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後一部王炸劇,終於來了

年末,網飛終於抬出了重磅劇——
《百年孤獨》
改編自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也是公認最難搬上銀幕的文學作品。
2019年,剛公佈影視化的訊息時,就引發一片譁然。
人們都難以置信:「這怎麼拍出來?」
等了4年,這部「難以想象的劇終於上線。
今天就來看看,成色如何——

《百年孤獨》

Cien años de soledad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倒不是第一次被拍出來。
自1982年獲得諾獎後,他就被很多好萊塢公司找上門。
《霍亂時期的愛情》《苦妓回憶錄》《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等都被影視化。
甚至還有一部口碑不賴的國產片《血色清晨》。
也取材於《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
但《百年孤獨》的改編權,加西亞·馬爾克斯生前遲遲未鬆口。
他認為,電影在有限的時間裡無法充分展現這部時間跨度長、內容龐雜的作品。
他也不接受用西班牙語之外的語言來拍攝。
直到2019年,馬爾克斯去世5年後,他的兩個兒子授權,將改編權賣給網飛,並擔任執行製片。
他們相信,如果父親在世,也會理解他們的決定。
「近年來,電視劇集的製作水準、內容質量,以及觀眾對外語劇集的接受度,都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以前的問題不再是障礙了。
為了不辜負來之不易的授權,網飛組建了全拉美團隊,在馬爾克斯的故鄉實地拍攝,投入5000萬美元製作。
讓人如此悉心竭力的,到底是怎樣一個故事呢?
它講述了馬孔多這個神秘小鎮上,籠罩於宿命陰影之下的,七代人的家族史詩。
故事開始,一對錶兄妹相愛
他們揹負著可怕的家族詛咒——血親結合就會生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
為衝破束縛,逃避鄰人目光。
他們遠去荒蕪之地,開疆拓土,建立了屬於他們的新世界——
馬孔多小鎮
在這裡,經歷了家庭的繁衍生息,小鎮的興起和發展。
在這裡,女人堅韌養家。
既是家庭的精神支柱,又做著糖果生意,是家庭的實際管理者。
男人熱衷於冒險。
追求點石成金的夢想,探索宇宙奧秘的野心。
從現代科技的閃光,世界認知的拓展。
到瘟疫蔓延,外來殖民的滲透。
再到毫無徵兆的革命。
宛如「與自己的影子搏鬥的徒勞無益的戰爭……
這部劇大膽還原了書中各種禁斷情愛。
兒子和母親朋友的忘年戀。
兄弟倆愛上同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還是弟弟血緣上的母親。
還有各種目不暇接的亂倫戲

兄妹相愛;

姑侄偷情……

也拍出了魔幻的超現實情節。
豬尾巴的詛咒;
死人復活;
吃土的女孩;
會傳染的失眠瘟疫……
黃色花瓣從天而降,覆蓋馬孔多小鎮。
悽楚動人的命運走向。
蠻荒和文明一線之隔的民族誌。
無盡輪迴的孤獨,迷失於虛無的人類心靈史
意料之中,這部劇播出後,爭議很大
一些沒有看過原著的路人倒更能接受。
評價「精彩」「夠魔幻現實」。

因為,這部劇降低了准入門檻。
選擇用線性敘事,老老實實講故事。
基本遵照原著,將情節和人物關係梳理清晰,主要的主題、情感也都點出來了。
還最大程度保留了原作金句。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 」
不過,這也是很多原著黨不滿的地方。
完全是寫實的,缺失了原作最大魅力——魔幻現實
原作將一個小鎮的興衰,巢狀在更宏大的歷史框架中。
不僅僅折射出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化和政治變遷。
還用豐富的敘事手法,虛實交錯的想象,不斷打碎、重建時空。
營造出一種既超脫現實,又深刻紮根於歷史與人性的哲學悲愴感。
這種觀感的差距,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比文字,影視表達本就存在侷限,更遑論這樣一部煌煌鉅著。
原作角色眾多,幾代人都叫同樣的名字。
人物關係錯節盤根,敘事結構繁複新穎。
影視化後,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內講清故事,就不得不聚焦於主要矛盾和情節。
重點也就落在難免俗套的愛情、親情和慾望上。
作品中魔幻的氛圍感來自獨特的敘述方式和各種意象、象徵。
影像的直觀性必然會削弱這種感受。
像是預知未來、死人復活、雨下了四年十一月零兩天、嬰兒長出豬尾巴等情節。
原作用平實的筆法輕快勾勒,給人一種日常的荒誕感。
影視還原則會不可避免的奇觀化,難以傳遞隱藏其下的孤寂感。
此外,小說是全知敘述者的冷靜口吻
立於歷史之上的冷靜俯瞰,弱化了對人類孤獨、歷史迴圈與宿命感的深刻反思。
可一旦到了劇裡,這類敘事作為旁白大量出現。
難免會讓人覺得出戲,視覺表現力也隨之削弱。
還有小說中大量留白、快慢不一的敘事節奏等,都很難找到影視化的平衡點。
原著粉的苛責不是沒有道理。
很多地方確實可以做到更好呈現。
像有網友說的,原著的很多描寫本身具有生動的鏡頭感。
鏡頭、視角轉換和場景切換完全可以照搬。
但劇中卻大多采取了單純念旁白的方式,讓原作韻味和美感流失。
還有很多細節,如果不是一筆帶過,可能會更好還原原著的魔幻感。
比如,這部劇開始提到的家族中表親通婚,生下豬尾巴孩子的故事
劇中,只在對話中簡單提及。
雖然書中也是寥寥幾筆說明。
「……生出的兒子終其一生都穿著肥大寬鬆的褲子,在保持了四十二年最純潔的童貞後失血而死。那都是因為他自出生到長大一直拖著一條拔塞器形狀的軟骨尾巴,末端還帶有一撮毛髮。最終,一位屠夫朋友用肉斧幫他砍掉了這條從未讓任何女人見過的豬尾巴,也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但這其實是頗具象徵性的細節。
代表無法逃脫的悲劇宿命,以及對人類歷史、命運的隱喻。
呼應著這部劇結尾「我們終究創造了一個怪物」的慨嘆。

如果能用直觀的鏡頭,將聳動的超現實情節更鮮明、有力地呈現出來。

或許更能有效奠定魔幻現實主義的基調,烘托出荒誕的氛圍感。
自然 ,這不能說明製作團隊的水準不夠。
其實也能看出,這部劇在製作上整體傾向於保
想必是對原作懷有過多敬畏,才更多選擇了忠實於小說的表達方式,避免做更多大膽的嘗試。
目前,種種爭議和批評都在情理之中。
文學愛好者或書粉對於文字魔力的熱愛,是可以理解的。
但魚叔也想說,影視也自有其獨特魅力,不可能與文字魅力完全等同。
作為一部文學名著,除了文字上的美感之外,對於歷史、社會、文化、人性等主題的書寫和思考,也是重要的價值之一。
如果一部影視改編,能很好地傳達出原著的這些內容,也不失為一種成功。
至少好過許多把原著主題和精神毀掉的改編作品。
而且,也必須承認,這樣一部難啃的經典能被影視化,本身就是一種突破。
整體完成度尚可,至少可以讓很多非書粉接觸到這部作品,並對其核心情節和主題有初步理解。
即使不夠完美,也能夠吸引很多觀眾閱讀原著,甚至鼓勵後續更有野心的影視改編。
這一次網飛版《百年孤獨》播出後,即便評論有所分歧,但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
希望網飛繼續把中文現代經典小說都拍出來。

這顯然戳到了咱們的痛處。

中國現代小說的影視化,有著太多的困境
大部分拍出來,都會遭到閹割和改寫。
像《白鹿原》,每次拍出來,都有大量內容遭刪改。
《活著》的劇情也大幅調整,就這樣也被禁了多年。
劇版的《福貴》改動稍稍小一點,故事也更完整,但製作上又顯得粗糙簡單一些。
《繁花》直接成了同人文重寫,完全是兩個故事。
有的拍出來了,卻因選角、脫離了原著的核心表達等問題,淪為笑話。
如張愛玲的《第一爐香》。

遲遲無法拍出來的,那就數不勝數了。
其中,甚至還有《許三觀賣血記》等作品,被韓國人拍去了。
也因此,魚叔不想對這部《百年孤獨》過於苛責,更願意鼓勵這種嘗試。
尤其在今天,全球影視都原創力不足的情況下。
私心還是期待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被影視化,引發更多的討論和思考。
畢竟經典的意義,不僅僅是供奉於神殿之上,還在於透過新的形式不斷被看見、被瞭解。
哪怕這部劇沒能完美呈現出原著的魔力。
但也至少,為更多人打開了一扇通往馬孔多的大門。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相關文章