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華府訊息》連續更新的第1657天
英國改革黨黨魁和創始人奈傑爾·法拉奇(Nigel Farage)上週在特朗普的海湖莊園與馬斯克會面後稱,馬斯克正在“認真考慮”向英國改革黨(Reform
UK)捐贈數百萬英鎊。這在英國國內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呼籲全面改革其政治捐款法律的聲音,要求緊急限制外國公民透過其在英國的公司進行政治捐款的金額。但英國的大臣們仍然不同意立刻採取措施阻止馬斯克向法拉奇捐贈數百萬英鎊。他們擔心,若倉促出臺針對馬斯克捐款的規則,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讓法拉奇有機會聲稱英國改革黨正遭到建制派的破壞。
UK)捐贈數百萬英鎊。這在英國國內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呼籲全面改革其政治捐款法律的聲音,要求緊急限制外國公民透過其在英國的公司進行政治捐款的金額。但英國的大臣們仍然不同意立刻採取措施阻止馬斯克向法拉奇捐贈數百萬英鎊。他們擔心,若倉促出臺針對馬斯克捐款的規則,可能會適得其反,反而讓法拉奇有機會聲稱英國改革黨正遭到建制派的破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儘管工黨承諾將收緊有關政治捐款的規定,但內部人士表示,改革最早可能要到明年年底才會實施。與此同時,白廳內部正在推動的一項建議,將透過公司捐款的金額與公司過去兩年的利潤掛鉤,但這對限制馬斯克捐款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
美軍當地時間週日凌晨在紅海海域發生一起友軍傷害事故。美國中央司令部發表宣告稱,杜魯門號航母搭載的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被葛底斯堡號導彈巡洋艦開火擊中,美海軍兩名飛行員安全獲救,其中一人受了輕傷。相關調查正在全面展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美國國防部在其最新的《中國軍力報告》中稱,中國海軍正在“逐步擴大其行動範圍,從東亞向更遠距離的持續作戰能力延伸,包括在亞丁灣的持續存在”。負責印太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拉特納(Ely
Rattner)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次活動上表示,該報告確認中國“既有意願也有能力來改變國際秩序,以符合其自身利益”,他對中國軍費預算資料的真實性也提出質疑。他還稱,中國軍隊在2027年做好對臺鬥爭準備“目前尚不可行”,其城市作戰和遠距離後勤能力還沒有跟上。
Rattner)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次活動上表示,該報告確認中國“既有意願也有能力來改變國際秩序,以符合其自身利益”,他對中國軍費預算資料的真實性也提出質疑。他還稱,中國軍隊在2027年做好對臺鬥爭準備“目前尚不可行”,其城市作戰和遠距離後勤能力還沒有跟上。

圖片來源於網路
負責中國(大陸)、臺灣和蒙古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幫辦蔡斯(Michael
Chase)在這場活動上表示,中國雖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但在軍官素質方面仍面臨挑戰。他稱,中國媒體指出軍官存在“五個不會”問題,即“不會分析判斷形勢、不會定下作戰決心、不會理解上級意圖、不會擺兵佈陣、不會處置突發情況,就不能率領部隊打勝仗”,這些“長期存在的不足”是“和平病”。
Chase)在這場活動上表示,中國雖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但在軍官素質方面仍面臨挑戰。他稱,中國媒體指出軍官存在“五個不會”問題,即“不會分析判斷形勢、不會定下作戰決心、不會理解上級意圖、不會擺兵佈陣、不會處置突發情況,就不能率領部隊打勝仗”,這些“長期存在的不足”是“和平病”。

圖片來源於網路
報告指出,中國已經引入更具實戰意義的訓練演習,並要求軍官在聯合環境中運作,以解決這些問題。

圖片來源於網路

俄烏戰爭爆發後,臺灣無人機和反無人機偵測系統的研發生產企業加速發展。尤其是在大陸宣佈對無人機零部件採取更嚴格的出口管制措施後,臺灣加大了押注無人機成為現代戰爭核心要素的力度,同時也希望將該島打造為全球無人機生產中心。目前,中國大陸控制著全球約80%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並在小型鋰離子電池等關鍵無人機零部件的生產上佔據壟斷地位。比如說,烏克蘭就嚴重依賴中國生產的無人機零部件和預裝無人機。此前,烏克蘭總理曾表示,該國購買了大疆在全球生產的60%的Mavic系列產品。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國大陸的新出口管制措施將於明年生效,屆時有關關鍵技術供應鏈的鬥爭還將加劇。在臺灣看來,這是一個機遇。2022年,臺灣就啟動一項無人機計劃,聯合本地製造商,加速推進無人機在商業和軍事領域的開發與部署,目標是到2028年將島內製造商每月生產的無人機數量提高到15,000架。今年9月,美國商務部組織了一個代表團前往臺灣,其成員包括諾斯羅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Shield AI 和德事隆系統(Textron Systems)等26家無人系統和反無人機系統製造商,以促進雙方在無人機生產領域的合作。

圖片來源於網路
由國民黨和民眾黨組成的聯盟憑藉其席位優勢,在週五透過三項關鍵立法。其中一項法案規定,“憲法法院”的15名大法官必須至少有10人出席才能作出裁決。另有一項追加條款要求任何裁決都必須至少獲得9名大法官的贊成票。這些法案可能會在實質上暫停“最高法院”運作,已引發律師界抗議,並釀成可能持續至2025年的政治危機。

圖片來源於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