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長期觀察資本市場的經濟學者,我始終相信,投資的本質是一場關於認知與生存的博弈。無論是研究宏觀經濟週期,還是分析微觀市場波動,最終都要回歸到對“人”的理解——人性的貪婪與恐懼、市場的無序與規律、週期的繁榮與衰退。正因如此,當我讀到《我從達爾文那裡學到的投資知識》一書時,深感共鳴。這本書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框架,將自然界的生存法則與資本市場的執行邏輯巧妙結合,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套獨特的方法論。在此,我願結合自身對A股市場的觀察,談談這本書的啟示。

一、市場如叢林:沒有永恆的贏家,只有永恆的適應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生物進化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這一法則在資本市場中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書中指出,市場環境永遠在變化,投資者若固守單一策略,終將被淘汰。
以A股為例,過去十年間,市場風格經歷了多次劇烈切換:從“茅指數”到“寧組合”,從消費藍籌到硬科技龍頭,從政策驅動的基建週期到技術引領的新質生產力……每一次風格轉換的背後,都是市場環境的“氣候變遷”。2024年,這一特徵尤為明顯——當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國內經濟轉型加速時,唯有那些能夠快速適應“新質生產力”方向(如人工智慧、新能源、生物醫藥)的資金,才在波動中實現了超額收益。
投資者必須像生物一樣,建立動態的適應性。既要有對長期趨勢的預判(如技術革命、人口結構變化),也要有對短期衝擊的應對(如政策調整、黑天鵝事件)。正如書中所言:“歷經千年的生存進化,存活下來的動植物都找到了降低風險的秘訣。”
二、多樣性:對抗不確定性的終極武器
達爾文曾深入考察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同一物種在不同島嶼上演化出截然不同的形態。這一發現揭示了生物進化的核心——多樣性是抵禦環境風險的關鍵。在投資中,分散化策略的本質正是對“多樣性”的實踐。
書中用大量案例證明,過度集中的投資如同將所有種子撒在同一片土地:若風調雨順則豐收,但一旦災害來臨便顆粒無收。反觀A股市場,許多投資者沉迷於“押注單一賽道”,例如在2021年重倉白酒、2023年豪賭新能源,最終因行業週期逆轉而損失慘重。
對此,我的建議是:用“生態思維”構建投資組合。正如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包含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一個健康的投資組合也應涵蓋不同風險收益特徵的資產——既有高波動的科技成長股(如AI、量子計算),也有穩健的紅利資產(如公用事業、消費龍頭);既佈局國內“新質生產力”主線,也配置海外抗通脹品種(如黃金、資源股)。這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策略,雖無法讓人一夜暴富,卻是長期生存的基石。
三、突變與創新:進化的唯一動力
達爾文理論中,基因突變是物種進化的源泉。而在資本市場,創新則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書中犀利指出:“那些在早期押注創新企業的資本,恰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前的原始細胞,承受著環境劇變的壓力,卻也因此獲得塑造未來的基因。”
這一點在A股市場已得到驗證。2024年,那些股價創下歷史新高的公司(如某光刻機核心部件供應商、某自動駕駛演算法龍頭),無一不是透過技術創新構建了“護城河”。它們的成功印證了書中的觀點:企業的價值不在於過去的業績,而在於未來的進化能力。
對投資者而言,這要求我們跳出傳統的財務指標(如PE、PB),轉而關注企業的“進化基因”——研發投入佔比、專利壁壘、管理層對技術趨勢的敏感度。例如,某國產高階醫療器械企業,儘管短期利潤受集採政策壓制,但其在微創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持續投入,可能在未來5年帶來顛覆性回報。
四、警惕“過度進化”:複雜系統的崩潰陷阱
達爾文理論並非一味鼓吹“變化”。書中特別強調:進化需與環境匹配,過度超前的突變反而會導致物種滅絕。這一觀點對投資者極具警示意義。
A股市場歷來不乏“過度進化”的案例:2015年的“網際網路+”泡沫、2022年的元宇宙炒作,均是資本在技術尚未成熟時的狂熱追捧。這些故事起初看似符合“進化方向”,實則缺乏商業落地的土壤,最終留下一地雞毛。
因此,投資者需學會區分“趨勢”與“泡沫”。書中提供了一套簡易方法論:真正的趨勢需同時滿足“技術可行性”“商業可持續性”“社會價值性”三個條件。以當前火熱的人工智慧為例,儘管生成式AI(如ChatGPT)的技術突破令人振奮,但具體到細分領域(如AI醫療、AI教育),仍需逐一驗證其商業化路徑是否清晰。
五、給普通投資者的生存指南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回歸到一個根本問題:普通投資者如何在“機構主導、資訊不對稱”的市場中生存?答案依然是達爾文式的——認清自身劣勢,建立差異化的生存策略。
對此,我深有體會。近年來,A股市場呈現出“機構化、專業化”的鮮明特徵。普通投資者即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很難在資訊獲取、交易速度、研究深度上與機構抗衡。但這並不意味著個人註定失敗。書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聚焦能力圈,做“特化型生物”。
案例1:一位深耕長三角製造業的投資者,透過實地調研中小型零部件企業,挖掘出多家打入特斯拉供應鏈的“隱形冠軍”。
案例2:某退休工程師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專注投資工業軟體賽道,成功捕捉國產替代紅利。
他們的成功並非依靠“戰勝市場”,而是透過縮小戰場、發揮區域性優勢,在特定生態位中佔據一席之地。
結語:投資是一場無限遊戲
《我從達爾文那裡學到的投資知識》一書,最終傳遞的是一種哲學:投資不是短期的勝負之爭,而是長期的生存之戰。市場的獎勵從不屬於預測最準、膽量最大的人,而是屬於那些能夠持續學習、動態調整、在危機中抓住進化機會的“適者”。
作為一名研究者,我始終對A股市場保持敬畏。這裡有最複雜的環境、最激烈的競爭,但也孕育著最多的可能性。2025年,隨著新質生產力崛起、資本市場改革深化,新一輪“進化”浪潮已然開啟。願每一位讀者都能從達爾文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這場無限遊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
2025年2月於北京

圖書簡介:
投資行業正處於危機狀態。絕大多數股票基金經理無法長期跑贏市場,導致大量資金從主動型基金流向被動型基金。投資者應該從哪裡尋找新的投資途徑?
普拉薩德憑藉其在投資領域取得的長期高額回報,分享了其獨特的投資靈感來源——進化生物學。他深入挖掘達爾文學說的核心理念,將自然界的鮮活案例與自身豐富的投資實踐緊密結合——熊蜂的生存策略如何幫助我們接受可能會錯過特斯拉的決策,馴服銀狐的實驗揭示了成功企業應具備什麼樣的特徵,為什麼一隻小青蛙模仿一個更大的競爭對手的呱呱叫聲可以揭示公司不誠實的跡象……
普拉薩德以生動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文筆,巧妙地將達爾文的理論與投資實踐相聯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在成功的進化策略的指引下,他詳細闡述了多個獲取長期收益的反直覺原則,並強調良好的視角與思維方式遠比單純的技術和技能更為重要,知識與技巧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他的觀點基於對失敗教訓的深刻反思和成功經驗的總結提煉,為投資者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借鑑。在演算法與人工智慧日益應用於實現財務目標的當下,普拉薩德的投資思想有望在未來發揮更大的價值,幫助投資者在複雜多變的市場中穩健前行。

作者簡介:
普拉克·普拉薩德是新加坡那爛陀資本(Nalanda Capital)的創始人,此前曾在麥肯錫任職,並擔任過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的印度聯席主管。他於2007年創立那爛陀資本,專注投資印度上市公司,管理資金規模約50億美元,自成立以來實現了近20%的年化回報率。普拉薩德對進化論深感興趣,他將達爾文的理念融入投資,並透過致股東信及新書《我從達爾文那裡學到的投資知識》,展現出對投資實踐和思想的深刻洞察力與卓越才華。
本書亮點:
2024麥肯錫年度商業圖書,海外千人評分超高-4.7分,
被認為是“最值得一讀的投資類書籍”
吳聲、管清友、周道許、秦朔、吳晨、施宏俊、李南南、攜隱Melody、樊登 聯袂推薦
擁有30年投資經驗、創立年化收益率20%投資公司的“印度巴菲特”,首度公開投資秘訣
查理·芒格說:跨學科多元思維是做出正確投資決策的關鍵!
國內首部深入探討投資學與生物學關係的著作
10個生物界鮮活案例,推匯出3大投資定律、10大反直覺長期收益投資箴言
假如你從事投資,這本書將成為一件特別的武器。
即使你不從事投資,這本書也很值得閱讀。
因為它回答了一個人人都關心的問題,那就是:怎樣在一個複雜系統裡取得持續的成功
充滿不確定的市場中,不賠錢才是硬道理!教你識別優質企業,輕鬆跑贏長期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