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AI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未來教育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強調家校社一體化教育的今天,社會教育的活力亟須更多釋放,更好地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激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新動能,為教育創新保駕護航。
站在時代變革的十字路口,社會教育應該如何自我革命、轉型升級,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髮展?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LIFE教育創新大會上,第二場圓桌對談以“學生未來發展,社會何為?”為題,從新時代的教育培養方向和社會組織支援教育創新的路徑等維度進行了剖析和探討。

對談嘉賓:
熊丙奇著名教育學者
劉曉林 北京聯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王佳梁 觸寶創始人、超腦AI孵化器創始人
郭婷婷教育研究工作者、資深公益人(主持人)
新時代的教育培養方向是什麼?
熊丙奇:
按照教育規律來說,未來社會教育需要得到重視和加強。目前我們主要依賴學校完成教育功能,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沒有發揮有效的作用。

著名教育學者 | 熊丙奇
比如暑假中學生應該在家庭生活中鍛鍊生活能力,但現實之中,暑假的主要內容還是寫作業、上培訓班。AI本來可以促進學生提升能力、融入多元社會,但現在只是學生刷題的工具。國外的大學、中學的體育活動全都爆滿,但是國內的學生大多在教室裡上課,我們很難在社會場景中看到學生的身影。
事實上,無用之學十分關鍵。我們應該把時間還給孩子,讓孩子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在這其中,社會力量可以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王佳梁:
如熊院長所說,現在的AI是用新技術解決舊問題。我也在想,如何利用AI幫助孩子更好地解決問題,怎麼發揮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

觸寶創始人、超腦AI孵化器創始人 | 王佳梁
去年,我做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專案——“超腦AI孵化器”。這個孵化器裡面有一個由幾個小學生創立的專案叫“‘10後’的原創文創公司”。孩子們認為,“10後”最懂“10後”,他們利用AI創造自己的作品,用3D打印製作出來,現在已經開始售賣。孵化器會帶領這些孩子去創業,找供應鏈,把利潤捐給農村。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在處理真實的問題中獲得成長。
劉曉林:
我堅信技術可以改變世界,但人何以為人更加關鍵。
在我看來,人和AI的關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我們把AI當作助手。例如開車時,我只在路線不熟悉的時候使用導航。
第二類,我們放心地把事情交給AI。例如不管去哪裡全都導航,甚至無人駕駛。
第三類,我們因為AI的存在而改變整個體系。仍以交通為例,在這個階段,紅綠燈可能會消失,交通規則也會發生變化。隨著未來技術的發展,除了交通,法律判案、公司財務都可能依賴AI。

北京聯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 劉曉林
現在的AI發展還停留在當助手的第一階段。例如鄉村的孩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們可以透過網路增長他們的見識,也可以透過雙師課堂讓孩子聽到純正的英語。
在未來,孩子適合學什麼專業、如何做生涯規劃,可能孩子自己、家長及老師都不夠清楚,AI基於大資料的計算可能比個人經驗更可信。未來的學生髮展中,我們是否要聽從人工智慧的建議?我建議可以嘗試把一定的權力讓渡給人工智慧。
新時代,社會組織支援教育創新,
路徑選擇有哪些?
熊丙奇:
第一,支援社會力量辦學。目前,民辦教育的數量在不斷減少,有人認為民辦教育的使命已經完成。但實際上,民辦教育本身是在提供多樣化的教育,不應該因為人口下降而放棄民辦學校。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民辦教育應該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第二,企業參與學校辦學。企業家是影響學校教育的有效力量。因為企業是教育的最大使用者,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最終是為企業、為社會服務。企業家也可以參與到學校建設之中,因為他們有很多實踐經驗,明白不同時代下需要什麼樣的人。比如,職業學校的合作辦學、中小學的課後服務都是很好的嘗試。現在有很多學校開設AI專業,但如果沒有與實踐的結合,沒有明確的培養方向,這種嘗試也是盲目的。
第三,社會公益組織需要參與教育。公益組織的力量不容忽視,公益組織的介入需要關注孩子的多樣性,關注如何培養他們面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劉曉林:
我在企業工作過30多年,對於企業參與教育也有一些思考。
第一,技術發展促進人才提升實踐能力。
人工智慧技術基於神經網路計算迅速發展,雖然用AI刷題遭到了批判,但是當今還不能忽視題目和成績的作用,AI可以讓學生更小成本、更便捷地完成這項工作。
AI技術還可以幫助教育者制定全面培養的實踐路線。比如怎樣提升音樂素養,AI可以給出幾種預測,雖然只是參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校和社會組織進行相關實踐。
第二,用產學研集合來促進教育進步。我們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技術人才,畢業就能快速進入生產部門工作。但是在應試時代,他們也面臨著身份認同的羞恥感,認為自己是學業上的失敗者。怎樣去激發他們的個人鬥志,讓他們不因沒考大學而認為自己失敗了?這個問題也需要社會組織深入思考,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第三,聯想教育基金會一直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幫助他們為未來社會做準備。我們目前廣發英雄帖,無論是社會組織,還是學校老師,如果你致力於培養孩子的數字素養,我們都願意給思路、給投資,和你一起努力,進而分享和推廣這些經驗。

王佳梁:
第一,新時代中我們要鼓勵創造價值。如果我們仍然只用高考成績來判斷學生的價值,那麼學生最後還是處於被動地位,等著被別人篩選。
創業是任何人都可以嘗試的,即使是小學生、初中生也可以創業,這將成為人才的出口之一。我做AI孵化器,正是希望能夠讓這些孩子從小做好準備,自己創造自己的就業機會。
在傳統教育和創新教育中,孩子一直是消費者,老師則是生產者。在AI時代,我們期待孩子成為真正的生產者,讓孩子在真實的環境中先社交,再生產。
第二,優質教育最稀缺的就是好的老師,但是好的老師不止在學校。老師可以是身邊的朋友,可以是社會的精英,可以是企業家或者高管……只要有機會、有能力,都能成為好老師。AI孵化器專案邀請了各種有熱情、有想法的朋友當創業導師,為孩子們提供更加跨界的指導和啟發。
第三,怎麼解決社會化教育的持續性問題?在孵化器中,創業導師帶領孩子們創業成功之後,導師就可以成為創始人,把這項業務做起來,這些學生則能夠在這裡獲得他們的股權收益。
孵化器中,不同群體各有分工:導師深耕專業化,大學生做產品,中學生做原型,還有教練給各類人群去進行提升。這樣一來,以創業為支點的社會化教育就能持續執行。我願意把孵化器提供給更多的學校、老師使用,讓這樣的創新嘗試可以影響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