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表舅是養基大戶
來源:雪球
今天看到了招商證券做的一個測評, 針對的是天弘基金的固收+產品線, 文章叫《 錨定絕對收益目標》。
從招商證券的這篇文章, 正好探討一下關於固收+基金, 控制回撤的問題, 我覺得很適合個人投資者朋友們學習一下, 我直接援引一下文章裡的一些圖片, 作為輔助。
第一, 權益市場走強過程中, 往往伴隨著固收+業務的大發展。
下圖, 是天弘旗下固收+基金的年度收益, 和全市場的比較, 這個圖比較有看點的一點在於, 天弘的固收+產品數量, 在2022年接近翻倍, 而此前的2021年, 恰恰是上一輪牛市的高潮, 這說明權益轉牛推動固收+業務發展的邏輯, 是沒問題的。

並且, 在這幾年的發展過程中, 可以明顯看到, 從2018年資管新規提出, 到2022年初正式落地, 理財等打破剛兌, 個人投資者在固收+產品的佔比大踏步提高( 綠色箭頭的部分) , 直到和機構投資者, 幾乎達成某種平衡, 也就是說, 固收+對個人投資者而言, 是越來越繞不開的一個品種。

第二, 正是因為固收+伴隨牛市而起, 也使得牛熊轉換中, 固收+的回撤控制能力, 越發重要。
大家看上面第一張圖, 可以看出, 在過去整整10年的歷程中, 天弘的固收+產品, 唯一一次年度收益整體為負, 就是2022年, 也就是說在牛熊轉換的那個時間段—— 當年, 全市場二級債基的平均收益是-3.15%, 而滬深300的年度收益是-22.63%。
這其實恰恰說明, 固收+的回撤控制能力( 以及隨後的修復速率) , 非常重要, 否則, 使用者很可能在牛市的最高點集體進入, 然後吃到最大的虧, 奔著固收+去, 結果“ 享受” 到固收-的體驗。
所以, 我個人一直認為, 不論是純債產品, 還是固收+產品, 彈性反而不是第一位的, 回撤控制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這背後, 是投資者的“ 投資目的” 決定的—— 這批人的目標, 就是保值增值, 在儘量別虧錢的基礎上, 能比存款啥的表現的好一點。
所以, 招商證券的原文中, 也有大量的篇幅, 描述兩個指標—— 回撤控制, 以及滾動持有一年的正收益率機率。


第三, 絕對收益的核心, 其實在於考核。
我這個觀點, 可能和大部分人不一樣。
很多人會認為, 一個產品, 特別是固收+產品, 其要控制回撤, 做絕對收益, 核心是投資方法論或者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我覺得不是。
我覺得控制回撤方面, 第一要緊的, 是公司內部的考核。
基金經理們都是聰明人, 有了考核約束後, 這些人自然會去琢磨, 去有的放矢的搭建產品配置和回撤控制的框架, 否則, 緊緊依靠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是無法長期“ 戰勝市場” 的—— 你很難指望一個人, 不去時不時地賭一把, 這不符合人性。
在招商的這篇訪談中, 其提到的, 天弘對固收+的考核, 主要有幾個核心的點:
①在複雜的投資鏈條中( 如資產配置、 行業選擇、 個股選擇等環節) 拆解歸因進行考核難度較大, 因此選擇直接對產品最終的業績表現進行評估。
②考核的核心導向並非單純追求排名, 而是更側重於風險調整後的收益表現和風險控制能力。
③關鍵指標之一, 風險調整後收益指標: 如夏普比率( Sharpe Ratio) 或索提諾比率( Sortino Ratio) , 用以衡量基金在承擔單位風險下獲取回報的能力。
④關鍵指標之二, 最大回撤控制: 設定明確的最大回撤目標值。 如果產品的實際最大回撤突破了預設的目標, 將在考核中被扣分。 對於風險控制要求更嚴格的產品( 如低波動產品) , 一旦突破最大回撤限制, 可能會直接導致考核評級下調。 這種嚴格的約束機制也促使基金經理在管理中密切關注回撤, 並在接近目標閾值時主動調整組合以控制風險。
⑤關鍵指標之三, 回撤修復時間: 關注產品從最大回撤點恢復至前期高點所需的時間。
我個人覺得, 定好了考核的框架, 去嚴格執行, 才是實事求是、 真正能行穩致遠的方法論。
如果基金公司, 一味吹噓自己的基金經理, 有多麼多麼牛逼, 多麼多麼大師, 我覺得可能確實有牛逼的成分, 但我永遠更相信, 牛逼的個人比不過一套靠譜的體系。

雪球三分法是雪球基於“長期投資+資產配置”推出的基金配置理念,透過資產分散、市場分散、時機分散這三大分散進行基金長期投資,從而實現投資收益來源多元化和風險分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