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中國軍力全面超越美國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最近幾天,有關中國軍艦在澳大利亞外海的訊息,刷遍了全球媒體。
這支中國艦隊,其實就是月初穿越巴西蘭海峽嚇得菲律賓雞飛狗跳的那支055遵義艦編隊。
嚇完菲律賓,現在去嚇澳大利亞了。
廣大網友對此評論:看來還是我的煙抽少了,如果抽多點,沒準就是跑到美國海岸邊上實彈射擊了。
其實吧,大家不要著急,這個夢想,會實現的。
因為按照現在這個發展速度,只要10年,中國軍力就能全面超越美國。
這不是幻想,而是你我終究要見證的事實。
1 製造業文明的通牒
咱們都知道,20年來,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像坐火箭一樣增長,已經從世界第二梯隊,進步到了坐二望一的水平。
不過說起來,如果單純從規模來看,中美的軍力還存在一定差距。
差距最大的是海軍。
中國當前的海軍艦艇總噸位在250萬噸左右,美國海軍艦艇如果只算戰鬥類軍艦,則超過350萬噸,如果所有艦艇都算上,接近500萬噸。
雖然中國海軍和美國海軍的主力艦等差異不大(美國盾艦70多艘,中國50多艘且有大量054A作為輔助,算是打個平手),但航母上的差距卻非常大。
當前美國現役的航母一共有11艘,中國加上沒有服役的福建艦,也才3艘航母。
空軍的情況和海軍類似。
美國五代機隊大概550架左右,中國的殲-20剛滿200架,殲35也剛剛服役。
還有美國數量龐大的F-15戰機和F-16戰機以及轟炸機機隊,整體是超過中國空軍的。
陸軍情況好一些。
中國陸軍的裝備整體和美國陸軍差異不大,規模遠超美國陸軍,而且遠端火箭炮和大口徑火炮方面對美國有壓倒性優勢。
可惜和美國爆發大規模陸戰的可能性不大,陸軍有點有力使不出。
總體來看,當前中美軍力對比的結果,是水平上沒有代差,但海空軍規模上存在差距。
不過,如果單純是規模的話,那就好辦了。
中國別的不敢說,生產能力那是槓槓的。
給中國10年時間,中國軍力超過美國,那是板上釘釘的。
先看海軍。
我們來算一筆賬。
中國之前發展航母,其實有兩個瓶頸,一是彈射器,二是動力。
在這種國之重器身上,中國非常慎重。
先是搞了一個常規動力的電磁彈射航母,同時又搞了一個熔鹽堆核動力商船。
目的都是搞技術驗證。
從現在的進度來看,技術驗證非常順利。
電磁彈射非常給力,熔鹽堆相對美國的壓水堆也先進一代,具有熱電轉化率高、佔用空間小、安全性和維護便捷性高等優勢。
那麼下一步,就是批次生產的問題了。
目前,中國能造航母的幹船塢有兩個,分別在大連造船廠和江南造船廠。
雖然一艘航母的建造工期在3-4年,但問題在於,航母其實不必一直在幹船塢裡待著啊!
水之後的舾裝工作完全可以靠泊開展!
這麼算下來,真正船塢作業時間,兩年多就夠了!
兩個船塢同時進行,保守一點的話10年就能搞出6艘核動力彈射航母!
再加上現有的3艘,一共9艘,不就妥妥超過美國了?(十年後美國可能下水3艘新航母,但有7艘航母面臨退役)
別忘了,中國還有076呢!
這玩意是個萬金油,直接顛覆了傳統的軍艦。
既能當準航母用,作為固定翼艦載機的備降機場;也能當無人機航母用,直接進行無人轟炸。
更能當兩棲攻擊艦,搭載一個直升機大隊和陸戰隊合成營,直接就能登陸作戰。
更關鍵的是,076的建造遠遠比航母簡單,076首艦從開建到下水只用了14個月。
如果批次建造只會更快,全國具備建造076水平的造船廠,更是有10個之多!
如果真的開足馬力,十年時間能造出多少076?
不敢想了。
其他艦隻的情況也差不多。
在現在14艘055的基礎上,未來十年可能有兩個批次的055下水,也就是16艘,加起來一共30艘。
至於052D,現在是38艘,未來十年052D以及後續型號DL/DG總量可能會達到50艘以上。
這樣盾艦就和美國宙斯盾級驅逐艦持平了。
再加上100+的054A/B,中國已經能夠到地球任何角落執行任務了。
這樣林林總總算下來,再加上一直低調神秘的潛艇部隊,中國海軍就能妥妥超過350艘,成為世界第一的海軍強國。
再看空軍。
未來十年,空軍在編制上不會有大的增加,只會在質上有所提升。
不用擔心美國會有規模優勢,因為在代差面前,再大的規模優勢也是白給。
隨著中國兩款六代機的問世,中美之間戰鬥機代差應該會持續2-4年。
等到美國的NGAD試飛、定型、裝備,中國的六代機恐怕已經量產了。
也就是說,在未來10年內,中國會持續對美國構成戰機代差優勢。
只要中國擁有50架六代機,足夠抵消美國500架以上的五代機的戰鬥力。
目前,中國空軍有53個航空旅‌。
這些航空旅包括殲擊機旅、轟炸機旅和運輸機旅等多種型別。
到2035年,可能會新組建若干個六代機旅,總數應該不超過60個航空旅。
按照一個旅48架戰機來算是2880架戰鬥機,再加上預警機、反潛機等一些支援飛機,妥妥超過3000架。
而且這些機隊機齡都很新,不僅可以碾壓絕大部分國家,對上美國空軍也會佔據徹底的優勢。
陸軍沒什麼太多可說的。
除了坦克裝甲車和武裝直升機可能會例行換代更新之外,其他編制和裝備不會大動,但無人裝備會大量增加。
畢竟,機器的生產速度可遠比人要快。
只要機器消耗能替代人命消耗,敵人就會體會到什麼是來自工業大國的震撼。
比如,每個步兵班都會普及無人作戰裝備系統。
由一個戰鬥機器狼+2個作戰無人機+若干個自爆無人機配合士兵作戰,外骨骼裝甲也將會是步兵的標配。
最後是火箭軍。
洲際導彈射程已經夠了,未來十年到了擴充核武庫的時候了。
到2035年,中國可部署核彈頭數量可能會接近1000枚。
剛剛獨立出來的軍事航天部隊也可能會列裝太空攔截武器,打造出中國的NMD。
當然,光看裝備數量的更新還是流於表面,中國軍力超越美國,其實還有更深刻的表現——
當美國仍在沉迷"多造幾艘航母"的存量競爭時,中國已用工業4.0重構戰爭3.0規則,將現代戰爭推進到"體系化碾壓"新紀元。
比如,全面的無人機戰爭。
無人機登上戰爭舞臺,不過4年多時間,各個軍事界專家都驚呼,無人機戰爭來了。
但是真正懂行的人都懂,納卡和俄烏的無人機戰爭,算個P啊!中國還沒出手呢!
在珠海航展上,航天科技集團展示"蜂群-Ⅱ"系統。
單輛發射車可搭載288架自殺無人機,比俄烏戰場那種一架一架放飛的四軸無人機強不知道哪去了!
事實上,這還只是中國強大無人機作戰能力的一個微不足道的縮影。
戰時,無人機的消耗量將是巨大的,甚至是幾何級的增長,誰擁有無人機產能,誰就能贏。
目前,我國無人機制造企業已超過2300家,每家企業的平均產量為1378架/年,各型生產線超過2萬餘條,量產的無人機型號超過1000款。
這是啥概念呢?
只要中國需要,可以輕輕鬆鬆交付百萬架甚至千萬架無人機!
咱們都知道,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那就是質變。
同樣,胡塞武裝發射100架無人機,美軍能攔截,但一次發射10000架呢?美軍還能不能攔截?
更關鍵在於,無人裝備的普及化,會徹底改寫現代戰爭模式。
——之前臺獨分子動不動就嚷嚷著和解放軍打巷戰,要把臺灣打成血肉磨坊,但機器人和機器狗量產後,誰和你打巷戰?
反正我的機器人和機器狗足夠便宜,被打了也不心疼,可是你被打一次就死了,血肉磨坊到底是誰的?
——之前美軍總是強調製空權,但我的六代機+4架忠誠僚機往天上一飛,一架架忠誠僚機也擁有了空戰能力。
根本不用六代機出手,忠誠僚機往前一飛就把活給幹了!
目前,如果開足馬力的話,成飛產業聯盟可實現年產量300架FH-97A忠誠僚機,單機成本已壓縮至F-35的1/40。
到時候誰還和你打近距離空戰啊!你根本沒法近前!
海戰的情況也差不多,根據中國航天科工虹雲工程計劃,2028年完成300顆衛星組網,覆蓋全球。
這樣中國就可以部署大量AI的無人船,以半潛的狀態伏擊美軍艦隊。
只要部署得多,就能將美軍艦隊困得動彈不得。
這就是中國製造業給美軍帶來的真正恐懼——
年產11億噸鋼材和全球67%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的國家,本質正在實踐克勞塞維茨的終極理想——
把戰略縱深從地理空間轉移到產業維度。
這是製造業文明對金融霸權文明的最後通牒。
當中國用工業化徹底改寫戰爭規則,美國那些曾經稱霸全球的武器,終究只是舊帝國最後的輓歌。
2 速度之爭
有人可能會覺得,你這麼算,不是刻舟求劍嗎?
未來十年,你發展軍力,美國也照樣發展軍力啊!
怎麼就斷定中國軍力一定會超越美國了?
其實吧,要論軍力發展速度,美國現在還真比不上中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對比一下。
首先,中國科技井噴VS美國人才斷層。
搞科研,離不開人。軍工科研,更是如此。
美國軍工為啥強大?
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二戰時期全球頂尖科學家大多去了美國。
然後美國又從德國掠奪了大批科學家,推動了美國在冷戰時期軍工科技的飛速發展。
可是冷戰結束後呢?
美國覺得已經天下無敵,相關的研究和生產逐漸放緩,一些部門和工廠甚至直接關閉。
結果,無論是科研人才,還是技術工人,都發生了斷層。
原因很簡單,2000年後,隨著新興科技行業崛起,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領域提供了更具高回報的工作機會。
導致許多優秀的理工科畢業生更傾向於投身這些行業,現有的科研人員也紛紛跳槽。
2009至2021年間,美國軍工科研機構流失了超過80000名研究人員。
新招的研究人員,別說研究新東西了,就算看老的設計圖紙,也普遍存在理解障礙了。
更可怕的是技工斷層。
像航母、潛艇這種國之重器,那是技術密集、勞動力密集活兒。
一個焊接工人的失誤,就能影響到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艦艇,容不得半點錯誤。
所以大國工匠真的是各國家的寶貝。
可是過去幾十年間,軍工企業退休的經驗豐富的老工人,退休了10萬人之多。
去工業化大潮下,年輕人都不愛進工廠,覺得又苦又累還沒前途。
所以老一輩工人退休後,技術傳承直接斷層了。
為啥美國面對中國不斷增長的殲-20機隊,想重啟F22生產線但一直重啟不起來?
很簡單,當年組裝飛機的生產線都拆乾淨了,懂這套技術的老師傅要麼早就掛了,要麼退休金都領了十幾年了。
所以重啟生產線,根本不可能。
中國呢?情況完全不同。
中國竟然有專門培養軍工人才的院校——國防七子!
七所軍工院校每年可以為中國提供3萬名科研人才。
2024年,中國十大軍工企業員工總數174萬,是美國(98萬)的1.8倍。
而且別忘了,因為中國曆年來重視理工科的傳統,中國每年還能培養出600萬以上的理工科人才。
這些人才,讓中國幾乎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後備軍工隊伍。
當美國軍工依賴白髮老工程師時,中國90後工程師已參與到六代機的研發之中了。
至於老技工,就更不用說了。
前些年的《大國工匠》紀錄片已經充分說明了國家對軍工技工的重視,而且中國還有個非常好的制度——帶徒弟。
幾乎每個大國工匠,都要帶上三四個徒弟。
在朝夕相處中,這些老師傅會一點一點把自己積累的經驗教給徒弟,保證自己的手藝不會斷層。
相比“兩頭缺人”的美國軍工,中國雄厚的科研隊伍和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才是中國這些年爆發的基礎。
第二,全產業鏈軍工VS殘缺軍工。
我們都知道,冷戰結束後,美國全面開啟了自己的去工業化措施。
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美國的工廠遍地開花。
鋼鐵、汽車、機械等產業在全球佔據絕對的霸主地位,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高達30%。
可是到了如今,美國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縮水到11%,輝煌的工廠早已成了廢墟。
但問題在於,你也不想想,你把工業都遷走了,你工業鏈條上的配套企業怎麼辦?
要知道,現在的戰鬥機、軍艦可不像二戰時期那種鐵疙瘩,一個工廠能搞定全部。
現在的大型裝備動輒幾萬乃至幾十萬個零部件,一個軍工企業根本不可能全部生產,必須依賴幾千個供應商!
但是問題來了,很多小供應商的利潤全靠軍品訂單。
一旦美國軍工總包選擇供應鏈外遷,那麼國內的供應商就直接沒訂單了。
企業主賺不到錢了,乾脆就撂挑子不幹了,關門大吉。
結果呢?
海外的供應商一旦出現什麼質量問題,或者因為政治問題不能再採購,就會直接影響了美國軍工生產。
比如,美國曾經有六家軍艦大型柴油發動機生產商,現在呢?
就剩一個費爾班克斯莫爾斯防務公司了,其他5家全倒閉了。
如果費爾班克斯莫爾斯防務公司再出點什麼事,美國海軍可能就徹底完蛋了。
再比如,F35有一個零部件,是渦輪機泵中使用的一塊鈷釤合金磁鐵。
這塊磁鐵來自中國,經過5個供應商,到了霍尼韋爾公司,最後成為了F-35的渦輪機泵元件。
本來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中國的供應商也未必知道自己的產品用到了美國的戰鬥機上。
但是這件事被美國國會發現後,大呼小叫要求停止使用中國零部件。
因為按照美國《國防撥款法案》規定,美國海軍在採購裝備時只能採購美國本土產品,甚至原材料都必須採用美國本土原材料。
在國會的威逼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不得不停止使用這種渦輪機泵。
但這麼一停,一時半會上哪找備用供應商去啊!
最後,100多架F35的生產合同被拖延,美國軍方不得不出來申請豁免。
強調這一零件"不會傳輸資訊或損害飛機的完整性,也不會帶來效能、質量、安全或安保風險"。
事實上,去工業化影響的不僅僅是美國供應商的問題,就連生產能力,也大幅縮水了。
比如,俄烏衝突期間,美國鉚足了勁,一個月也只能生產3.6萬枚155毫米口徑炮彈,還不夠烏克蘭一個星期打的。
對於戰場損失巨大的M777榴彈炮,美國一個月只能生產10根炮管,也不夠烏克蘭用的。
更慘的是海軍。
據統計,美國全境之內現在能造軍艦的造船廠,只剩下通用貝斯造船廠、英格爾斯造船廠、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巴斯鋼鐵造船廠和阿馮達爾工業造船廠這5家。
曾在戰時總計生產了28艘航母的美國最大造船廠——費城海軍造船廠,現在已經徹底倒閉。
目前,美國只有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能造航母。
除了航母,它還負責建造美國海軍50%以上的核動力潛艇和50%的驅逐艦。          
聽起來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是個造船巨頭對吧?
可事實上,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現在只有3條幹船塢和1座浮動船塢。
說實話,別說相比中國的江南造船和大連造船了,就連江浙一帶的小船廠也不如了。
美國議員克里希納穆爾蒂曾痛心疾首地說:“我們造1艘遠洋艦的時間,中國能造359艘!”
2024年,美國海軍僅下水一艘“阿利·伯克II”型驅逐艦、一艘瀕海戰鬥艦、一艘補給艦和兩艘核潛艇,總噸位約7.5萬噸。
中國呢?
算上年底的076,妥妥20萬噸!這還是中國造艦狂潮已經基本結束的狀態下!
此消彼長,美國軍工怎麼能和中國比?
第三,為國軍工VS為錢軍工。
咱們之前聽過很多美國軍工的段子:
比如一個咖啡杯竟然要1280美元,一個馬桶蓋要價1萬美元,一袋螺絲釘更是離譜到9萬美元,等等。
但是嘲笑過後,很少有人思考,出現這種離譜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根源就出現在了美國軍工體制上。
中國軍工,是以國企為主。
國企吧,雖然有國企的毛病,但是在落實國家戰略方面,是不敢打折扣的。
要什麼武器就研發什麼武器,要研發什麼方向就往哪個方向研發,要什麼時間出來,就什麼時間出來。
如果你有軍工行業的朋友,你可以求證一下,誰沒有被“節點”二字逼瘋過?
美國呢?
美國企業以私營企業為主,人家工作是為了錢,哪有中國軍工那種“為國鑄劍”的情懷?
既然是為了錢,那各種匪夷所思的騷操作就出來了。
比如,研發什麼飛機,應該國家說了算吧?
但是美國的情況是,軍工企業說了算!
2019年,美國提出了新型多用途戰鬥機計劃,計劃替代服役超過30年的F-15C/D型戰鬥機,減輕美軍因F-35A延期交付帶來的部署壓力。
按道理來說,你應該趁這個機會研發一款新的戰機吧?
萬萬沒想到,波音竟然拿F15改出了一個F15EX!然後要價1.6億美元!
1.6億美元啥概念?差不多購買兩架F35裸機了。
但問題在於,你F15再改也不隱身啊!
真到了空戰的時候,恐怕三四架F15EX也打不過一架F35!
美國空軍不傻,一看波音搞出了這麼個玩意,就不想要。
但萬萬沒想到,波音和很多美國議員有“不錯的友誼”,於是美軍不得不捏著鼻子買下了這一批飛機,而且一買就是144架。
軍工複合體的利益綁架,讓美國技術迭代陷入“既要保利潤,又要爭份額”的死迴圈。
再比如,為啥中國俄羅斯超高聲速武器層出不窮,但美國的高超聲速武器卻屢試屢敗?
這不科學啊!
其實根本原因,就是美國軍工企業捨不得花大價錢建爆轟驅動超高速高焓激波風洞,而是採用了一個“取巧”的辦法:
軟體模擬。
但是,高空高速下的空氣動力學是會發生變化的,在高溫狀態下武器表面的流體特性也是有變化的,光靠軟體模擬怎麼可能模擬得出來?
結果就是,連朝鮮的都搞出超高聲速武器了,美國的超高聲速武器還沒搞出來。
還有,美國的NGAD的確開始的比中國的六代機早,那為啥中國的六代機都試飛了,美國的六代機還不見影子呢?
美國空軍自己的需求總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和洛克希德·馬丁的貪心有關。
洛克希德·馬丁吃F22和F35的合同,吃了大概30年,吃得滿嘴流油。
所以這一次又想一步到位,搞一款一步到位能吃30年的戰鬥機出來。
所以,既然是六代機,那必須高大上!
變迴圈發動機XA100,裝上!
太赫茲雷達,裝上!
機載雷射炮,裝上!
無人/有人雙駕駛模式,裝上!
反正成熟不成熟的都裝上,結果就是到了設計的時候,發現這些技術根本沒成品。
就算設計出來了,也造不出來。
最後搞來搞去,NGAD就是搞不定,最後美國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實在受不了了,直接叫停了NGAD計劃。
並且要求空軍現在必須“非常認真地審視我們是否有正確的設計概念”。
但是,洛馬似乎並沒有放棄,正在拼命遊說“史密斯專員”們,在2025年重啟NGAD計劃。
藉口也是現成的:
中國都推出六代機了,現在只有我的方案能壓制中國六代機,趕緊給我撥錢啊!
一個企業經營的出發點,決定了其經營的方向。
當一個軍工企業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於國家利益,那這個國家的軍工行業出現1萬美元的馬桶蓋,也就不奇怪了。
這樣一來,就算美國有超過8000億美元的軍費,但實際上發揮的作用,能有4000億美元,就不錯了。
3 軍事強權的終極目標
所以,按照上述的分析,2035年中國軍力超過美國,毫不誇張。
畢竟,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是寫在報告裡的。
鑑於中國超強的計劃執行力,到了2035年別的不敢說,國防現代化是絕對會實現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時候軍力超過了美國,世界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中國人臥薪嚐膽了這麼多年,就是為了這一天。
如果軍力不能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利益,那花這麼多錢造這麼多武器,難道是為了擺著看的嗎?
以,中國軍力超過美國後,絕對會給世界帶來一個質變,一個國際秩序的質變。
——西太平洋主導權易手,美國“第一島鏈”名存實亡。
目前美國在西太平洋部署60%以上的軍力,中國硬碰硬,其實不佔優勢。
但十年後,中國航母數量可能從3艘增至9艘,就能徹底掌控西太制海權!
美軍在明知在西太打不過中國的情況下,還會維持第一島鏈嗎?
顯然不會。
所以美軍將被迫後撤至關島甚至夏威夷,第一島鏈的軍事存在將形同虛設。
——亞丁灣模式升級,全球航道中國化。
中國海軍已在亞丁灣護航15年,未來十年國內用不了那麼多軍艦之後,或將常態化部署印度洋-地中海-紅海艦隊。
參考胡塞武裝封鎖紅海時美國軍艦的護航行動,中國可能以“航道安全”為名,建立海外補給基地網路,甚至取代美國主導的“海上聯軍”機制,維護全球航道安全。
至於馬六甲海峽之困,在絕對力量面前,已經不復存在了。
可以預言,十年後,東盟國家或集體簽署“南海行為準則”,承認中國主導地位,以換取經濟發展紅利,南海徹底成為中國內湖。
——世界秩序鉅變。
若十年後中國軍力取代美國,為中東產油國提供安全保障,那麼沙特宣佈石油交易改用人民幣結算,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更關鍵的是,全球軍事平衡被打破之後,世界秩序會重構。
美國盟友體系會徹底瓦解,日韓選擇投靠中國,而歐盟會加速自己的“歐洲軍”建設。
美國主導的北約可能會名存實亡了,實際影響力縮水至大西洋沿岸,不會再深入美國大陸了。
你可能有點奇怪,我為什麼不提臺灣?
臺灣有必要提嗎?
收復臺灣,還用得著等十年之後?
當然,中國軍力超過美國之後,走的不會是一條霸權主義之路。
從鄭和下西洋的“厚往薄來”到今日亞丁灣護航,中國始終證明:
軍事強權的終極目標不是征服,而是守護文明發展的火種。
十年後,當中國航母巡航波斯灣時,世界將看到——
一個不靠航母推行“普世價值”的新時代,或許,這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開端。
閱讀全文,歡迎掃下方二維碼,訂閱貓哥的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