看門人再次負責了搞笑環節,還調侃了觀眾,還是好玩的。

作為《初步舉證》院線正式上映的第一個週末,也有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影院,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初步舉證》

Ъ***:“最難忘的觀影經歷”更新了。
胡***:第一次看獨角戲舞臺劇,女主的表演既強大又準確,雖然只有一個人在表演,但十幾個角色躍然臺上。在表演法庭上驕傲的辯方律師時,有一瞬她的表演又跳到了對面起訴性侵的女原告上,得意的情緒迅速切換為悲傷絕望又迅速切回,我作為觀眾立刻就能共情那一瞬的悲傷絕望。
a***:在失權的語境下一遍遍反芻那些糟心的回憶,“不對,他那晚把我從廁所抱到了床上,他怎麼可能是喝醉的呢?”。感受是重要的是真切的,不被相信和理解是幻滅的,需要七百多天的等待才有勇氣站上一個註定會失敗的遊戲。坦誠的人會因為暴露脆弱變得堅強,我們會建立新的語言和新的規則。
o***:振聾發聵的,擲地有聲的。 朱迪科默真的太強了,高強度不間斷持續輸出兩小時我真的大敬佩。 看到最後她指著螢幕,就彷彿指著我,對我說,這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女性都曾遭遇過這種事,而她們抗爭的結果通常不盡如人意,因為在由男性主導的法律體系中,女人是無法得到認可的。我真的爆哭,男人可以用法律判決來替他們的同胞們開脫,卻未曾想過這樣的體系本就更傾向於男性。 人人都把質疑的目光放在受害的女性身上,讓她歇斯底里地證明自己曾試圖拒絕也曾試圖反抗,卻沒人質疑加害的男性是否得到了同意,更沒人懷疑這千百年來的法律體系是否真的做到了公平公正。 感謝這個世界還有女性主義電影。
B***:啾迪真太太太強了,全程高能,臺詞密集輸出,表情動作都完美呈現。從律師到受害者的身份轉變,透過個體悲劇折射法律體系的矛盾,讓她對法律的信仰崩塌。法律強調程序正義,表面中立客觀,本質是為權力服務。性侵案件要求受害者承擔主要舉證現實,會對被害者造成二次傷害,反覆去回憶當時的情境。男性主導法律話語,忽視女性在性暴力中的特殊處境,就是法律體系對受害者的結構性壓迫。
M***:(2025|7)震撼!震撼於女演員的獨角戲、密集臺詞輸出;更震撼於演員的掌控全場、情緒轉換,當她眼眶含淚的時候、迸發力量的時候,我的眼淚早已無聲落下。跟著演員在劇情文字情緒的時間線上來回穿梭,真讓人想不到這是一個演員僅靠臺詞及簡單的佈景就能完成的。至於內容無需多言,那是女性都懂的體會過的無力、偏見、恐懼,但又有由此生出的覺醒、力量與反抗。
c***:天啊,幾年的眼淚都在電影院流了
顏***:小變態演的太強了,表情、語氣、表演感染力、肢體動作,太強了。劇本也很厲害,前幾年有一部劇《不完美受害人》,大概也講類似的故事,但受劇本和演員表現的影響,我當時看的時候沒有那麼深的感觸,對女性在這樣情況下的性侵受到的傷害感觸也沒這麼深。這樣一部作品和表演太震撼了,從律師的角度到受害者的角度,女性的權利真的需要一點點的爭取,不爭取肯定不會得到,爭取才有可能有機會,爭取過程中承受的壓力和傷害也是難以想象的,但還是要爭取,生存永遠是艱難的,女性尤甚
f***:真切感受到了表演是一種藝術這回事 從律師視角到證人、受害者角色的視角轉換很妙本來在想劇情是不是有點俗套但一轉念覺得核心並不在於劇情而在於討論性侵與法律本身 “我怎麼惹你生氣了要不我請你吃午飯”的男性視角的傲慢和對性侵這件事嚴重程度的輕視與不屑一顧深深刺痛了我…當一宗宗性侵卷宗亮起我想我們還有很多舉證要做哪怕在這個雨夜的是“初步舉證” 那我們要說千千萬萬次直到把“舉證”變成真正的法律當我們的心情被重視這一定不會是我們搞錯了我們也不需要自己來美化這段受害經歷可能有一天不再有簡短精確的被性侵過程描述的挑剔我們本能地需要勇氣才能說出自己明明是受害者的經歷它是心理層面和事實層面描述的雙重考驗儘管我對法律有天然的抗拒我依舊希望這些曾亮起的卷宗真的能在某天照亮經歷過的女性
先***:父權體系下,完美女性受害者是偽命題,女性無論怎麼做都難以符合那套嚴苛又荒謬的標準。裡面最讓我鄙視的是為了打贏官司,男方律師誣陷泰莎是為了事業才做出這一切,可恥又令人作嘔。我們不需要完美受害者,我只知道像泰莎說的那樣“something has to change”。
撕***:今年目前為止看過的最好的一支片子,形式是類似話劇的形式,除了女主角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的角色。雖然受限於話劇的形式,以至於我前面的兩個觀眾看到20分鐘左右就起身離開,但是立意滿分,演技滿分,臺詞滿分,伏筆滿分。看到最後沒有人不想站起來鼓掌。
另外,劇院的常規放映仍在進行,可戳下方看排期~
《倫敦生活》

欣***:Happy people don’t do things like that. 一種理解而非排斥人性中醜陋的、動物性的一面,主張在更大限度上互相傾聽和寬恕,也因此更不精英的女性敘事。
g***:【百講戲劇影像】2025.03.01 倫敦有善演者,一人一椅幾段音效而已。演親,演友,演性,演愛,演空虛,演悔恨,演喧囂都市,演現代疏離,演寂靜無聲,演蒙太奇跳切……座中泣下誰最多?我,我,我
西***:只能用下流來填補空虛內心 關於現代社會孤獨的一切 很想隔著戲劇和電影去抱抱fleabag
熊***:表面上對什麼都無所謂的生活底下是有深深的悲哀,什麼都會失去,什麼都得不到。好棒的獨角戲。(2025/03/01 北大百講放映)
蒲***:是那種看完不知如何聊起,但回家會失眠腦中反覆縈繞裡面情節的劇。好牛啊,雖然是獨角戲但完全讓人沉浸,沒有那種用力過猛地填滿舞臺,而是真的把人拉進她的世界
《天窗》

約***:@久違的李瑩廳|Simply fascinating 20幾年前的本子至今仍覺得so relevant。當然東倫敦大概也沒有任何改變。CM的聲音誇到不厭其煩了但實在太適合話劇。我愛英國人總是選一些出其不意的單詞。"Listening is begging."
逗***:很簡單的場景佈置,很簡單的人物群像。但是討論的問題卻很有意思,愛過了還能再回頭嗎?18歲少女的純真與熱愛卻在出走後認識到了人生的真諦。而成功的商人卻妄想著對方還能回頭,卻沒想到真正殺死感情的是不經意放在外面的信。頗有種面紗的感覺
輸***:好想扒一遍劇本學一學這吵架是怎麼寫的,洋蔥一樣剝開一層還有一層,沒有人會為了對方改變,這才是好看之處。
扎***:過於相互瞭解的兩人,Kira孤獨的、自我美化的、自由主義式的逃避,Tom功利的、避重就輕的資產者姿態的幼稚。完美的選角和舞臺佈置,1996年的劇本在三十年後依然擲地有聲。
W***:印象最深的是湯姆指責基拉從來不會為愛付出的時候,基拉讀信的部分。一邊聽她讀一邊跟著她一起落淚。愛只是一種純粹的感覺,但愛之外有太多的瑣事,有時候這些事情會讓人忘記愛最本質的樣子。三位的演技都太出色了(看到愛德華的第一刻就在想是不是也在暗示他是gay
*以上短評摘自公開網站,版權歸屬署名個人,如有疑義請告知。

大部分場館可在大麥app或小程式購票(搜尋劇目或場館名稱),其他場館可在場館公眾號或小程式購買
“新現場”
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
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
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
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
截至2023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超過25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0000場,觀影人次超過80萬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