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已經走過了至暗時刻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對話嘉賓:筆記俠創始人柯洲對話美訊公司創始人兼CEO彭家榮(Chris Pereira)
高階筆記達人 | 李雲  責編 | 柒 排版 | 二月
第 8797 篇深度好文:5410 字 | 14 分鐘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這兩天,TikTok 在美國的命運可謂跌宕起伏,引發全球關注。當地時間 1 月 18 日晚,TikTok 因美官方禁令而關停對美使用者服務,然而僅僅 14 小時後,又戲劇性地宣佈恢復相關服務。
這一“瘋狂一天”的背後,究竟釋放出了哪些重要訊號?TikTok 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轉危為安的?它的未來命運又將走向何方?
為此,我們採訪了美訊公司創始人兼CEO彭家榮,他認為,TikTok已經走過了至暗時刻。
他也從企業出海、建立信任、本地化策略、跨文化溝通等多個層面,探尋 TikTok 背後的故事,以及它為出海企業帶來的啟示與借鑑。
以下為柯洲和彭家榮對話內容綜合整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企業出海,建立信任是第一要務
1.出海發展,客戶不是唯一
“五而合一”是企業海外業務拓展的重要方法論,TikTok 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簡單來說,如果你想長期運營和生存在一個海外市場,你需要取得五個不同群體的信任,這五個群體分別是政府、客戶、投資人、媒體和本地人才。
很明顯,美國使用者非常喜歡TikTok,正因為使用者的信賴,才成就了TikTok全球的規模,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新媒體平臺之一。
政府的不信任,一開始是非常明顯的,而媒體、投資人、本地人才這些除使用者之外的關係裡,TikTok很明顯或者是忽略了,或者遇到了嚴重的挑戰。
其實華為之前也犯過一模一樣的錯誤,孟晚舟加拿大事件的發生,是華為除了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而將媒體、政府、當地使用者關係等忽略了,他們沒有聽說過華為,更談不上是不是朋友,有沒有信任。
現在,TikTok CEO周受資在這方面開始有所突破,能參加特朗普的就職典禮是非常重要的訊號,也是建立政府信任的一個基礎。
在特朗普總統就職典禮上,周受資坐在下一任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西·加巴德旁邊
2.如果TikTok被禁,對美國影響幾何?
TikTok禁令事件,對使用者群體的影響非常大,平民使用者“很生氣”,因為TikTok在內容層面已經進入普通美國人的生活中,有很多網紅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在這個平臺運營自己的生意,一旦被禁,自己的生活將大受影響。
不同於中國的抖音已經發展到帶貨階段,TikTok在美國還是一個純娛樂的平臺,對當地使用者的生活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他們把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新媒體作為娛樂或與朋友、家人互動的工具。
對美國網紅來說,透過TikTok吸粉,然後實現廣告變現是其實現商業的一個重要途徑。
至於線上電商方面,美國線上的銷售渠道還是以亞馬遜為主,TikTok還是不值得一提的渠道。現在在TikTok上帶貨的一部分人,絕大多數是中國人,他們還想像抖音一樣抓住未來的紅利。
3.對TikTok,美國到底在擔心什麼?
如果僅僅作為一個娛樂工具,美國為什麼要對其實行禁令呢?這個答案非常清晰和直接:美國不關心它賣不賣貨,對經濟有沒有影響,而是擔心TikTok的內容影響美國的輿情。
TikTok的美國使用者超過1億,假如TikTok想讓美國人都看到一個有利於中國的內容,那麼TikTok就可以影響所有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改變或者影響輿情的能力才是美國最擔心的。
美國政府擔心的是:如果美國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是中國公司提供的,一旦中美關係僵化,甚至惡化,新媒體可能一夜之間讓大量美國人受到一些內容宣傳的影響。
二、Tiktok轉危為安的背後,離不開這2點
1.特朗普,是總統,更是生意人
美國的年輕人非常喜歡TikTok,而特朗普也在一些場合提到TikTok為其勝選起到了很大的助力,因為他透過TikTok獲得了更多年輕人的投票。
特朗普提出的50%股份合資的解決方案,暫緩TikTok禁令,不僅僅是資料安全和應用的考量,可能更多地向中國傳遞了一種訊號——特朗普定調願意同中國商量。
這個說法很可能是特朗普向中國官方遞出的一個橄欖枝,其中暗示美中需要一個公平的關係,要讓美國商人覺得同中國做生意是雙贏的,這將是未來幾年中美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這樣有了跟中國談判協商的基礎。
對中國創業者來說,需要尊重商業文明所強調的公平交易。同時,也可以藉助5000年以來積累的傳統文化找到和諧共處的方式。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中國也可以和全球人一起賺錢,而非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
這次TikTok的危機處理,展現了位元組作為新一代公司的思維方式,體現了換位思考的成果。無論是張一鳴,還是周受資,在面對這次重大危機的時候,顯得平和靜氣,這就是強者的底氣所在。
華為、海爾、聯想等老牌企業其實在海外都做得很好,但他們的好是基於產品和技術,並不是海外關係。
產品好是基礎,關係好可以讓你發展成頭部企業,這是值得所有出海企業學習的一個點。
特朗普在就職典禮中提到了TikTok,全世界都因而認識這個企業,這是TikTok難得的“轉危為機”的機會。
從暫停服務到恢復服務僅僅十餘個小時,我們看不到的背後是TikTok團隊與特朗普和政府人員交朋友的直接結果,是TikTok深耕政府關係的結果呈現。
中國很多出海企業,還把政府關係只是停留在與外國政要合個影,只是作為宣傳的一個素材,而不是去真正地去溝通。很多中國企業還沒把出海目的地的本地人當作朋友。
相較而言,TikTok這次是真正在跟美國談生意,而特朗普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對於利益非常在意。就像他上臺之前發行的虛擬貨幣“特朗普幣”讓其大賺一筆。
可見,特朗普也是一個有創新思維的總統,在禁令生效前,周受資和他的團隊提出的創新解決方案能和特朗普達成共識,是TikTok轉危為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2.狠人周受資,穩得住,站得起
當然,這個事件中的一個關鍵人物是周受資,但並不是因為他新加坡人的身份。在美國人眼中,新加坡、日本、韓國和中國一樣都是遠東區域的人。
周受資在這件事情中有一個關鍵因素髮揮了作用,他的情商,是他交朋友的能力。
除了情商,還有兩個點是周受資做出的關鍵行動。
第一,周受資經常會在TikTok上更新影片,講講TikTok有了哪些新功能,他又在努力做哪些事,體現了與本地的交流,普通民眾能看到的,是周受資和其團隊在美國的深耕和努力,是回饋社會、表達對本地的關心。
第二,是普通民眾看不到的,作為科技界代表能在總統就職儀式上出席,背後有太多不為人知的溝通。在這個層面上,我們看不到他具體做了哪些事情,因為這是一個結果導向的溝通,而不是明面上的公關宣傳。
所以,他一方面服務於TikTok的本地客戶,另一方面又深耕政府關係。這個順序非常重要,值得中國企業學習,這個順序不能顛倒,有了民眾基礎或者客戶基礎之後,政府關係才能發揮作用。
出海企業如果在當地沒有民眾基礎,即使當地政府想要支援都很難。
三、企業出海,本地化是終極大招

1.企業出海的三個階段

梁寧曾提出一個概念,中國企業出海或全球化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際化,中國資源、全球生意。企業會用自己本地的資源去海外市場做生意,也就是開始向外擴張,然後將錢拿回來,包括現在的跨境電商就屬此類;
第二階段,全球化,全球資源、全球生意。企業會利用全球的資源來做全球的生意,不僅僅是在自己的國家,而是在整個世界上進行資源配置和市場拓展,發展全球的供應商,同時供應商也能賺到錢,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
第三階段,本地化,當地資源、當地生意。企業會用全球的資源來融入當地的生態系統,也就是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資源,然後適應和融入不同地區的市場。
TikTok非常接近於這個階段,網紅博主是當地的,使用者是當地的,服務商是當地的,未來如果當地企業在上面實現交易的話,也就是完全本地化的服務了。
2.本地化,核心都是利益
雖然周受資是新加坡人,TikTok全球總部在新加坡,但是美國沒有一個政客認為TikTok是新加坡的品牌,他們一直認為TikTok是中國品牌。
很多企業以為註冊一家新加坡主體的公司,招聘一個本地白人就可以“去中國化”,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還沒有真正聚焦在本地。
TikTok不僅在美國的發展受到限制,在印度也受到了限制。但相比美國對國家安全的擔憂,印度更關心經濟利益。
在印度,不僅中國企業頻受打壓(如小米、vivo等),而且此前美國企業(比如亞馬遜)也同樣受到打壓而受挫。
對於當地國家,從更深的底層邏輯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這家公司在本國運營之後能帶來什麼好處,也就是本土化的價值在哪裡?
這個問題在全球都存在,不僅中國企業出海需要面對,外國公司在中國運營也得解決。哪怕沒有本土政府提出這些訴求,但如果主動解決這個問題之後,出海企業會發展得更快,因為有本地人來支援你。
在美國的角度,對TikTok下禁令很容易,一旦禁了以後,大量的美國利益也會受其影響,很多品牌投了不少錢做運營,到時候美國政府面臨的訴訟也不會少,所以美國對這些肯定有所考慮。
3.走過至暗時刻,TikTok終尋破解之道
TikTok不會被禁,它已經走過了至暗時刻,未來會找到它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
這是他們在走出困境之後找到的生存方式,他們可以帶著更多創新的商業模式到海外去,未來可能沒有所謂的“全球化”,而是將每個國家的本土化做得越來越深。
四、跨文化溝通,建立可信關係
1.下一代競爭優勢,本地化關係
在當下,若問及多數中國企業(包括已出海或正考慮出海的企業)自身優勢為何時,可能很多企業首先會提到強大的供應鏈、生產能力與靈活的組織架構。然而,這一優勢主要體現在貿易和出口時代,比如在改革開放的前二三十年,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階段。
若要從單純依靠供應鏈的優勢轉變為本土生產,或在當地整合部分資源,企業優勢就需要從供應鏈轉移到人員關係建設層面。這意味著跨文化溝通能力將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對於當地國家來說,產品價格的重要性會逐漸降低。以中國產品進入沃爾瑪線下銷售渠道為例,在美國數千家門店,面對採購負責人,產品規格等因素僅佔其考量的50%,因為沃爾瑪能找到二三十家甚至上百家類似公司銷售相同產品。
所以,僅靠供應鏈優勢並不夠,除產品基本符合採購要求外,與採購負責人建立良好關係,才是企業被選中的關鍵。什麼樣的關係呢?也就是有當地人參與到中國企業的經營之中。
所謂關係,不是走捷徑的關係,而是促進業務的關係。
從全球化第一階段跨越到全球化第二、第三階段的過程,是中國企業要成熟起來,在人員跨文化交流方面,真正在海外交朋友,認識本地人,建立可信關係。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部分中國企業在這方面走了太多彎路。
2.想要出海,得會交朋友
中國企業出海要做好本地化,一方面要給中國投資人講全球化佈局,另一方面也要給海外的本地使用者講本地化的投入。
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個出海企業要想發展得好,離不開當地重要的合作伙伴與服務商。
很多人以為中國是人情社會,關係很重要,其實西方也是如此。
全球哪個國家,都是人的社會,一定要先交朋友,有了朋友之後才知道你要找什麼樣的海外資源。如果沒有海外朋友,你很難知道有哪些服務機構適合你。
關係學中有個吸引力法則,你想找什麼樣的人,你想認識誰,當你廣結善緣,時間長了,你認識的人可以聚焦在你的行業,也可以聚焦你在你感興趣的領域。
另外,與人交流的時候,一定不要有目的性地去認識人,要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你和一個人喝咖啡,不見得下個星期對方就會為你帶來新客戶,甚至一年之後都不會帶來新客戶,但你認識的人,早晚都會給你介紹機會,因此一個長期的心態非常重要。
五、看得見的限制,
看不見的機會
出海的合規在每個國家的答案都不一樣,首先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哪怕是美國,都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公平市場。他們會因為各種原因支援本國的一些行業和公司,或許想保護自己的市場,或許想鼓勵某些方面的發展。
你還得看看哪些海外國家在支援你這個領域。比如AI的基礎演算法,中國企業想在美國發展是不可能的。阿里雲、華為雲的解決方案會因為各種擔心和合規問題在西方寸步難行,而在東南亞、非洲卻可以發展得非常好。
要找到歡迎我們的行業和解決方案的市場最重要,不能對全球市場一概而論,要逐個研究。我們不是拿著產品去找市場,而是找到一個市場痛點,然後想辦法解決這個痛點。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2025年5月11日-18日,由筆記俠發起的GBE(全球商業探索之旅)美國站正式啟程,將圍繞“AI和出海”這兩大課題,全方位探索矽谷的成功之道,從而為中國企業的AI和全球化經營提供借鑑思考。遊學期間,為了幫助中國企業出海,提供本地化的探索思考,瞭解本地化的嘗試,真正走向本地化,順勢而為,我們期望帶領創業者企業家和Tik Tok有機會進行學習交流,為大家創造價值。
本次8天7晚的遊學,筆記俠創始人&第五代企業家組織發起人柯洲帶隊。我們將走進矽谷,帶領大家一起了解未來AI產業的趨勢,識別萬物+AI時代我們的機遇與挑戰,掌握智慧商業落地應用和發展與投資機會。
連結全球先進思想,拓展中國商業邊界。現在,筆記俠也想邀請你,與我們同行。
一個人,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所思。
如果,你對探索全球商業真相和本質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在全球商業背景下審視和探討中國商業發展。
掃描下方海報,新增主理人詳細諮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