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博士失聯:已發現遺體;研究生該如何排解壓力?

文/科研大匠
微訊號:keyandajiang
3月15日晚,上海警方通報復旦博士失聯:系溺水身亡,排除刑事案件。詳情如下:
2025年3月14日,警方接到報警稱本市某校學生宛某(男,28歲)失聯。警方即開展調查,發現宛某於當日凌晨獨自離校後步行至某河道附近。3月15日15時許,警方在上址河道中發現宛某遺體。經勘驗,宛某符合溺水死亡特徵,排除刑事案件。目前,相關善後工作正在開展中。
3月15日,多名網友在小紅書發文稱,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宛某疑似失聯,目前正多方尋求線索。15日上午,極目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中文系瞭解到,校方於14日下午瞭解到相關情況後,已經報警。

網友釋出的尋人帖

一名發帖網友自稱是宛某的同班同學,他介紹,宛某出門時穿著藍色外套,連帽衫和工裝褲,沒有打傘,也沒有帶揹包和任何通訊裝置。據目前掌握的各方線索,他們瞭解到當天(3月14日)中午宛某疑似在附近新江灣城公寓等地出現;下午6點半,有人目擊他在復旦六教附近路上低頭走路;晚上8點左右,在包頭路與國和路交匯處有路人遇到他。
據該同學介紹,宛某是2022級文藝學博士生,為人和善,喜形不露於色,從不抱怨。一名同學稱,宛某正直善良,學術上也努力紮實。師生氛圍特別好,導師和同學都特別喜歡他。近期他的朋友圈也十分積極豐富,還和友人相約下週去公園踏青,事前完全看不出有什麼異樣。
研究生的壓力有多大?
研究生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普適性的問題,國內外都一樣。Nature曾發表文章《Time to talk about why so many postgrads have poor mental health》,其中提到:研究生報告的抑鬱和焦慮比例比一般人群高六倍。被調研的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經出現心理問題,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風險。對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生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著「高於平均水平」的壓力。

Nature兩年一度的針對博士群體的最新大調查顯示:來自全球各地的6000餘名博士生,七成博士對前途迷茫,36%自認有過心理疾病。

小編也曾做過一項調研,67% 的研究生說他們在過去一年裡至少有一次感到絕望;54% 的人情緒低落,無法正常工作。對於許多人來說,讀研究生並不是一種樂趣或個人的充實。

博士期間「心跳」波動圖,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態最接近「崩潰」的時間

在這種強壓下,有時候你會發現,“活著”就是一種堅持。

其實,在後臺,也經常有小夥伴留言告訴我們自己讀研期間的心路歷程,不少人的敘述中,都帶著點對讀研期間壓力的看法和見解。

旖旎:博士畢業活著不止是心理的壓力,身體的壓力也是不可小覷的,我物件今年開學博三,工科博士三篇sci,看到科研人熬夜通宵閉門改論文的人才能感受到這種煎熬。

eisoR:我現在就是那種夜夜失眠,依然很亢奮的狀態…特別難受,我一定要撐下去,好好活著

春曉:都是咬著牙孤單地堅持,堅持下來再回頭看就是雲捲雲舒。今年碩士畢業,感謝曾經努力的自己。

國勝:每天在電腦前坐到肩部發麻脖子僵硬,我知道我在透支著我的健康。臨近畢業經常光顧五點的早餐店,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住,因為自己後面有許多人的支援!

Riemann:此刻坐在裝置旁邊監控示數 讀了文章 鼻子一酸 三個月沒有休息了 希望自己也可以按期畢業

yo yo:很真實,經歷過的人都明白。上個月組裡來了個大學生,暑期實習,那有發自內心的笑容,那種因為一點新奇的事物,一點好吃的事物就感覺開心,幸福的樣子,真的羨慕極了,曾經的我也如此,而今卻少有了,太多的難以名狀,太多的無奈與憂愁,讓我們漸漸失去了真心的笑容,變得沉悶,變得不想自己。曾經對科研壯志滿滿,現在只求按時畢業,一次次降低標準背後是失望,是無奈。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生活,只能挺著,努力活著。

看完之後,心裡滿滿是心酸。“感謝還活著的自己”竟成了最想對自己說的一句話。
研究生何以走至結束生命的地步
曾經跟很多研究生交流過,處於精神亞健康狀態的研究生不在少數,很多博士生都曾想過要退學。研究生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原因主要有幾個:
1、當導師與研究生髮生利益訴求衝突時帶來的學業壓力
很多研究生將導師稱為“老闆”,這個“老闆”擁有一票否決權。對於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務,導師不同意,他/她也無法畢業。換導師很少有人成功,因為一個學院的導師既不願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師,也對要求換導師的研究生保持懷疑態度。
這些以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會有好的結果的研究生。往往發現現實是,自己成為了科研機器,既無法得到導師的體諒,也無法向外人訴說。如果無法畢業就是徹底的失敗者。這可能無形中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2、科研與生活的雙重壓力

同年齡的朋友早已結婚生子,買房買車,而自己每個月領著三四千的工資只夠生活開銷。此時科研與生活很難達成一種平衡。跟身邊的朋友講,他們很難有同理心,除了一聲嘆息也幫不上忙,跟父母講,父母沒有說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總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讀個書哪來這麼大的壓力?而這樣長期下來,就很容易造成精神問題。

讀博路上“過載”
多給自己幾個選擇
學業壓力、對父母的愧疚、害怕導師對自己的不信任、無處排解的心理壓力、職場壓力……這其中的每一個,都像一座大山,壓在胸口,讓我們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當我們壓力過大快超過承受能力時,多和好友、和同學、和導師深入溝通,也可以給自己放個假,甚至可以考慮除了科研以外的退路。對於奇葩導師,我們還可以選擇留證據,曝光等多種方式“鬥爭”……
一位全球Top 10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分享了自己面對重壓和抑鬱時的做法,他說:“這裡列出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是我(有意地或不知不覺地)做了的,它們改善我的情況。”
  • 我買了一個鬧鐘。這讓我不再用手機作為鬧鐘,也讓我不再陷在早晨起不來的困境中。
  • 我把手機上所有社交媒體應用都解除安裝了。這讓我減少了閱讀令人沮喪的新聞,不再浪費時間不停地重新整理社交網站。相反,我開始在手機上閱讀電子書。
  • 我開始健康飲食。戒掉了暴飲暴食,恢復健康的體重後,感覺良好了,也鍛鍊身體,睡眠質量也好多了。順便說一下,我每天吃的最美味的東西是早上的穀物,這是起床的另一個激勵因素,因為我期待早餐。
  • 我意識到我的朋友也是“騙子”。博士生很多患有“騙子綜合症”,尤其是當事情進展不順的時候。我給“騙子”下的定義是“努力工作,可能很多時候都失敗了,但假裝成功了,所以沒人知道”。我意識到,我認識的每一個人可能至少在某些時候都是這樣的,這有助於緩解我的焦慮。
  • 我挑了幾位有價值的人,讓他們認為我是個白痴。在日常生活中,有一類人的意見我並不在意。就是那些我認為是混蛋或白痴的人,我不可能改變他們的觀點,也不再在意他們對我的看法。但我挑選了幾個人,故意問一些我需要回答的最基本、最愚蠢的問題。這樣做很痛苦,但一旦完成了,我就會在心裡聳聳肩,說:“嗯,秘密已經洩露了,他知道我是個笨蛋。”令人驚訝的是,每個人都非常友好和樂於助人,透過這幾個人的幫助,我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他們沒有一個人因為我問了一個愚蠢的問題而侮辱我。
  • 我給自己一個任務,就是定期與我的導師聯絡。我向我的導師建議,至少每週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透過視訊會議進行交談,這樣我就必須至少在約定的時間與他交談,而且不能有任何退縮。這有助於利用我的思維,強迫自己每週都有小小的自我提升,有助於分散壓力,所以我不再感到恐慌。
讀博無疑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甚至有人說,如今,讀博已經變成了“賭博”。美國研究生院理事會(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公佈的資料顯示,約1/4的美國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在入學的頭3年選擇退學。
對於讀博“過載”的同學,Science推薦了一個直接了當的選擇《It’s OK to quit your Ph.D.》。
文中,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博士的Mario Muredda分享了他的經歷:Muredda說他在讀博8年後,“我一無所有地離開”。雖然當時作出退學的決定十分痛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都變得好了起來。Muredda現在是紐約市一家醫療保健傳播機構的執行長。
回顧過去,他認為,博士退學是在他身上發生過的最好的事情。
退學並不就意味著退縮,對很多人來時,其實,退學比強留更需要勇氣。但它確實可以成為我們的選項之一,選擇退學,並不就意味著人生失敗。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大家出了問題就選擇逃避,如果讀博一直讓自己處於“過載”狀態,就應該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無論是讀博之路,抑或其他路上,生命永遠不是選項。
所以,面對壓力,小夥伴們一定要及時調整心態,如果自己解決不了,一定要:
生命只有一次,千萬珍惜。

倡導理性閱讀,離夢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那就點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